从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2020-12-12 07:25:18 字数 4696 阅读 1744

1楼:0蓝海悦

粘贴复制的,不知道适合不

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确有其精邃独到、辉煌灿烂之处,尤其是儒家的“积极入

世”观,以社会群体为本位的伦理道德观,以及由以上两点,自然阐发开来的重视人的自觉性、主

观能动性,强调人的至善精神的自修自省自悟,对自身、社会有巨大作用的观点,是我们传统文化

中的精华。

毛泽东在青少年时代就接受了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哺育。毛泽东的名言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

青年时期的人生宣言和座右铭:“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

魄”。在长沙求学期间,他实如孟子所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狂风暴雨中攀登高

山,在寒冷天气里游泳,在闹市里读书沉思,在人为的饥饿中坚持跋涉......这些近似自我折腾的

行动,对毛泽东的精神意志的磨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固然不是禽兽,但人虽视不如鹰、跑不如鹿、力不如牛,人靠的是大

脑思想、精神和意志,才使人成为万物之灵长。

多少年后毛泽东回忆起青少年时期取得的胜利,他多次豪迈地说:水出潼关有华山阻抗而增其

奔猛。我一直想去长沙去,在岳麓山下、湘江之畔去领略毛泽东青年时期独立寒秋的意

境,“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岳鹿书院,使我深深震憾,这里是磨练毛泽东精神意志的摇蓝和“功

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在他永远年轻的头脑里,常常流溢出这样一种豪情:我们中

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的能力。他也常以希腊哲人的口吻,不断教诲人们懂得:精神、意志、信仰、气概和决心,

尤其是生长勃发在民族长远目标和崇高理想下的精神意志,是十分宝贵的。

尤记天山第一山的井岗山,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

什么能将星星之火变成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如果没有一种精神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

居庙堂之高,必泽惠四海;处江湖之远,则忠民利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仁人志士的追

求。是在困境中经受磨练,使信念至诚,意志至坚,决心至强,担当大任,成就大事。毛泽东

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精神力量去成就事业,尽管在一些历史思想中,有过分看重和夸大人

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倾向,但崇“公”,认为进步优秀的思想对人们从事各种实业、治理国

家,有巨大推动作用的观点是正确的、科学的。“要当拼命三郎”、“要有革命英雄主义”、要“立党

为公”“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可沽名学霸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等等锦言警句,闪

烁着精神文明之光,永远不会过时。

让伟人放在那个时代去看,我们感到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但他后期也发生了一些错误,这里不

能苛求一个人一点都没有b错误缺点,“人要完人,金要足赤,事要至善,路须平直”,这种事看来

真是太少太少了。翻阅徐厚锁《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探索》一书,我不由得想起了这个话题。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的精神永远是照亮我们心灵的一盏明灯。

从邓小平的三起三落,我们不难看出他思想所拥有的自强不息,在受到重大打击时也能沉着应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发挥自己的才能,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经历了不断的打击和不断的被误会后仍然继续工作,并在国家需要他时就出来主持国家的建设,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他坚定信仰,执着追求,都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人的一生,谁都会遇到挫折,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人的一生,就像一次经历了万水千山的跋涉,而生命乐章的精彩之处,则没有挫折的人生,我们说那是不完美的。

如果能够以乐观的态度看待挫折,那么面对挫折,相信我们可以轻松应付。还有,这种暂时性的挫折实际上就是一种幸福,因为它会使我们振作起来,调整我们的努力方向,使我们向着不同但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

只要我们摆正心态,面对挫折不要一味的怨天尤人,应该多汲取教训。我们不断地在成长,也不断地在挫折中学习到很多的东西。我们要牢记:

拥有经验,又懂得如何利用经验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后才能获得。我们从邓小平那里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他正确领导使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所带来的好处,他的坚定信仰,执着追求,他的思想,做人原则,处事态度,怎样面对失败,都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将这些精神和品质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乐观的面对一切挫折,认真的总结经验和教训,认定真理后,决不退缩,勇敢的走下去,肯定会拥有更多人生美好的收获。

香港历史

2楼:热心网友

1、明清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原名称《江宁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

2、**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亚洲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

3、中华人民共和国

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

3楼:金果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

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

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

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事业,从而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

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 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新界的租借,让当时香港的面积扩大了十倍之多。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

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事务归****管制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扩展资料:

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中原指以陕西中部、河南西部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

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

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关于香港的地名由来,有这样几种说法:

1、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名。

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 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 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

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后来香料的种植和转运逐渐式微,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2、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

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3、因“香姑”而得名。据说,香姑是一位海盗的妻子,海盗死后,她就占据了这个小岛。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小岛以她的名字为名,称之为“香港”了。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当时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

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香港岛)的称呼,最后到了19世纪初,才成了当时被英国殖民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