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我要走啦赏析,顾城的《感觉》赏析?

2020-12-11 06:34:40 字数 4919 阅读 9626

1楼:soul丶小小熊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来几首舒婷和顾城的经典诗,还要赏析

2楼:匿名用户

《致橡树》赏析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阳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赏析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其妙笔生花的精彩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经过时间的磨砺,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不朽文明,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这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语言清丽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出自——顾城:《一代人》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猛咯内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称赞。

在审美原则上是全新的。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它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整首诗,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

“黑夜”与“光明”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经过变形的意想,渗透出强烈的感**彩。这种艺术表现触发了读者的想象,于是,在想象的屏幕上出现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的顽强求索的精神……。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个简单的意向群构成了一个开放时空…………历史转折关头特有的社会景象和人的心理结构。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这是诗的特有规律。新诗潮的先行者在追寻人性复归的同时,也在追寻诗向本体的复归。

这首小诗体现了一种现代美的风格。它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构图,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迫使人对历史进行反思。

首先你得知道这是上个世纪一个诗人顾城在1979年4月写的诗,名字为 一代人,一代人是指那些经历了文革洗礼的人,那时的他们,几乎把整个青春浪费在了文革上.那是一个几乎黑暗的时代,是一个所有年轻人都迷惘的时代,寻找理想中的出路也就是诗中所说的光明是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可以这样理解,在一个黑夜,你的眼中看不到光明,但是在你的内心却充满了对光明的渴望,这是你在黑暗中前行的唯一支柱,可见,这种无比的勇气,能带给一个人冲破黑暗的巨大力量,那么,那一代人,千千万万的企望光明的人,他们的力量汇聚在一起那就将是无穷的,这首诗不是对黑暗的绝望,是对光明的向往,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宣言

3楼:匿名用户

一朵初夏的蔷薇

划过波浪的琴弦

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

顾城的《感觉》赏析?

4楼:唯爱唐七

读顾城的朦

胧诗,读的就是感觉,它穿透历史所有的朦胧,模糊,点激在我们的心灵,燃起我们对生活的厚重而无奈却又热情向前的感触,这是诗人独特的感觉的伟力,它们可以穿透时空的阻隔。

感觉总是朦胧,总是飘忽不定,这不接受思考的描绘,更不受理性的统辖。而感觉一旦与由思维导致的理性发生联系,便会形成色彩形相的表象,正如画家心中的愿望,幻想,冲动等在画笔错落有致的涂描中,化作了动人的色彩效果。

读顾城的《感觉》,你不难发现:感觉与色彩的关系,即由感觉到色彩形相,他历经了一份沉痛的生命思考,这份思考,是诗人所要向世人倾诉的。

灰色,本代表忧伤、悲凄、闷郁等情愫,诗人就是“用黑然的眼睛”去看“天”和“地”,是人世间光明背后的污浊,美饰背后的丑陋,事实背后的真相,使他觉着压抑:“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竟没有铺设丁点亮色,诗人怎能忍受得了这层层架设的“灰色”,我们希望诗人多少给我们一点明丽的色彩,以满足我们视觉“色欲”的乐趣。

读下来,发现,诗人似乎明白读者对于行行“灰色”的诗行实在枯燥的心理感应,敷衍般地给了我们一丝快慰:“在一片灰色之中/走出两个孩子/一个红的/一个淡绿”。

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新生,希望。红色的孩子,绿色的孩子,终于“活泼嬉笑着”走出“灰色”的桎梏。孩子,总是被视作纯洁生命、新生青春的象征,他们“在一片灰色之中/走出”,是可喜,是活现,给人眼前一亮的“生命与活力与新生与希望”,但是,他们将走向**呢?

没有天国在他们的前方,他们只能再次在灰色的天底下,踏着灰色的路,迎着灰色的雨,走进灰色的楼。人间没有天国可以使他们的红色和绿色永恒不变,他们必然走向别一种色彩,不是绝对的黑或白,更不再是红或绿。

红色+淡绿色=灰色。我们那唯一的希望,成了失望,诗人总喜欢打破世人的梦。“两个孩子”——生命的象征——最后还是走进了灰色。

走向忧伤,这是诗人的预设,是诗人沉痛的生命思考之后的一个预设:生命的始与终是灰色的,是忧伤的。

红色,绿色,不过是灰色的派生,《感觉》无疑以拂逆我们的心情来获取表达上的张力,它于无决中打破了我们美好的愿望:明天会更好,生命应该是明丽的,阳光的。

不错,人的生命,其终始是灰色的,有着极度消极的倾向,它在灰朦之中诞生,又将在灰朦的路途中趱行,且一路苦辛,最后又在灰朦之中死去,然而,生命能够以阳光明丽态度一步一步地步近死的墓坟,正如叔本华的告诫:“因为痛苦,我们才去生活,”也因为黑暗,人们才有寻找光明的心。

毕竟那个过程是红色或者绿色的,正如《感觉》里的小孩,他们是以红色或绿色在行走,这样,起始与终结是灰色,又何必计究得太过,因为生命的过程可以阳光明丽的。

扩展资料:

《感觉》是中国当代诗人顾城在1980年所做的小诗六首中的第五首。

感觉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顾城(1956—1993)朦胧诗代表人物,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昌邑县东冢公社五年。返京后做过翻糖工、搬运工等,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赴新西兰,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重访欧美,1993年10月杀妻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作品,出版有《顾城诗全编》、长篇**《英儿》,及散文集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