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王室的人他们都说什么语言,清朝人皇室说什么语言哦?

2020-12-10 14:05:43 字数 5941 阅读 2046

1楼:匿名用户

满清皇室的第一官方语言是满语

其他官方语言后汉语 蒙语等

皇室内部当然都是用满语交流的 但是为了统治汉族人 汉语是满洲贵族必学的语言

至于乾隆康熙这些皇帝 都是非常崇尚汉学的 所以能用汉语来作诗是很正常的

之后的满族人逐渐被汉人同化 所以满语也渐渐消失了一个野蛮民族征服文明民族后 必然被文明民族的文化所征服

2楼:匿名用户

清王室内部,如皇帝与嫔妃,阿哥,格格,太后等皇亲以及满族**之间是用满语.对汉族臣子,太监等用汉语.

满清的皇帝要统治以汉人为主的大国,当然要学习汉语了,如圣旨和诏书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他们从小就有两位老师,一个满族的一个汉族的.清前期,王室还有很浓的满清习气,可到晚期,基本被汉同化了.

乾隆么,从小就接受两种教育,当皇帝后喜欢附庸风雅,诗词歌赋什么的,写的和出版的诗号称史上最多.

3楼:东方雪狐

满清皇室的第一官方语言是满语

4楼:

满语是主要,其次是蒙语和汉语

清朝人皇室说什么语言哦?

5楼:慕斯

清朝初期是以南京官

话作为主流官话的,后来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

清朝定都北京,南京官话仍然是清初官场和知识分子阶层的主流官话。然而从明至清代定都北京的关系,南京官话的腔调逐渐染上以北京语音和北方话的腔调,经过时间生成了北方官话,通行的范围也逐渐扩大,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在各级书院推广正音教学。

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的地位迅速抬升。到清中叶后,北京官话的影响逐渐超过南京官话,最终1909年(宣统元年)以北京话为基础确立国语标准音,并且继承到**,北洋**时期成为民族共同语 。

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中国深受刺激。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

1909年清**把官话称为国语。1911年清朝学部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以京音为准的官话为国语,取代原来明代官话《洪武正韵》的地位,并加大力度推广。

6楼:匿名用户

清朝,则是根据时期来划分的。入关前后宫中通用的是满语和蒙语。比如太宗的五位主要妃子都是蒙古人。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康熙初期。史书记载,康熙皇帝与孝庄太后对话使用的也是蒙古话。应该说孝庄太后的逝世是清后宫蒙语使用的一个终结(当然还有孝惠皇后,但她在政治几个方面的地位都远不及孝庄,所以忽略不计)。

而事实上后宫使用的语言是根整个的民族融和相关的。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皇帝接受汉文化的程度就越来越高,到了康熙时这种情况就更明显了。我之所以推测从康熙中期开始后宫便以使用汉语为主的其中一个佐证就是皇子们名字。

比如康熙前几位皇子中还出现过“赛因察浑”这样满语特制极其明显的名字(注:康熙的前六个儿子都幼年夭折,所以没有续齿。因而胤褆才被称为大阿哥,而其实他是康熙帝第七个皇子)。

我们所熟知的“胤”字辈的皇子们也是后来才形成的固定排序。例如胤礽的原名叫保清。所以,从皇帝给孩子取名就可以看出他的汉文修养已经在日益提高。

再到康熙以后这种文化同化就更加明显了。乾隆皇帝就曾因为皇子们国语(满语)不好而大发雷霆。这就能说明在那个时候,汉语在皇宫中就已经占了统治地位。

至于到了道光时期,恐怕连皇帝自己都不会说满语了。

7楼:匿名用户

在皇室当然是满族(州)话

清朝是讲什么语言的?

8楼:山里有只大狗熊

根据地区的不同,各地区主要语言是满语、汉语

、蒙语、藏语。皇室和上层阶级以满语、蒙古语为主,少量汉语;民间满语、汉语较多。

清初名义上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由于明至清代定都北京的关系,南京官话的腔调逐渐染上以北京语音和北方话的腔调,经过时间生成了“北方官话”,通行范围主要在北京及周围地区的民间,地位较低,因此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话”的声调为标准正音。

清朝以来,北京官话逐渐分化出来,作为汉语标准音的官话从而逐渐分为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两支。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明都北迁时北京城内南京移民过半)相融的基础上,融入少许音译满语词汇而成。

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

9楼:匿名用户

清朝主要语言:满语、汉语。

其中满语是国语(称为清语、清书)。清朝皇帝发布的诏书、法令都是满汉对照的。几乎没有单独的满文或者单独的汉语的。

至今,故宫博物馆牌匾上还是满汉对照的。

若是涉及到蒙古以及**新疆的文件都是满、汉、蒙三种文字对照。

到了清朝末期才主要用汉语很少用满语了。

10楼:恋劳

皇室和上层阶级以

满语、蒙古语为主,少量汉语;民间满语、汉语较多。

清初名义上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清朝以来,北京官话逐渐分化出来,作为汉语标准音的官话从而逐渐分为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两支。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明都北迁时北京城内南京移民过半)相融的基础上,融入少许音译满语词汇而成。

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

入关前后宫中通用的是满语和蒙语。比如太宗的五位主要妃子都是蒙古人。但是慢慢地,皇帝的生活语言和工作语言主要是满语,但是,汉字也是工作文字。

当年见过光绪皇帝的人说,光绪皇帝一般都是说满语的,他跟慈禧有些时候是说北京话的。光绪朝的侍卫说,皇帝和侍卫们都说满语,太监们平时说北京话,但是,大多数太监们听不懂满语。 我访问过很多满族老人,他们说,祖辈传下来,皇上是说国语的。

有蒙古人见皇上,中间有翻译,汉人**一般都会满语。慈禧平时北京话说得多,关键话也是说满语的。

旗营里直到**初年,重要消息传递还是用满语,但是,那时候已经传出来,小皇上不会说国语了。关于康熙、乾隆等人,汉文化掌握的很好,但是,汉语并不熟练。很多老旗人讲故国旧事或者前朝轶闻,都说,当年康乾他们说汉话时,是一边说一边写,然后让别人以看他写得为准!

11楼:匿名用户

满族语言 汉语 蒙古语 都有

开始清朝的宫廷说满语,对外发布公文是满汉双语,宫廷记录是满文,到乾隆之后汉文字就应用的多了,但是公文还是满汉双语.

12楼:楞伽山容止

大部分人讲的是汉语,阿哥贝勒格格什么的很多是汉语满语都会,为了迎合从蒙古嫁过来的贵女,皇后。蒙语也有不少人会。。

13楼:散人

汉语是主体语言,上层贵族都学满族语和蒙古语

14楼:匿名用户

清朝是满族统治的,满族说什么语

15楼:匿名用户

汉语 当时是文言文

清朝皇室是不是说的东北话?还是官话。

16楼:艾克苏佩里

清朝皇室的bai语言是根据时期来划分的du。zhi入关前,后宫中通用的是满语和dao蒙语。

清朝从版

顺治帝开始,皇帝权

接受汉文化的程度就越来越高,到了康熙时这种情况就更明显了。我之所以推测从康熙中期开始后宫便以使用汉语为主的其中一个佐证就是皇子们名字。比如康熙前几位皇子中还出现过“赛因察浑”这样满语特制极其明显的名字(注:

康熙的前六个儿子都幼年夭折,所以没有续齿。因而胤褆才被称为大阿哥,而其实他是康熙帝第七个皇子)。我们所熟知的“胤”字辈的皇子们也是后来才形成的固定排序。

例如胤礽的原名叫保清。所以,从皇帝给孩子取名就可以看出他的汉文修养已经在日益提高。

再到康熙以后这种文化同化就更加明显了。乾隆皇帝就曾因为皇子们国语(满语)不好而大发雷霆。这就能说明在那个时候,汉语在皇宫中就已经占了统治地位。

至于到了道光时期,恐怕连皇帝自己都不会说满语了。

但是清朝的圣旨文字都是满语。

清朝皇室在宫里是说汉语还是满语?

17楼:匿名用户

清朝皇子从4岁起就必须接受严格的多语种教育,满、汉、蒙、藏 四种语言是必修课。如果这四门功课不及格是不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的。

所以大多数皇子精通满汉双语,很多人也能说一口流利的蒙古语或藏语,乾隆本人还能讲维吾尔语。

清朝王公大臣与皇帝在上朝时分民族情况而定,通常皇帝与满族大臣说满语,与汉族大臣说汉语,与蒙古族大臣讲蒙古语,接见**地方代表时讲藏语。到晚清时期满蒙大臣大多精通汉语了,于是在朝廷上说汉语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但满语与蒙古语依然通用,直到清朝结束。

在清朝宫廷里,由于所有的后妃几乎都来自满蒙八旗,而当时的女性外出社交的机会很少,所以八旗女子基本都是在家说满语的,被选入宫后也不例外,如果不会说满语也不可能被选上。所以后宫普遍以满语为主。即使进宫的太监不懂满语,清宫内务府也有专门的机构专教管事太监说满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

溥仪之所以不太会满语,那是因为他不到6岁就退位了,严格的清宫教育也不再坚持,所以他的满语没认真学。

18楼:溪是佳人

说北京话啊 这还用想

清朝皇室主要姓氏

19楼:匿名用户

清朝皇室主要姓氏有八个,分别为爱新觉罗,马佳,佟佳,瓜尔佳,富察,那拉,钮祜禄,乌雅,具体介绍如下:

1、爱新觉罗。是清朝皇室姓氏,后改汉姓为金,赵等氏。

2、马佳。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氏。

3、佟佳。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佟氏。

4、富察。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富和傅氏。

5、瓜尔佳。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关,汪等氏。

6、那拉。清朝满洲八大姓之一,后改汉姓为那,叶以及白氏。

7、钮祜禄。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郎和钮氏。

8、乌雅。满州八大姓氏之一。

20楼:雪雨霏涵

清朝皇室主要姓氏有爱新觉罗、齐佳氏、佟佳氏、乌喇瓜尔佳氏、马佳氏、赫舍里氏、喜他拉氏、富察氏、叶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哈达纳拉氏、墨尔迪勒氏、钮祜禄氏、伊尔根觉罗氏、梅勒氏、完颜氏。

历史考证:

据考查与有关资料相补证,满族八大姓有: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祜禄氏。冠以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扩展资料

满族礼姓渊流考:

要弄清礼姓的起源,则必须讲清萨克达氏发源于何时何地。满族姓氏一般与居住地名有关,萨克达氏即是如此。《满洲源流考》:

“《北史》靺鞨 ,即古肃慎氏也。所居多依山水。按满洲语谓长曰达,称老翁曰萨克达。

”萨克达氏,因地名而得姓氏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皇朝通志》也可找到根据:“萨克达,本系地名,因以地为姓。其氏族散居于萨克达、宁古塔、那木都鲁、德里委赫、哈达、叶赫、乌拉、黑龙江等地。

”如今,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宁古塔,在宁安境内),东侧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山脉——“老爷岭”,其最高峰1477米。萨克达氏,辽金时并入女真,元代时期归胡里改万户府管理。胡里改即由其居住地江名古称忽尔海(今牡丹江)而来。

明永乐元年(1403)胡里改万户府设置成为建州卫,建州卫址在东开元(今东宁)。阿哈出任建州卫指挥使。明洪武年间,胡里改万户女真部众,包括萨克达氏先祖们在内,由阿哈出率领从忽尔海区迁到恤品河(今绥芬河)下游地区。

明永乐五年(1407)设置喜乐温河卫,喜乐温河卫管辖地面就是恤品河以南、老爷岭以东、图们江以北地区,萨克达氏家谱中提到的“西拉扪”与喜乐温是音转不同译法,是同一地名。由此确定,此地即是萨克达氏发源之地。

满族建立清朝统一全国后,满汉文化交流日渐深入,连姓氏也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多字满姓,变成单字汉姓。这一点也是源自满族有“随名姓”的习俗。

大约乾隆五年(1740),礼(李)姓,即是“随”萨克达氏八世祖礼德、礼存“名”而来的“姓”。

悉尼人说什么语言,澳大利亚的人说什么语言

1楼 匿名用户 美国人管那叫澳洲口音 英国人管那叫乡下口音 澳洲其他地区管那叫城市口音 不过反正还是英语 澳大利亚的人说什么语言 2楼 月似当时 澳大利亚官方语言是英语 。澳大利亚最普遍的语言依次序是澳大利亚英语 其次是意大利语 粤语 普通话 希腊语 阿拉伯语和越南语。 澳大利亚 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