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0-12-10 12:03:36 字数 5342 阅读 6340

1楼:喜阳阳

一、相关思考

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没有休止符,不可能依靠一个或几个活动解决所有问题,需不断加压、持续用力。

首先,服务群众是回应群众诉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之所以要服务群众,其根本原因是群众有需求,有期盼,如果不能有效回应,群众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就会因之不和谐。因此,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将“实现民生新改善”放在我们工作的更加突出位置。

其次,服务群众是了解基层实情、推进工作落实的迫切需要。当前,各级党委**自认为做了很多服务基层的工作,但是群众不满意,基层不买账。究其根本,还是没有将民生是否得到改善作为评价服务好坏的标准。

部分单位机械执行上级文件要求,不考虑基层实际;一些部门只顾标新立异,没有让群众享受到“红利”等等,这样自然就得不到基层的拥护。开展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就是要解决坐机关不接地气、坐办公室瞎指挥的坏毛病,真正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切实“号准”基层所需、群众所盼这根“脉”,贴船下篙开展工作。

第三,服务群众是锤炼干部作风、拉近党群干群距离的迫切需要。近来,由于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导致部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不满情绪仍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扭转这种局面,各级党员干部就必须进一步增强群众观点、强化服务意识,将作风建设贯穿于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全过程,主动深入基层、走**众,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实打实帮助群众解决一批“急难愁”事,以实际行动赢取群众的信任。

二、对策建议

一是要细化服务内容,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强化问题导向,要围绕群众需求,明确服务内容,切实增强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在服务群众时,要辩证地理解好“大”和“小”关系,既要大处着眼,围绕“医教食住行”等涉及千家万户的重点领域开展服务,更要细处着手,真正深入到困难群众中去,了解不同群体所想、所盼、所急、所难,了解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把小实事办好,老百姓利益维护好,把群众路线践行到实处,让更广大的群众满意。

二是要丰富组织形式,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在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结合实际创设好载体,切实增强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以务实管用的方法,引导群众、凝聚群众,科学有效解决存在的矛盾,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物质精神需求。要认真吸收借鉴以往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一些好经验、好做法,把公职人员“双回”、“**联动大接访”、“六大服务村村行”、“民生**日”等系列好的活动载体坚持好、承接好。

三是要保持过硬作风,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作风等到了很好的锤炼,在其他各项服务群众工作中,还是要继续保持教育实践活动中锤炼出来的好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地生根,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积小胜为大胜,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实惠,以保障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特别是要敬终如始地把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抓到底,逐一整改、达标销号,不放过一个,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四是要强化制度建设,凝聚服务群众的强大合力。要更好地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离不开创新机制、整合力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对以往的一些好载体、好做法,要认真进行总结反思,不断细化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提高协调配合,强化组织保障,凝聚服务合力,完善制度设计,将好的联系服务群众载体,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完善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制度体系,确保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努力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取得更大成效。

新常态下如何做好思想工作

2楼:匿名用户

思想政治工作要顺应新常态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正确引导社会潮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政工干部要认真研究新常态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变化,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内容,教育引导干部群众逐渐适应和习惯新常态。

理念要创新,突出先进性

一是要准确定位。新常态下,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要把意识形态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一刻也不放松,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是要强化“三个自信”理念。用“三个自信”统一思想,将其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升到理念认识。要高举“三个自信”的旗帜,坚定不移地信奉“三个自信”。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突出人性化、人情化,政工干部要走进人民群众中,为他们解疑释惑,成为他们的贴心朋友,在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品格,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得到实惠的过程中感受到精神依托和温暖。要善于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将人文关怀转化为实践动力,给人以更多的力量和温暖。

四是树立大宣传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让全体党员干部群众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工作,而不单单是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不单单是政工干部的工作。

内容要创新,提高针对性

一是强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用中国梦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将个人的进步成长幸福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要敢于担当,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二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通过教育引导、**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解决当前信仰缺失问题。

三是弘扬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如青县县委贴近百姓、讲好青县道德故事,办好“德化人生”电视栏目,推出全国道德模范十余个、省级道德模范六十多名,弘扬了社会正气,获得“道德青县,爱心之城”的美名。

新常态下做好群众和社会稳定工作把握哪些重点

3楼:匿名用户

你好,请参考:

五、努力做好新常态下的社会救助工作

(一)加强综合救助能力建设。要按照《办法》的要求,进一步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解决救助分散、重复、遗漏、迟缓等问题,提高综合救助能力,形成社会救助“无缝隙”覆盖。一是健全机制,发挥作用。

要充分发挥我县已经建立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统领全局、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提高成员单位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视程度,以此为依托形成高端管理平台,实现救助部门全参与、救助内容全覆盖、救助信息全共享,确保各项救助措施落到实处。二是搭建平台,集约高效。要完善“一门受理、协调办理”机制,建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统一受理救助事务。

同时,各乡镇(街道)建立社会救助站,村和社区要明确社会救助协理员。最终实现所有社会救助事务通过一个服务体系审批,所有社会救助资源实行“一个口子进出”,实现“一门受理,一表办理”,建立起规范有序、集约高效、顺畅便捷的社会救助运行新机制。三是分类救助,形成合力。

进一步明确职责,分类救助,提高救助的准确性和清晰救助的界限。属于医疗的能全部归入卫生系统,属于基本生活保障的全部归入民政系统,就业救助的全部纳入入社部门等,形成“统一救助,分类实施”的运行机制。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形成“托底救助、鼓励就业、社会帮扶”三位一体的救助工作新机制,使救助资金、物资、设施、信息等资源得到合理调度使用,避免出现施救中的重复、遗漏或者相互推诿现象,以降低救助成本,提高救助效果。

(二)拓宽救助资金筹集渠道。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能力相匹配、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协调、与物价指数变动相衔接、动态增长、制度规范的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和运行机制。除了加大对上级下达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和考核评估外,应要求乡镇(街道)要建立社会救助专项资金,切实加大对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

新常态下,国家对民生改善的投入只会越来越大,因此要抓住机会。拓宽救助资金的筹措渠道。困难群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财政资金支持有限,要继续完善经常性社会捐赠体系,建立公众捐赠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推进新时期的社会救助工作,多渠道、多层次壮大救助资金,增强社会救助能力。

(三)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发展。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实现城乡社会救助的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社会救助的“二元结构”,提高社会救助的公平性。一是强化制度设计。

切实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完善临时生活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城乡低保边缘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特殊生活困难。二是加强衔接配套。

加强社会救助与其他民生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套,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再就业政策、扶贫开发之间的衔接配套,适当保持距离,形成梯次保障结构。三是加大统筹力度。要在坚持分类指导的基础上,加大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统筹力度,着力推动城乡社会救助事业的协调发展。

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的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救助措施和办法。促进各相关政策措施在保障对象、保障政策、保障标准、保障资金、服务管理网络等方面的互联、互动、互补,增强社会救助的整体功能。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及个人积极投入社会救助工作,利用社会组织发展的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项目招投标活动。

(四)加强基层救助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民政工作人员队伍是抓好社会救助工作的保证。一是要加强基层救助机构建设。

各乡镇均要建立和健全社会救助机构,在总编制不增加的前提下,扩充乡镇社会救助机构人员编制,从乡镇现有人员中调剂解决或采取“以钱养事”的方式招聘工作人员,确保有人办事。二是合理确定工作经费。社会救助工作面广量大,应根据工作量合理确定县、乡社会救助工作经费标准,安排的工作经费视为同级社会救助配套资金。

或者在社会救助经费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工作经费,确保有钱办事。三是加强救助工作装备建设。通过向县、乡两级配发交通工具、数码相机、摄影机、电脑等,不断改善救助工作装备水平。

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信息网络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撑,努力达到“五个一”,即:一个网络、一个资源库、一个平台、一个**、一个安全体系,由配备的相关人员及时、准确地汇集城乡各类困难群众的动态信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流程统

一、救助规范、数据一致,以有效增强社会救助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五)强化对社会救助的监督检查。要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监督检查的力度,充分认识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监督检查机制的意义。要强化对社会救助工作各个节点的督查,重点要在救助对象认定够不够准确、审批流程够不够规范、工作责任够不够落实、基层能力建设到不到位等问题上加以督促和检查。

建立社会机制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社会救助的效益和质量。从建立社会救助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入手,通过联合监察、审计、财政、民政等部门,定期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清理和整顿活动,进一步加大对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的监管力度,有效规范从业人员职务行为,减少错保、漏保、骗保现象的发生,防止挤占、挪用和截留社会救助资金,及时发现、纠正、惩处“关系保”,“人情保”,确保社会救助制度公平实施,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通过督促检查,推进社会救助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推进和落实,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