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名将是真正的百战之将

2020-12-09 13:16:15 字数 5394 阅读 8609

1楼:特么的智障

现在n多人说白起一生不败,岳飞一生不败,但是纵观二十四史,真正所向披靡、百战百胜的只有故燕国太原王慕容恪。他一生都在南征北讨中渡过,灭扶余、慑辽东、平内乱、震前秦、抗东晋,只要有他的名字出现,没有不大胜的。只要他令旗所向,没有不灰飞烟灭的敌人。

作为军人,与慕容恪生活在一个时空是军人最大的不幸。因为有这些事实做基础,史书上的溢美之词都显得不重要了。

慕容恪处子战是他十四岁时后赵石虎率领大军来攻打当时还只没有立国的慕容部落,到底部队有多少,史书没有明说,但是根据先锋是步骑十万,水军十万的纪录,加上石虎的中军后赵军队至少有30万以上。而后赵的将领阵营绝对算的上明星聚集,石虎自己就是久经沙场的勇将,一生战绩胜多败少,桃豹曾经和祖逖斗智斗勇,姚弋仲是羌族大酋长,当时就是著名的猛将,后来平定十万高力卫兵叛乱,儿子姚襄姚苌姚硕德都是后来十六国的风云人物。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还有一位当时叫石闵的人,也就是后来的冉魏开国皇帝冉闵。

如此阵容就是放在三国时代,不管曹操还是刘备遇上都的头痛不已。可是当时年仅15岁(虚岁)的慕容恪却率领三千骑兵突袭了石虎的大营,史书上记载后赵“互相惊扰,弃甲而遁”,“恪乘胜追之,斩获三万余级。”

十四岁的少年,上下5000年历史中,唯有太原王!不论是白起还是韩信,不管是岳飞还是李靖,十四岁就能立下如此功勋的就只有慕容恪!

不要以为后赵军队不堪一击,后赵的随后的与东晋的战斗中凭借这些残兵败将就大败东晋军队于邾城的战场,杀得邾城一人不剩,东晋名将毛宝无处可逃被迫投长江自尽,东晋大权臣庾亮申请辞职,不久气死。

两年后的慕容恪挂帅出征高句丽,和年仅十三岁的先锋慕容垂杀的高句丽哭爹喊娘,高钊称臣纳贡,再也不敢南望中原,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东北部的半岛,最终统一了这个半岛,这个半岛就是后来的朝鲜半岛。

卑鄙如韩国人在修高句丽史的时候都不敢不把这次惨败修在史书上,在韩国慕容恪的知名度比在中国大的多。可以说这是影响东亚历史的一场战争。因为这场战争,一个中国人统一了后来的朝鲜半岛,被韩国人顶礼膜拜。

顺便说一句,慕容恪、慕容垂两人的年纪加起来不到三十岁。这个才叫做英雄出少年!

随后慕容恪一生最棘手的对手出现了,那就是被遇为项羽转世的冉闵,冉闵被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疯狂的崇拜,他也因为惊世骇俗的“灭胡令”永留青史。因为他对待下属、百姓的宽容以及对待胡人的残暴被当时中原百姓奉为救星,而冉闵的武勇似乎真的为当时的汉人带来了希望之光。不过这种希望之光很快就被十六国时期最天才的将领(也许可以算中国历史上最天才的将领)慕容恪毁灭了,而真正的太平盛世,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才姗姗来迟,不过那已经是二百七十年以后了。

顺便说一句他们第一次交手时,虽然慕容恪三千骑兵大败后赵,但是冉闵的部队却毫发无损。

两人在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场中国历史上经典的步骑之战。也是最勇猛的将军和最天才的将军之间的对决,王与王的交锋!

公元352年,冉闵带领不足一万兵(大部分是步兵)去河北定州运粮回邺城。被慕容恪探知了这个宝贵的情报,慕容恪立刻行动,用十余万骑兵把冉闵不足万人的步兵包围了起来。冉闵的心腹将领希望冉闵暂时避避慕容恪的锋芒“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晋书 载记第七 石季龙》

冉闵看不起慕容恪,根本就不听手下的建议,气势非凡的反驳“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晋书 载记第七 石季龙》

而最开始的战局似乎也应证了冉闵是正确的:“乃与恪遇,十战皆败之”

两军交战之始慕容恪的骑兵面对冉闵的步兵居然十战十败,慕容恪部下纷纷向慕容恪进言,认为冉闵实在厉害,不如先行撤退,而这个时候慕容恪表现出了高明于冉闵的地方,“闵师老卒疲,实为难用;加其勇而无谋,一夫之敌耳。虽有甲兵,不足击也。吾今分军为三部,掎角以待之。

闵性轻锐,又知吾军势非其敌,必出万死冲吾中军。吾今贯甲厚阵以俟其至,诸君但厉卒,从旁须其战合,夹而击之,蔑不克也。”—《晋书 载记第十 慕容俊》将冉闵慕容恪的话两相比较,二人高下立见。

冉闵虽力能抗鼎,是绝世名将,可是慕容恪更具战略眼光,是绝世名帅。

慕容恪研究战局之后,发明了一种新式**“拐子马,铁浮图”用铁链把战马连在一起作为前军,两面用两支精锐骑兵夹击。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关于连环战马的记载,随后慕容霸以五千拐子马大破桓温十万北伐军,辽金都用过它,金军用它横行中原(直到岳飞破之)就源于此。

“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

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

也许很多人要说,慕容恪以众击寡不英雄,而我却认为这才是慕容恪胜过冉闵的地方。一个将领连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都不明白,那么这算是好将军吗?

与之同时的桓温,是历史上能和曹操比肩的枭雄,也是那个时代汉人中紧次于刘裕的天才将领,可是当慕容俊死的时候,有人向他建议北伐,桓温居然罕见的谦虚的说“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这在桓温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可见慕容恪当时的威名之盛!

这才是真正的威震中原!

之后慕容恪还经历了攻略青州、平定慕舆根叛乱、奇袭洛阳这三次大战,这三次大战中攻略青州没有什么可说的,东晋军队远逊大燕,不过土鸡瓦狗而已。慕容恪大军一到,立刻土崩瓦解。平定慕舆根叛乱是内耗,也没有什么光彩的,而奇袭洛阳则展现了慕容恪的战略眼光。

而在中国的南方。一代枭雄桓温也看出了洛阳的战略位置,向东晋皇帝提议迁都洛阳,可惜东晋上下已经被江南的暖风熏酥了骨头,当然不可能同意这个建议。东晋既已失机,慕容恪便率领数万精兵突袭洛阳。

洛阳自古乃兵家要地,城坚难下,慕容恪损失惨重,部将们纷纷建议撤退,慕容恪却担心一旦东晋援兵到达,以后将再无机会,便亲临前线擂鼓催战,终于拿下了洛阳。

洛阳,西可攻略关中,南数日可兵临荆襄,慕容恪既然将洛阳拿下,自然是天下震动,符坚恐慌害怕慕容恪乘衅入关中,惶惶不可终日,将精锐部队都布置在潼关一线;却不敢与之一战。

慕容恪不但自己领兵打仗未尝一败,他总领燕**事时,燕国所有的军事行动全部获得胜利。随便派一个将领就把东晋留在山东、江苏一带的部队打的个落花流水!(太和元年,遣抚军慕容厉攻晋太山太守诸葛攸。

攸奔于淮南,厉悉陷兖州诸郡,置守宰而还。 )这种能力我除了佩服还是只能说佩服!

“席卷京洛,肆其蚁聚之徒;宰割黎元,纵其鲸吞之势。使江左疲于奔命,于是陷金墉而款河南,包铜城而临漠北,西秦劲卒顿函关而不进,东夏遗黎企邺宫而授首。当此之时也,非夫天厌素灵而启异类,不然者,其锋何以若斯!

”现在大家知道什么人才当的起“百战百胜、未尝一败”的评语了吧?军神两字虽然轻,可是却有重愈千斤,中国历史上当的起这两个字的不过

三、五人而已尤其是慕容恪这一辈的拿出去个个独当一面,出了三个皇帝

百战百胜不敢说,一生不败的将军还是不少的,尤其很多打战并不多的将军,慕容恪虽然很厉害,可是燕国从始至终只是一个割据政权,对中国历史影响有限,缺乏长平之战,肥水之战,赤壁之战这类影响深远的战役,所以其功不显。

为什么说到白起人家就渺不可考呢?人家百战百胜的战绩在二十四史是写在第一部的

历史上被称为百战百胜的将军是哪些?

2楼:匿名用户

孙武,生平未败,在看到伍子胥鞭楚王尸体之后,察觉吴国比不能长久,于是退隐,留下了孙子兵法。

吴起,生平从未一败,可惜死于变法中旧势力的反扑。

孙膑,生平从未一败,之后也是隐退。

赵奢,也是从未一败,但狭路相逢勇力胜秦之后落下了一身重伤,不久病死,死前嘱咐赵王不可重用其子,可惜赵王不听导致了以后的长平打败,其子就是赵括。

乐毅,生平也是未败,但他失败在没有同新任燕王处好关系,被临阵换将,之后逃亡赵国终老。

以上几人基本都是打了一场或几场出名的胜仗然后就隐退了。

白起,此人号称人屠(其实是有原因的,战国时代,是全世界范围之内古典战争的巅峰时代,一旦交兵,动辄就是上百万人在厮杀,胜了接受俘虏显然不现实,哪能养得起,放了那仗不是白打了,所以只能杀,之所以人屠称号落到了白起身上,那是因为旁人没有白起一般的战绩)。武安君一生大战小战无数,但从未一败,可谓战神,但他结果却不怎么好,首先是他没能救得了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穰侯魏冉,而后更是被相信了一辈子的君主秦昭王赐死。

王翦,此人也是平生未尝一败,但他的战法却是以稳重为主,没有前辈白起的战法让人惊艳,也没有对手李牧的战法灵活多变,甚至没有自己的儿子王贲的战法出人意料,但王翦却也是从未有过一败。

王贲,王翦的儿子,他也是未尝一败,以水淹大梁之法灭魏而威震天下,可惜英年早逝。

蒙恬,他主要的功绩都在于抗击匈奴,他发明的马鞍,毛笔等物品对后世影响颇大,可惜最后被赵高害死。

李牧,他一生也主要是在与少数民族入侵者作战,他和王翦是天生的敌人,两人分为同时代秦赵战功最为昭著的名将,可惜这两人却是无缘在战场上交手,赵王中了秦国姚贾的反间计,自毁长城,诛杀了李牧。

汉高祖时代,就算再出名的将军都有过败仗,基本上都是败给了项羽,唯有一人平生未尝一败,并且参与并指挥了击败项羽的垓下大战,此人便是韩信,可惜韩信最后不满于高祖给他的待遇,于是密谋造反(他自己不反,而是怂恿别人造反),直到高祖死后,萧何献计给吕后,将韩信诛杀。

汉景帝时代也有一位将军平生未尝一败,此人便是条侯周亚夫,他率领军队平定了七国之乱,之后被封为太尉,丞相,但只因为为人太过耿直,让汉景帝觉得儿子刘彻无法驾驭此人,于是在死前将条侯周亚夫诛杀。

武帝时代有两颗将星平生未尝一败,此二人便是卫青,霍去病,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两人都是抗匈名将,首先改革了汉朝军制,改革战法,以大规模马战代替车战,是汉朝军队获得了更高的机动性,借此能够和匈奴人在草原上一争长短,卫青,霍去病更是当代剑术大家,当时有天下第一剑之称的大侠郭解曾与卫青比剑,相互不分胜负,而霍去病的剑法是卫青亲传,自然不会差到**去,可惜卫青壮年患病不能再度征战,而霍去病则是英年早逝,两人死后被葬在武帝茂陵两侧,陵墓造型分别为天山与祁连山,以表示武帝对他俩的宠爱。

西汉至此再无百战百胜的名将(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不知道,欢迎补充),直至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十六国,被封为定远侯,他也是平生未曾一败,据说当班超年老申请回国的时候,西域十六国的民众都是舍不得他,可见班超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对民治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

汉朝至此再无百战百胜之名将,包括三国时期,也没有百战百胜之名将,(赵子龙马孟起什么的都吃过败仗,之时演义将他们神话了,早年赵云不是总跟着刘备跑路吗,仔细想一下就知道要是没败跑什么。。。)

直到东晋谢家出了一个谢玄,此人执掌东晋府兵,平生未尝一败,首先是挫败了同为东晋名将名门之后的襄阳都督恒玄的兵变,接着又以少胜多打败了当时威震天下的苻坚大军,但紧接着这个名将便因病去世。

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个名将那就是北魏兰陵王高长恭,此人长得十分俊秀,擅长音律,他每逢上战场时都是冲锋在前,因为心中担心敌人见了他俊俏的样貌心中不惧,于是便带上一个鬼头面具,但他的下场也是很悲惨,因为皇帝也就是他哥嫉妒他的美貌和战功便赐毒酒与他让他自尽,高长恭死后,麾下将士集体做出一首悲壮无比的古曲正是《兰陵王破阵曲》。

盛唐时期名将颇多,但跟三国时期一样,也基本都是吃过败仗,为有卫公李靖未尝一败,不论是争霸中原时期做唐军的行军大总管,还是之后出征西域剿灭突厥,都是未曾一败,当他病危之时,太宗坐在他病床前,拉着他的手痛哭流涕,之后,太宗建造凌烟阁,就是为了缅怀包括李靖在内的一众老将。

唐朝之中再有没有百战百胜之辈,我不太清楚,我所知道的之后便是岳飞,这个就不用多做介绍了吧,元蒙不是很了解,明朝则有徐达,常遇春明末则有袁崇焕,清初有努尔哈赤,鳌拜,清末就不用说了,基本都是败军之将。

写这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战后有哪些比较出名的王牌间谍,历史上真正的王牌大间谍都有哪些

1楼 匿名用户 按照公布的信息,比较有名的有 1 毛子的千面谍王,阿贝尔上校,负责二战结束后的美国谍报网建设,后来被抓获,在奥地利就交换回去 后来的间谍之桥中就有这个桥段 2 英国的剑桥五人组,尤其是布莱克 菲尔比,弄得英国谍报机关几十年抬不起头来,至于那个神秘的第五人,更是英国人永久的痛 3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