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有哪些特殊种质资源,西葫芦有什么优异种质资源?

2020-12-09 06:12:45 字数 5631 阅读 9928

1楼:中国农业出版社

裸仁西葫芦是c.pepo.l中的一个突变体,由于种皮细胞壁的加厚和木质化受到抑制,使种皮变得柔软,这类品种主要食用其种子。

实际上,所有南瓜的种子都是可食用的,在中国、俄罗斯和墨西哥等国家长期以来就把它们当作一种普通食品。裸仁西葫芦不用去除种皮就可食用和加工,省却了去皮的烦琐,增强了其适食性。裸仁种子中富含的蛋白质和油脂是其果实中最有营养价值的部分。

grebenscikov(1954)认为,“裸籽”性状是由一个单隐性等位基因(n)决定的,但修饰基因也会影响它。目前国内外已经选育出lady godiva、eat all和甘肃张掖裸仁西葫芦、裸仁金瓜等众多品种。

1.张掖裸仁西葫芦

从国外引入的品种中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属蔓生类型,植株生长势强,分枝性中等,叶片大,掌状、深裂,叶缘波状浅锯齿。第一雌花着生在主蔓第12~15节。

幼瓜皮绿色,老熟后为橘黄色带深绿色纵条,果实圆球形。种皮为半透明薄膜,没有种壳,种子颜色为深绿色。产籽量为450kg/km2,并能收获瓜肉60000kg/km2。

2.裸仁金瓜

由辽宁省熊岳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育成。中早熟,植株蔓生,蔓长60~100cm,第一雌花节位在主蔓第3~7节。嫩瓜近柱形,浅绿色,肉厚、质嫩,呈白色。

老熟瓜橘黄色,皮坚硬,耐储运。生育期85d左右,种子无外种皮,种子颜色为深绿色。产籽量为750kg/km2。

此外,搅瓜也是中国西葫芦的一个特殊种质资源,前面已有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西葫芦有什么优异种质资源?

2楼:中国农业出版社

西葫芦是南瓜属中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一个种。中国栽培面积最大的是vegetable marrow(通常指商品瓜为灯泡形种类)、cocozelle(通常指花脐部略膨大的圆柱形瓜种类)和zucchini(通常指柱状种类)类型,最早引入中国大面积种植的常规品种“阿尔及利亚”就属于vegetable marrow类型。scallop(飞碟瓜)和acorn(橡树果)类型的品种中国引进种植得并不多,而这两种类型的品种主要是以食用成熟果为主,一般来说品质较好,在欧美国家主要供烘焙食用。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刚刚获得全美选拔赛金奖(all-america selection,aas)的cornell’s bush delicate品种也属于西葫芦种,成熟瓜长圆柱形,瓜面为奶油色带有绿色细条纹,瓜肉厚,橙黄色,含糖量高,质地细腻,口感好,较抗白粉病,是西葫芦中之极品,中国目前还没有报道引入这种优质的种质资源。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推广面积最大的西葫芦品种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育成的早青一代品种,该品种也是中国培育的第一个杂交一代西葫芦品种,具有生长势稳健、早熟、瓜码多、产量高等优点,适合露地和各种保护地种植。进入21世纪,国内西葫芦育种成绩斐然,西葫芦育种逐步转向专用品种的选育,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育成了适合早春保护地及露地种植的京葫1号、京葫2号、京葫3号及适合冬季温室生产的京葫12等京葫系列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了中葫系列西葫芦品种,另外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还育成了京香蕉、京珠等香蕉形西葫芦和圆形西葫芦等特色品种。此外,在此期间国外品种也纷纷进入国内市场,法国tezier公司的冬玉西葫芦品种以其耐低温性突出的优点成为中国冬季日光温室的主流品种,美国seminis公司的碧玉、绿宝石等品种以其外观好、产量高等优点突出,在中国已具有一定的栽培面积。

中国的一些地方品种如阿尔及利亚花叶、黑龙江小白皮、北京一窝猴、太原大黑皮、敦化大粒籽用西葫芦等都是具有某些突出优点的地方种质资源,它们还在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下面就上述优异种质资源作一简要介绍。

1.阿尔及利亚花叶

1964年引入中国。短蔓品种,早熟。蔓长30~50cm,株型直立紧凑。

叶片中等偏小,叶脉两侧布有许多不规则的银灰色块状斑点,叶柄中等长、中等粗细。茎秆中粗、深绿色,节间短缩。花瓣深黄色,在主蔓第4~5节着生第一雌花,雌花多、易坐瓜。

瓜筒形,瓜柄端较细。嫩瓜浅绿色带网纹,老熟瓜橘黄色,最大瓜一般长27~33cm,最粗部位横径14cm左右,瓜肉淡黄色,厚2~2.5cm,瓜重1.

5~2.0kg。种子较小,千粒重100g左右。

该品种株型紧凑,适宜密植,早熟、结瓜多。但植株生长势较弱,抗病毒病和白粉病能力差,瓜瓤大、瓜肉薄、肉质松,不耐贮存。

2.黑龙江小白皮

矮生类型,早熟。蔓长50cm左右,半匍匐类型。叶片小,叶色绿,叶柄较细、较短。

茎秆中粗、浅绿色,节间中长。花瓣淡黄色,较大,在主蔓第4~5节着生第一雌花,此后每隔2~3片叶又出现雌花、易坐瓜。瓜长筒形,粗细均匀。

嫩瓜浅白绿色,老熟瓜白色略显淡黄,瓜长23~30cm,最粗部位横径10~12cm,瓜皮表面光滑,瓜肉乳白色,厚2.0~2.5cm,瓜重1.

5~2.0kg。种子较小,千粒重95g左右。

该品种早熟、容易结瓜,但植株生长势较弱,产量低,抗病毒病和白粉病能力差。

3.太原大黑皮

短蔓品种,中早熟。蔓长50cm,株型直立紧凑。叶片中等偏大,叶脉两侧布有少量不规则的银灰色块状斑点,叶裂刻不深,叶柄中等长、中等粗细。

茎秆中粗、浅绿色,节间较短缩。花瓣深黄或淡黄色,在主蔓第5~7节着生第一雌花,雌花多、易坐瓜。瓜长筒形,瓜柄端略细,瓜柄短。

嫩瓜油绿色带不明显细网点,老熟瓜皮为深绿色,有8条浅纵棱。最大瓜长40~50cm,最粗部位横径16cm左右,瓜肉淡黄色,肉质致密,厚4.0~4.

5cm,瓜重3.5~5.0kg。

种子较大,千粒重125g左右。该品种植株生长健壮,瓜体大,肉厚,较耐病毒病和白粉病。

4.北京一窝猴

短蔓品种,早熟。蔓长50~60cm,植株半匍匐状。叶片中等大小,叶脉两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银灰色块状斑点。

节间较短缩。花瓣黄色,在主蔓第5~6节着生第一雌花,以后每节均有雌花、易坐瓜。瓜筒形,嫩瓜浅白绿色,老熟瓜淡黄色,瓜长35~40cm,最粗部位横径13cm左右,瓜面平滑,有不明显的纵条棱,瓜肉淡黄色,厚3.

0cm,瓜重2.5~3.0kg。

种子中等大小,千粒重105g左右。该品种与异名的懒汉葫芦和一窝蜂西葫芦,性状表现大致相同,似为同一品种。

5.敦化大粒籽用西葫芦

属长蔓、大瓜种,中晚熟。蔓长4.0m左右,生长势中等。

第一雌花着生在主蔓第12节左右。瓜近圆形,纵茎12cm,横茎15cm,瓜肉厚1.2cm,平均瓜重1.

5kg左右,瓜皮绿色带网纹,部分微显黄色,瓜面有不明显的纵棱,以收获老瓜和食用瓜子为主要用途。种子较大,千粒重130g左右。该品种植株生长健壮,耐热,较耐病毒病和白粉病。

结籽多,种子产量900kg/km2。

西葫芦种质资源有哪些创新?

3楼:中国农业出版社

纵观中国30多年来的西葫芦育种历程,在20世纪70年代引进了国外优异的西葫芦材料阿尔及利亚品种,并利用其作为亲本进行了杂交优势育种,使得中国西葫芦育种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此后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国内外育种工作者在最近几年已经针对西葫芦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提高外观品质、提高耐低温弱光性、持续结瓜能力和适应性、抗病毒病和白粉病等问题,开展了西葫芦种质创新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一)利用常规杂交选择技术创新种质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2003年通过和国外蔬菜种子公司合作已引进3份抗zymv、wmv,1份抗cmv的西葫芦种质资源,并利用常规转育方法开展抗性转育,获得了多份遗传背景不同的抗病材料。另外,2002年在国外引进的种质资源中发现了1份抗白粉病种质,通过多代自交分离已获得3份抗白粉病中间材料,目前正在进行多亲本转育及组合测配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的中葫3号西葫芦品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选育的“京葫系列”西葫芦品种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获得了具有符合育种目标的双亲材料(王长林等,2002;李海真等,2005)。

在美国,delicata西葫芦品种以其品质好在20世纪初期受到市场广泛欢迎,但因其产量低、抗性差而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康乃尔大学研究人员(2001)采用常规杂交技术,利用该品种和acron类型品种杂交并进行多代自交选育,育成了cornell’s bush delicata,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货架期长,可储藏100d仍保持高品质以及抗白粉病等特点,2002年获得了全美蔬菜品种优胜奖。国内外学者已利用南瓜属种间杂交辅之以幼胚挽救技术成功培育出一些西葫芦抗病优良种质。wall(1954)将西葫芦×南瓜的f1未成熟的种子、hayase(1965)将笋瓜×西葫芦的f1未成熟种子培养成了植株。

这些成果的取得为西葫芦跨物种间转育抗病虫基因和其他有益基因开辟了新途径。

(二)利用杂种优势技术创新种质

目前国内外生产上应用的西葫芦品种绝大多数为一代杂种。国内育成的品种如早青一代、阿太一代、京葫1号等京葫系列品种、中葫1号等中葫系列品种,比常规品种生长势强、产量高、早熟、外观品质好、抗性和适应性显著提高,对提高中国西葫芦育种和生产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利用单倍体培养技术创新种质

利用单倍体技术进行育种可以缩短育种年限,提高选育效果。各国科研工作者在此方面已做了一些探索,dumas de vaulx等(1986)、kwack s.n.

等(1988)、shalaby t.a.(1996)、metwally e.

i.(1998)分别采用体外培养西葫芦未授粉胚珠或花粉技术获得了单倍体和双单倍体植株。e.

s.kurtar等(2002)首次利用γ射线(25、50gy)辐射西葫芦花粉,使精细胞染色体畸变,授粉后诱导卵细胞单性生殖而发育成单倍体,授粉后28~35d进行胚珠离体培养,结果显示,所有的点状胚、球形胚、箭头胚和棒状胚都发育形成了单倍体植株,仅有53.8%的鱼雷胚和23.

1%的心形胚发育成单倍体植株,相反,子叶胚和不定形胚全部发育成了二倍体植株。同时发现基因型也是影响单倍体发生率的重要因素。单倍体胚的诱导率平均为2.

5%,其中70%能发育成形态正常单倍体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可加倍为二倍体植株。

(四)利用诱变技术创新种质

尹国香等人(2002)采用n+离子束辐射诱变方法对西葫芦地方品种奇山2号进行品系改良,选出稳定自交系n2108,并育成一代杂种烟早1号,其前期产量较奇山2号增产37.5%,总产增加21.3%,具有早熟、高产、抗逆性强的特点。

(五)生物技术在种质资源创新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为西葫芦育种提供新的途径,并可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和质量。其中组织培养技术、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等已在西葫芦种质创新中使用,并显示出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biserka j.等(1991)、carol g.等(1995)、paula.

p.等(1991,1992)分别利用西葫芦胚轴、子叶、幼苗茎尖和胚乳在ms改良培养基上获得愈伤组织,诱导出幼胚,于附加0.05mg/l naa和0.

05mg/l kt的同一培养基上获得了再生植株。curuk s.,ananthakrishnan g.

等(2003)、krishnan k.等(2006)分别利用西葫芦带胚轴子叶和子叶通过器官发生途径获得了不定芽和再生植株,并对影响再生的各种条件如外植体、激素、基因型和其他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方法。该技术的建立为种间杂交胚培养、抗性基因转入西葫芦植物体内并进行遗传转化建立了高频的再生体系,同时通过改变外部培养条件可获得大量的变异类型。

marc f.等(1998)已将抗cmv、sqmv和wmv外壳蛋白基因转入到西葫芦中,经检测转基因植物可以明显提高西葫芦抵抗相应病毒的能力,并且增加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经济价值,现已开始进行商业化生产。国外种子公司已经开展抗其他病毒病、抗除草剂、抗白粉病转基因西葫芦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国转基因西葫芦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相信随着西葫芦转基因工作的开展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将大大加速西葫芦育种和种质创新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