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姓氏看出印度人的所属阶层,如何初步判断印度人的种姓

2020-12-08 07:05:33 字数 5646 阅读 3262

1楼:张征忠

不能,印度不是王权制,自然没有贵族,从姓氏上看不出来。

如何从姓氏看出印度人的所属阶层

2楼:张征忠

能,印度的尼赫鲁(太阳)、甘地(钻石)家族显赫。

印度人高种姓和低种姓怎么区分?可以直接从姓氏分出高低么?

3楼:轻灵触动

印度人种姓的区分和辨别纷繁复杂,就是印度人自己也难以说清。我们要初步判断印度人的种姓和社会地位,只能多了解种姓制度的常识和趣闻,然后寻找一些蛛丝马迹,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

例如,仅凭经济状况无法判断种姓;据一项调查表明,印度55%的婆罗门经济状况处于贫困线以下,而印度总的贫困人口比例仅为40%;可能是他们自恃种姓较高、有一定特权,导致其好吃懒做造成的。

以下将从家族姓氏、服装饰品、肤色相貌方面,介绍一些初步判断印度人种姓高低的依据。但要说明的是,这些依据仅作参考,不是绝对的判断标准,只有参考价值大小之分;例如,印度人很多姓氏已融入了各个种姓阶层。

一、家族姓氏

(一)各种姓常用家族姓氏

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如:桑贾伊·甘地(sanjaygandhi),“桑贾伊”是名,“甘地”是家族姓氏。

婆罗门常用姓氏:夏尔玛(sharma)、提维迪(trivedi)、威亚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刹帝利常用姓氏:塔卡尔(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阔尔(thakor)、沃尔玛(verma)等;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尔(ghaggar)、高尔(goal)等;

首陀罗常用姓氏:安贝达尔(ambedkar)、苏兰基(solanki)、恰马尔(chamar)、纳伊(nayi)、洛哈(lohar)等。

(二)其它判断原则

1、字母少的姓氏,倾向于是高种姓;因为,低种姓人一般要跟主人姓,换主人时也要换姓或加字母,姓氏容易变长。

2、以raj开头的姓氏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如:拉吉普特(rajput)。

3、辛格(singh)、乔杜里(choudary)等典型高种姓姓氏延绵很多世纪,能姓辛格、乔杜里的人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

4、gautambrahmins是婆罗门里的一个分支,能姓高坦(gautam)的人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

5、姓贾因(jain)的人要看其宗教信仰,如信印度教属于吠舍阶层;如信耆那教,可算是最高种姓。

6、锡克族男人名字多数加有辛格(singh,意为狮子),女人名字多数加有考尔(kaur,意为公主)。但是,叫辛格的男子不一定是锡克人。

早期婆罗门所著的经典中刻意忽略贱民不提,主张将所有的种姓划分成四种瓦尔那。这四种瓦尔那同样以婆罗门为首,借由职能与权利的划分规范,构成一严谨的阶序:

1.婆罗门:最高等的瓦尔那,也是整个阶序的核心。

婆罗门本为祭司,根据《摩奴法典》规定,可从事教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这三样工作,但在8世纪以后祭司逐渐不受重视,洁净便取代前者,成为婆罗门最主要的特征。此外,婆罗门享有许多特权,如不可处罚、不用交税、不可杀害、可领回部分充公遗失物等。

2.刹帝利:次等的瓦尔那,《梵书》称其具有与婆罗门共享“管辖一切生命”的权利。

刹帝利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过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权力。此外,其负有保护婆罗门之责。

3.吠舍:第三等的瓦尔那。吠舍是农人或牧人,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各种祭品。《瞿昙》规定吠舍可从事农耕、商业、畜牧与放贷的工作。

4.首陀罗:最低等的瓦尔那。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

4楼:永远的

印度人高种姓和低种

姓是无法直接从姓氏分出高低的。具体区分高种姓和低种姓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通过职业区分:

在印度的社会中,每个种姓从事的职业是有明确规定的,低种姓只能干一些卑微的活,是不能换职业的,高种姓则是各行各业的精英。

二、通过婚姻区分:

一般印度人只会在种姓内部婚配,一些严格的教徒甚至在必须要求对方是相同亚种姓。

印度男人可以娶比自己低一个种姓的女人为妻(称为顺婚,是男性特权)。

而女人却不能嫁给比自己低种姓的男人(这是逆婚),这种情况将有有辱家族门风的大事,此女将被开除出自己的种姓,她的孩子也将会沦为贱民,为人欺辱。

三、通过饮食区分:

一般来说高种姓人群素食者较多,而低种姓人群非素食者更多些。富裕的婆罗门一般也不会大吃大喝,他们的饮食倾向于清淡和新鲜,喜欢食用当时当季新鲜的蔬果和粮食。

四、通过教育区分:

在教育方面,那些国际学校等高端教育场所,入学的学生都是高种姓的孩子,出入专车接送,低种姓的家长即使出再多的钱,学校也不收,你只能去**开设的免费学校,上下学是走路。

扩展资料:

印度种姓制度的介绍: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

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1、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2、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3、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4、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人民网——感受印度的等级制度

5楼:时光的最后

印度人高种姓和低种姓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区分和规定。

印度的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最初是根据人们的肤色和从事的职业来区分的,肤色较白皙的是上等雅利安人,是高种姓;

肤色黝黑的一般是下等人或达罗毗荼人,属于低种姓。

祭司、僧侣阶层是婆罗门,国王和武士阶层是刹帝利,商人、手工业者阶层是吠舍,农民以及为上述3个阶层服务的劳动者是首陀罗,从事与粪便、尸体等不洁之物打交道工作的是达利特。

然而,这是几千年前的情况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劳动分工愈发细致,人民的迁徙更加频繁,种姓间的通婚也逐渐增多,又产生了成千上万的亚种姓,比如放牧的种姓,酿酒的种姓、榨油的种姓等等。

6楼:超觉之精

印度过去的种姓制度由第一

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和贱民六种等级组成,可以由身份地位和职责等区分。

1、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2、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3、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4、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5、“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种姓世袭,不易更改。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

尽管印度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仍相当严重。

扩展资料

当代的种姓制度的影响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

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

如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

7楼:匿名用户

印度人高种姓和低种姓比较难区分 因为民族成分比较复杂 只要知道种姓是世袭的就可以了

但是种姓与姓氏不同 如果过高种姓的男性跟低种姓女奴的后代 还是低种姓的奴隶

有个比较好的例子 就是佛祖家族的长老跟低种姓女奴的女儿伪装成公主嫁给邻国,被邻国认为是受到了侮辱,直接导致了释迦族的灭亡。

种姓其实就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阶级人为划定界限,与统治者的血源有直接关系,比如由于雅利安人最后居上,所以一般高种姓的人肤色都较浅,而低种姓的人肤色都相对较深。

每个人的种姓生下来就被固定 当然也有例外 传说中只有大黑天为4个人改过种姓

8楼:三六冲九

印度人高种姓伯堤种姓,这个就是贫穷和富人的区别。

9楼:匿名用户

印度的种姓制度说来复杂,让阿寻来带你扒一扒这背后的秘密!

如何初步判断印度人的种姓

10楼:匿名用户

想通过名字判断一个印度人的种姓是很难的。一般高种姓的人

肤色都较浅,而低种姓的人肤色都相对较深。还有就是根据名字的含义,出生地、文化程度,是否精通梵文等宗教知识来判断。

因为很多种姓都是来自于职业,所以有的名字一看就能知道个大概。比如“shukla”,取纯洁的白色之意,一看就知道是婆罗门种姓。还有“trivedi”这种大白话一样的名字,“精通三部吠陀的人”,他肯定是婆罗门种姓。

那些以“清洁工”、“搬运工”、“洗衣工”为名的,明显就是首陀罗种姓。

不过,印度种姓有数千种,高种姓里还有大量的副种姓。不同民族的种姓还不一样。

印度人除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制度外,穆斯林受其影响,也有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种姓之分。印度其他民族包括比哈尔人、奥里亚人、古吉拉特人、坎纳拉人、拉贾斯坦人、桑塔尔人等,都实行种姓制度,但种姓名称及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例如,比哈尔人分为婆罗门、巴明、拉吉普特、吠舍、迦耶斯特和首陀罗6个种姓,界线森严。而奥里亚人则分为婆罗门、坎代德、戈拉腊、拉柬尼耶和首陀罗5个种姓,制度不严,种姓地位还可升降。拉贾斯坦人也分为5个种姓,其中地位不高的马哈金种姓的人主要从事工商业,却相当富有,以加尔各答为中心,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后来佛教徒也实行种姓区分,以古巴久最高,贾普最低。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的种姓制度则具有世俗性质,以瞿维种姓(耕种者)最高,罗陀种姓(洗衣人)最低。孟加拉人中印度教徒分为婆罗门、维迪耶、迦印斯特和首陀罗4个种姓,其中迦印斯特种姓有文化,往往身居高位,出了许多社会活动家和宗教领袖。

在低种姓之下还有一群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印度人---“贱民”。在古代备受歧视,从事最低贱的工作,被称为“不可触摸者”。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被允许学习宗教**,不允许进入寺庙,不许进入商店等公共场合,不能在公用的饮水处喝水,不能和其他人并肩行走等。

生活习惯上,贱民也有禁忌,比如印度是个喜爱佩带首饰的民族,但贱民妇女不允许佩带首饰。

近年来,改姓(以隐藏种姓身份)或者姓氏和种姓由于历史或其他原因不一致的情况也不少,有时候当事人不说的话,光看姓名会造成判断错误,能一眼看出来的也许只有印度本地人或者在印度生活过较长时间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