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温庭筠的《莲花》赏析,温庭筠《赠知音》赏析

2020-12-07 08:14:54 字数 5292 阅读 3729

1楼:单遥

碧绿荷塘摇曳的荷花激起的涟漪好像连接着银河(星津指银河)船桨在荷塘滑动发出扎扎的声响,船驶入水草之中就像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应该出自《洛神赋》“凌波微步 罗袜生尘”)

到今天莲花都有洛神的香尘残留

首句写荷塘,远观其美丽,就像银河一般 “摇滟”二字精炼的写出荷花的姿态

二句写近观莲花,远近结合

后两句把莲比成“洛神波上袜”,写其轻盈之姿,更突出其美。

本诗咏莲,从所处环境,姿态上赞美莲花

温庭筠《赠知音》赏析

2楼:匿名用户

俞陛云《诗来境浅说丙编》评源

解此诗:

“此诗虽非飞卿之杰作,而层次最为清晰。诗题仅写“赠知音”,其全首皆言侵晓离别之意。首二句墙畔鸡声已动,纪残宵欲别之时也。

三句言长眉不展,满镜都愁,指所赠者言也。四句言门外班骓,匆匆欲发,谓己不得暂留也。五六纪分袂之时,斜月微星,仅淡淡写晓天光景,而黯然魂消之意,自在言外。

末句言己行之后,远处闻上阳钟动,已晨光熹微,无聊情绪,垂鞭信马而行,惟见晓风杨柳,披拂长堤,而画楼人远矣。”(俞陛云《诗境浅说》北京出版社 第87-88页)

按:此诗写离别以时间为序,层层演绎,描写细腻,情态婉约,已近词境。而飞卿词作多小令,簇金结彩,跳跃多姿,少有平缓之笔。疑此诗与柳永词神似,如《乐章集》中《采莲令》一首: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更回道、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3楼:

赠知音温庭筠

翠羽花冠碧树鸡,未明先向短墙啼。

窗间谢女青蛾敛,门外萧郎白马嘶。

残曙微星当户没,淡烟斜月照楼低。

上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过柳堤

关于荷花诗句的赏析

4楼:凤翅云龙

荷花,古往今来一直是文人墨客赞美的主题,陈志岁《咏荷》诗曰:“身处污泥未染泥,白茎埋地没人知。生机红绿清澄里,不待风来香满池。

”也因此,在中国古今文学中,关于荷花的诗句不胜枚举,这里贴出了很多,可以看看http://tieba.baidu.

***/f?kz=197663310。赏析的文章仅列出一则,供你欣赏,其他的,你可以搜索一下。

温庭筠《莲花》

绿塘摇滟接星津,

轧轧兰桡入白苹。

应为洛神波上袜,

至今莲蕊有香尘。

碧绿荷塘摇曳的荷花激起的涟漪好像连接着银河(星津指银河);船桨在荷塘滑动发出扎扎的声响,船驶入水草之中;就像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应该出自《洛神赋》“凌波微步 罗袜生尘”);到今天莲花都有洛神的香尘残留首句写荷塘,远观其美丽,就像银河一般 “摇滟”二字精炼的写出荷花的姿态;二句写近观莲花,远近结合,后两句把莲比成“洛神波上袜”,写其轻盈之姿,更突出其美。本诗咏莲,从所处环境,姿态上赞美莲花。

5楼:匿名用户

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谁能赏析温庭筠的《更漏子》

6楼:小丸子弦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是一首非常温婉抒情词,是温庭筠众多诗词中一首非常具有分量的了。整首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甚至还能从中听到当时叹息声和雨声。

纵观全词,看似是一个个物象的连接,实际上是作者内心思绪的起承转合。将内心的悲伤思念用文字的触觉、视觉乃至听觉表达出来。全词看似写景,实则写情。

整首词的特殊在于意象的选择,每一个意象实际上都蕴含着一个作者或者是与作者相关的人的情思。“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放着红色蜡烛和珍贵的玉炉烟熏的房间,自然能够想象到这不是个普通的房间,而是某女子的闺房,文中的“泪”不仅仅是蜡泪,更是伤心女子的泪,烛光照在那华丽的墙上,映衬的画的颜色,看到的却不是自己的夫君,唯有望烛落泪空相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说的是画好的眉毛颜色淡了,两鬓的发丝也乱了,等候的时间太久太久,衣服和枕头都寒了,却还不见夫君的归来。

前一句写的是室内的情形,以新婚闺房为例,通过这一典型的场景表现思妇对爱人的思念,读之情感更加深沉浑厚,给人以仿佛就在那房间旁边的真实感。后一句则把重点放到了女子的身上,既写物又写人,且都是从当时的环境中选取代表性的意象加以表现女子内心的焦虑和迫切不安。以静态的物写女子内心的变化,不知道还要等多久夫君才会回来呢?

下阕则是建立在上阕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女子无从知晓自己的夫君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思念之情自然会在时间的催促下显得更加深刻。“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出现了古代文人常用的代表思念的意象,及梧桐雨,雨下正值三更,说明女子确实已经等到已经很晚了,此词伤感的意境就这么显现出来了,“滴答”作响的雨声毫无顾忌的在窗外飞溅,天在哭,人也在哭,且没人管,没人照顾,更是使女子伤透了心。“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中作者采用了叠词的手法,出了能够协调整首词的韵味之外,它也应该有某种隐含的意义,“叶”或许代表着“夜”,一声为雨声,一声为哭声,梧桐叶在这雨哭人泣的伤感情景之中哗啦啦的被摇曳了整晚,女子整晚都在等待,也掉了整晚的泪。

雨水滴滴声落,直到天明。

麻烦采纳,谢谢!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7楼:

温庭筠《更

漏子》赏析(万露)- -

更漏子玉炉香(一作烟),红蜡(一作烛)泪,偏照(一作对)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一作来)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一作心)正(一作最)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冰若《栩庄漫记》曰:“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此词在温词中确为很有分量的一个。

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评述的那样:“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唐宋词简释》)上阕是温词惯常写法:

华堂锦室与美丽的思妇的组合。前三句写室内,炉烟袅袅着,蜡烛滴着红泪,照着秋意满堂,本来就难成眠的人儿,被这明暗不定的烛光搅得更加愁肠百结。“偏”字,突显出一种物情与人情的乖离。

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薄”,“残”,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下一句的“长”“寒”正是紧扣这儿而来,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针脚很是细密。

下阕一改上阕的繁言缛句,直下淋漓快笔,情语景语有机融为一体。“人烟寒(一作空)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清初《广群芳谱·木谱六·桐》)梧桐在华夏文学长河中带着浓厚的衰飒秋意,它紧扣着上阕的“秋思”。“不道离情正苦”,直抒情语,点明上阕后三句之因,并将“秋思”具体指向于别后的苦恋。

末三句,从听觉写“三更雨”。“滴到明”,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见离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这比起“惊塞雁,起城乌”来,可以说是已经愁肠万断了。宋人聂胜琼“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别情》)便是此末三句的遗响。

“叶叶”“声声”的叠用,把“长”“苦”从声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叠字的方式将声音拉长,从而实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南朝]梁·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有这样一句诗:“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正与此词境状相似,笔者私意,词人或许自觉不自觉地化用了这个诗句。

清代谭献对此词的下阕评道:“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清人选评词集三种·谭评词辨(卷一)》)评得不甚明了。

俞平伯先生解释为:“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谭意或者如此罢。”(《唐宋词选释》)而陈廷焯却不看好下阕的直语,“不知‘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二章之厚。

”(《白雨斋词话》卷一)但他在早些时候的《云韶集》卷一中又有这么一句;“遣词凄艳,是飞卿本色。结三句开北宋先声。”“开北宋先声”确是很有先见的,惜其没有进一步的论述,没头没脑地搁置这么一句就天不管了。

清人谢章铤对此词亦是很有一番见地;“温尉词当看其清真,不当看其繁缛。……‘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语弥淡,情弥苦,非奇丽为佳矣。”(《赌棋山庄词话》卷八)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黄升《酹江月·夜凉》:

“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夜雨意象不断出现于历代文人笔下,具有了一种文化性质。在这个文化阵容里,温庭筠这首《更漏子》将离情别绪添入其内涵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8楼:匿名用户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鉴赏】

这是一首闺怨的词,温庭筠作为“花间词”派的代表,其词风艳丽,多写闺中生活。这首词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以细腻的笔触写了闺怨,而且写景抒情,营就出了一种空灵忧伤的意境。

词的上阕描写了青烟袅袅的香炉,蜡泪长流的红蜡,也描了眉翠消褪、鬓发零乱、 辗转难眠的闺中怨妇, 从环境到人物,烘托了一种秋夜孤寂的清凄闺怨。

下阕则为了衬出人物怨忧的心绪,对秋夜单调的雨声作了入微的描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秋日的梧桐树叶干枯,三更飘洒起了秋雨,(它们)不知道屋内人正为离情而愁苦,密密的雨点不断打在枯叶上,更叫人心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雨点打在枯叶上,发出枯燥单调的声响,再滴到空荡荡的台阶上,发出扰人的声音,这雨声彻夜未停,怨妇的就心情可想而知了。

虽无一字再提怨妇的烦忧和惆怅,却以雨打梧桐叶、空阶滴水的空灵而清丽的夜景来渲染,从而侧面凸视她的心情,别具匠心。

温庭筠的作品风格,可用艳绝加愁绝来概括。可是这首作品却很特别:它没有过多的艳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秋天的夜晚,一个孤独的**,不梳理,少粉黛,在空空的房子里对雨难寐。

这里一洗过去的艳和铅华,用淡妆下的秋思秋景、秋雨秋夜来实现“愁绝”。人物的妆淡,是因为情浓;景物断断续续的淡描,也是为了烘托愁情的浓重。尤其是秋夜无寐、卧听夜雨滴桐声这一长期缭绕的意象,把女主角愁肠寸断、泪流不止的形象凸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种以景物烘托形象的写法,正如前人所说的,是书画家“无垂不缩”高超手段的借用,其结果是含蓄蕴藉,艺术感染力极强。

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通篇自昼至夜,自夜至晓。其境弥幽,其情弥苦。

上片,起三句写境,次三句写人。画堂之内,惟有炉香、蜡泪相对,何等凄寂。迨至夜长衾寒之时,更愁损矣。

眉薄鬓残,可见展转反侧、思极无眠之况。下片,承夜长来,单写梧桐夜雨,一气直下,语浅情深。宋人句云:

“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从此脱胎,然无上文之浓丽相配,故不如此词之深厚。

关于爱伦坡诗乌鸦,谁知道爱伦坡《乌鸦》的原文以及赏析

1楼 匿名用户 乌鸦》是爱伦 坡1844年创作的 叙述了一位经受失亲之痛的男子在孤苦无奈 心灰意冷的深夜与一只乌鸦邂逅的故事 基调凄怆疑惧 源于不可逆转的绝望 随着乌鸦一声声 永不复生 而加深 直至绝望到无以复加的终行 永不复生 共重复了11次 它是乌鸦唯一的话语 既是它的名字 也是它对作者每一次询...

谁有张九龄春江晚景的赏析,张九龄的《春江晚景》谁知道翻译

1楼 匿名用户 张九龄 《春江晚景》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我由不忍别,物亦有缘侵。自匪常行迈,谁能知此音。 张九龄 《旅宿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 3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 2楼 手机用户 1 津亭 2 d3 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 落霞与...

有谁知道佛教莲花灯的作用,佛前点莲花灯的作用

1楼 匿名用户 供灯,在从前是烧蜡烛 燃油灯。灯代表智慧,驱除黑暗,智慧照亮人生,更深的意思它代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我们在佛前供灯,要懂得这个意思。在社会上,我们要舍己为人,就是供灯的意思。 蜡烛烧自己 照别人,佛在这里取这个意思,我们在社会上要牺牲自己,为社会 为众生造福,不是享福,是舍己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