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有没有印文流传下来,传国玉玺盖过的文物 有吗? 40

2020-12-07 06:18:18 字数 5438 阅读 1986

1楼:匿名用户

传国玺或传国玉玺,为中国古代皇帝信物,相传由和氏璧所雕成(一说是蓝田玉),现存的传国玺拓片其字迹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及“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两种版本。秦汉

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获得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非和氏璧),秦始皇将其琢为传国玉玺,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上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秦二世死后,秦王子婴将传世玉玺献于汉高祖刘邦,授为“汉传国玉玺”,但此时,玺上的文字却记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见《应氏汉官》、《皇甫世纪》)。王莽篡汉后,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玺,皇太后大怒,掷国玺于地,摔崩一角,王莽命人以**镶补,尽管手艺精巧,但宝玺终究留下缺角之痕。

王莽败亡后,玺落入更始帝刘玄手中,后来刘玄被赤眉军打败,玺落入刘盆子之手,后赤眉兵败,献玺于汉光武帝刘秀处。

[编辑]三国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爆发董卓讨伐战,率先攻入洛阳城的是孙坚。在《吴书》及《山阳公载记》有记载孙坚在入洛阳后,于南甄官井里找到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更私自收藏起来,后来袁术劫持孙策母亲,夺取了玉玺,及后称帝,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都,当时曹操挟汉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不过,史学家裴松之引用了《江表传》案《汉献帝起居注》、《虞喜志林》,指出当时汉室有六个玉玺,分别是“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但汉献帝由河上归还宫殿时,六个玉玺仍然在宫殿,没有外流。

另一方面,裴松之认为“汉传国玉玺”中刻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但《吴书》却写成“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又《三国志·袁术传》没有记载袁术拥有传国玉玺,所以玉玺一直都是在孙家,但到了东吴向西晋投降时,却只有献上金玺,而没有玉玺。所以裴松之不同意这说法,而陈寿、司马光亦不将此记入《三国志》及《资治通鉴》中。

但无论如何,传国玉玺最终还是在汉室手中,最后传给曹魏。

[编辑]失踪

之后玉玺经过西晋、前赵、冉魏、东晋、宋、南齐、梁、北齐、周、隋,传到唐朝,至五代十国时失去踪影。有关玉玺的失踪之说,现时有三种说法:

后唐末帝李从珂**之时,玉玺便失踪。

公元946年后晋出帝被辽太宗捕获之时丢失。

传国玺是在元顺帝手上再度失踪的,元朝皇室曾有玉玺之记录。明军攻入元大都,“俘获诸王子6人,玉玺两枚,元成宗玉玺一枚,元朝共11个皇帝,其它皇帝玉玺均没有缴获。” 据《二十五史纲鉴》载:

公元1370年5月,明军横扫漠北直捣应昌之时,缴获元顺帝出逃所带到漠北的一批珠宝。其中既没有元朝的诸帝之玉玺,又没有传国玺。由于传国玺的下落不明,明、清两朝均没有传国玺。

是故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传国之玺”。

[编辑]再现

明末后金多尔衮出兵蒙古林丹汗部,苏泰太后持此玉玺出迎并投降,次年皇太极据此称帝,但该玉玺于乾隆时期鉴定为赝品。

**有传国玉玺的**以及印章**可以看??

2楼:话说传国御玺

是看相上下各一条鱼大红鲤鱼中间是金掐丝文字,就像大禹治水那个蟒蛇洞嘴一样上面其实是一条向右回头一条大金龙上面整体看其实就是篆刻秦政连在一起。后面却是连了一点,烂掉的石头就像罗米饭粒子那么大也是早就修补过了,外面就像一层水晶一样石头很白,整个身上全都是好小的金铆钉,上想看像鱼其实是秦政篆刻,是阳克大概有**的手掌只能够拿到上面,嘴也是金掐丝,侧面看像狮子头嘴张山,别人说的关于传国玉玺应该都不是事实,什么上面几条龙,想想一傻不容二虎,怎么可能几条龙。一眼看他的雕工恒简单,其实他的工艺世界是现在的人是做不出来的在高的高科技也不行。

只要若光看全部上面的字就出来了,全部都有小光点组成的。谁说我讲的部队可以和我,包括中国那些专家。虫鸟文看起来就像小蛇张着嘴一样,我希望我所说的专家们也看看,不要把上面金铆钉和上面的字说是自然形成的,他们也不拍雷打。

3楼:匿名用户

http://openx.artxun.***/list/w37224/

传国玉玺盖过的文物 有吗? 40

4楼:匿名用户

如果专指“和氏璧”的那块玉玺,估计没有被盖过的文物了,即使有印文,估计也是各朝代自制的。

5楼:匿名用户

有,自已刻个,想盖多少盖多少,想怎么盖就怎么盖

6楼:匿名用户

毕竟现世留下来的字书画存世不多,而且玉玺经历每个王朝更替,相关短暂王朝用玉玺盖过的文书又涉及政治原因应该会烧毁。我想只能从发掘帝王墓才能找到不同朝代同样玺盖下同样的真迹!另外秦朝没有纸张,书写是在竹简上。

那玉玺又会印在哪?布吗?皮吗?

真玉玺印真迹需要出土文物证实。

7楼:匿名用户

从汉后那就是象征了,没谁用做用印了,都是另刻。元亡后被元末帝带走,已知最后踪迹是清灭**家族最后汗王后彻底失踪。

8楼:阳城干部

三国时尚在,消失在两晋,再无人提及…… 纸载千年卷八百,宋纸都论张了,两晋之前片纸无存……

传国玉玺的玉玺印文

9楼:小爱

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汉书”文曰“昊天之命 皇帝寿昌”。两者不同,今人以为第一说最正确。

宋哲宗时所得的传国玺,当时就有人怀疑是章惇、蔡京造的假。

明清两代也时有假玺出现。明孝宗曾获过所谓的传国玺,孝宗皇帝当时就认为是假的;清初时,宫内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玺,其中一方被认为是秦制传国玺,公元1746年,经乾隆皇帝钦定,证实是仿刻赝品。

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张壁、鹿钟麟等人仍在追索着传国玉玺。

“辽史”记为“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应该是“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唐武则天时改“玺”为“宝”,应该是那时代改的。“辽史”记:“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鱼鸟篆,子婴以上汉离祖。

王莽篡汉,平皇后投玺殿阶,螭角微玷。献帝失之,孙坚得于井中,传至孙权,以归于魏。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 ”。

唐更名“受命宝 ”。晋亡归辽。自三国以来,僭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

圣宗开泰十年,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干河。

“宋史”记:“宝。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

唐改为宝,其制有八。五代乱离,或多亡失。”。

“魏本纪”中曾记录在一座毁坏的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传国玺”。

秦国传国玉玺今何在?

10楼:匿名用户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给

炎黄子孙留下了无数价值连城的艺术瑰宝,也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但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提到一枚失落于六百多年前的古代玉玺,则使我们见到过的所有珍宝都黯然失色。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的象征、永葆国运昌盛的镇国之宝——秦始皇传国玉玺。

关于中华共宝传国玉玺,历代都有人著书立说。或记载演绎它的传承关系;或渲染描绘它的精美神奇。但是,各式各样的记载,彼此矛盾的传说,又给中华共宝披上了重重神秘的面纱,成为中国文物史上一个难以破解的“哥德**猜想”。

时光倒流至公元前238年4月,即秦国王位九年的少年天子赢政已满二十一岁,到了依祖制亲政之时。“已酉、王冠、带剑”(《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胸怀大志、英武智勇的秦王赢政,赴宗庙所在地旧都雍举行了加冠礼,正式执掌秦国之政。

就在这次庆典前后,秦国的政治风云骤变。先是王弟长 安 君成虫乔,在率军进攻赵国的前线倒戈叛乱,企图趁机拥兵夺取王位。接着又是天降暴雨,黄河泛滥,“河鱼大上”,鱼群结队涌入渭水,多被冲上平地。

黔首们纷纷赶往河边拾鱼。“鱼阴类,民之象,逆流而上者,民将不 从 君令为逆行也”。这种“鱼虫之灾”,当时被认为是上天警示人间当有大灾异。

时隔不久,“慧星见,或竟天”。在古人心中,这也是极其严重的不祥之兆。它属于“君臣失政,浊乱三光”之象。

慧星出现将导致“或兵祸将起,国家易政;或臣弑其君,主有灭国之乱;或扫除凶秽,除旧布新”这些灾异都被史官忠实地记录下来。

除此之外,秦国的政局还隐藏着更为险恶的危机。随着秦王的亲政,因太后赵姬长期摄政所形成的几大利益集团,围绕着最高权利的暗斗也转向了明争。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已迫在眉睫。

在这泰山压顶,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年轻的秦王处变不惊,指挥若定,连续击碎了叛乱的成虫乔集团、嫪毐集团、吕不韦集团。显示出千古一帝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为了进一步稳定局势,解释刚刚发生的灾异人祸,向天下臣民昭告“君权神授”的正统性,重新树立王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并为吞并六国的战略计划制造先声夺人的宣传效应。具有政治远见的秦王赢政,便于此时令客卿李斯刻制了象征着王权天授的御玺一枚。由此揭开了演绎两千余年的传国玉玺故事的序幕,留下了“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历史传奇。

弹指间,秦王征伐六国的战鼓声刚刚停息不久,随着始皇帝的仙逝,“坑灰未冷山东乱”,准备传之万世的江山社稷只传到三世,秦王之孙子婴便成了亡 国之 君。御玺便成了大汉王朝的传国玺。西汉末年为王莽所夺,随即又经“绿林、赤眉”义军之手复为东汉传国玺。

汉末董卓之乱时,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南北朝时一度频频易主,后被南陈承袭。隋灭陈后而得。

隋末杨广被部下所杀,萧后携传国玉玺投奔突厥。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萧后又带着传国玉玺南返大唐。此后在唐代安传十九帝两百余年。

五代十国之乱,传国玉玺历尽劫难,在刀光剑影中不知下落。直到宋代哲宗时(公元1086年),农民掘地而出玉玺一枚。献于朝廷后,经硕儒重臣缜密鉴定,印文与李斯篆传国玉玺毫发不差,“非汉以后所能作”。

于是传国玉玺又一次神秘地重返人间。北宋末,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传国玉玺也随之被掠往北方。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卒,传位皇太孙铁穆耳。

恰在此时有人**一枚玉玺,御史中丞崔彧见之,经反复验看确认为是失传已久的传国玉玺。遂重金购下,献于皇太妃。公元1368年,朱元璋的北伐大军在名将徐达的指挥下,一路摧枯拉朽直捣元大都。

7月22日 ,元顺帝弃大都北遁。传国玉玺在历经沉浮有序的流传约一千六百年后,最终消失在遥远的漠北大地。朱元璋称帝后,对没有得到传国玉玺十分懊恼。

他不仅下令将元大都的宫殿全部毁坏,还派出十万精兵,数次远征漠北,去寻找传国玉玺的下落。直到多年之后,朱元璋还念念不忘地对大臣们说:“如今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挂在心头。

其中第一事即缺少传国玉玺.”

明清时期,一些官吏为邀功请赏,不时有人制作假传国玉玺进献皇帝。如乾隆三年,江南总督高斌即进贡一枚颜色黝黑的传国玉玺,乾隆皇帝一看便知是“前代好事者仿制”,但也笑而纳之。至今仍存于故宫博物院。

前些年,日本与蒙古两国联合组成考察队,多次深入到色楞河谷和阿肯特山地区,用现代化探测仪器,采用高科技手段寻找当年蒙古帝王的埋葬之地,虽然也有一些重大发现,但始终都没有传国玉玺的踪迹。

那么,真正的传国玉玺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这千载的迷惑和期盼,在改革开放的盛世中出现了答案。公元2004年8月的一天,在莫斯科切尔基佐夫大市场内,中国留学生王泽,从几个蒙古人的手中,见到了一枚奇特的印玺。凭着自身的文物鉴赏知识,他认定这是中国古代的印玺。

经过艰难谈判,最终把它购换下来。之后,通过文物专家对其印文的破解以及热释光检测,确认这就是两千余年前的秦王御玺。如今,是我们拂去历史灰尘,还传国玉玺一个本来面目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