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体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诗篇或诗集哪本

2020-12-06 19:13:51 字数 5073 阅读 8675

1楼: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集《女神》,它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展示了对光明的向往,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2楼:海烟人

郭沫若《女神》

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

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女神》除序诗外共56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凤凰涅盘》和女神之再生等诗。

《女神》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赞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诗体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女神》如何体现五四狂飙突进的精神的? 急

3楼:匿名用户

《女神》

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女神》除序诗外共56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凤凰涅盘》和女神之再生等诗。

《女神》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赞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诗体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女神》是如何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

4楼:于安乾

《女神》

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女神》除序诗外共56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凤凰涅盘》和女神之再生等诗。

《女神》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赞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诗体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回答者:huhu1981 - 助理 二级 1-13 23:41

5楼:肿么能够忘记

《女神》为什么会在"五四"时期引起读者的阅读热潮?

参***:

《女神》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而不在于它在艺术上达到了怎样的水准。 前面我们提到过《女神》与读者互动互涉的阅读场。其实,理解《女神》的艺术形式,也需要历史感觉。

(一) 叛逆的艺术趣味 郭沫若说:“我所写的一些东西,只不过是飞翔我一时的冲动,随便地乱跳舞罢了。”(《三叶集》)。

以不讲形式作为形式:坦白、自然、原始,造成对传统诗风的冲击。 反精美、反匀称、反优雅。

以粗糙的不成熟的形式,博得读者喜爱。 这是郭沫若作为时代先锋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 以“暴躁凌厉”的诗风,满足了当时的审美追求。 在满足并开创新时代审美追求这一层面,郭沫若称得上是一流的诗人。

为“五四”新生一代提供了痛快的情绪宣泄。因其太贴近现实,时过境迁,得不到后代读者的认同。

6楼:匿名用户

《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尽管在《女神》出版以前已经有新诗集出现,但真正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开拓一个新天地的,除《女神》外,在当时却没有第二部。郭沫若实在是中国的第一个新诗人,《女神》实在是中国的第一部新诗集。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集中最早的诗写在一九一八年初夏。除一小部分为一九二一年归国后所作外,其余均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绝大部分完成在一九一九和一九二

为什么说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五四”时代狂飙突进

7楼:小熊听海哭的声

1.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是我国新诗和整个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传统的发端。

2.成功的创造了自由体诗的新形式,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为五四后自由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3.广泛吸取古今中外浪漫主义诗歌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形成了雄奇豪放的独特风格。

我国现代第一部开创新诗风,体现强烈五四精神的新诗集是什么?作者是谁?

8楼:轮回的偶然

《女神》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开创一代新的诗风,体现了强烈的五四精神的新诗集.

现代诗歌史中,对能体现五四运动精神的诗集是……

9楼:温文狂侠

郭沫若《女神》

从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上半年,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进入了空前的高峰时期,收获了大量的诗篇。1921年8月,郭沫若将这一时期所做的154首诗歌结集出版,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诗歌集——《女神》。《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最能体现唐寅晚年贫穷的诗

10楼:匿名用户

《桃花庵》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桃花诗是是唐寅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脍炙人口。有人认为这首诗写得是飘逸潇洒,是唐寅一生快活自在的写照;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他消极避世,悲观无奈之余的感情寄托。不管是那一种,这首诗里溢出的闲情雅致是足以让我等倾倒的。

那么唐伯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

人物画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历来均推崇唐寅、仇英、沈周、文征明,世称“吴门四家”。“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

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曾作诗自责,说大丈夫虽不名,也应慨当以慷,又何必效楚囚的样子呢,遂自刻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被南昌宁王宸濠聘用后,发现宁王有反意,于是装疯回到苏州,从此放荡不羁,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他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这首诗很有他行文的代表性。

试想像一下,浪漫缤纷的季节里,桃花姹紫嫣红,群芳争艳,少了哪一种色彩,都会显得孤单,都会有几分的失落,正如人生,不就因为她七彩的颜色和个中的滋味,才更令人痴迷执著吗?清新固然可人,但绚丽同样惹人垂青。一个失意但风情仍然的文人,倚于桃花树下,身影随桃枝晃动,或不时轻步桃花丛中,手提酒壶酒杯,饱餐秀色,安静而又闲适,又放荡不羁。

这种生存境界,不是有超凡意境的雅士所不能为。那么与唐伯虎的生活经历联系一下,也不难看出,到如此境界还能这样超凡脱俗,也确属不易呀!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

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次年赴京汇考,“功名富贵”指日可待.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大地主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

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遭受刑拷**。才华横溢的唐伯虎,考中秀才第一名案首,参加乡试,又中解元不料会试时却因牵连科场冤狱,无端受到牵连,自此才高自负的唐寅对官场的“逆道”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有人说这时的唐伯虎对红尘心灰意冷,产生了远离尘嚣的念头,但终不能舍弃,只好忘情于桃花,选择了消极的生活方式。我认为其实不然,古代的文人雅士往往,心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圣贤守世之道,唐伯虎当然也没有逃出这个思想的局囿,这也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失意于仕途的唐伯虎,对现实无能为力,这也是古代文人的共同之痛,但又不甘心,种种无奈交织于胸中,他能做到独善其身当然是最可惜的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最可怜的选择。桃花艳丽娇媚,但是她所透露出的多情也许最能说出唐伯虎的心境吧!

自建桃花阉,种上些许桃树,寄情于在桃花林的宁静,但也时时见桃花的多资多彩,这是矛盾的结合,也是诗人的感情之结,到底难以适怀呀!不要看写得很平静,用桃花换买酒的钱,喝醉了就在桃花丛中睡,酒醒了就坐于花前,赏心悦目,悠闲自在;但后面写的应该是一些感怀吧,“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虽然说是只愿天天以酒买醉,相伴着花开花落,只一心想着过这种日子,虽然平凡但不失惬意,就是不愿在达官贵人面前弯腰。

可以说是一种气节,也可以说是一种酸楚,这与他多次入仕联想起来就很明白了。“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这几句诗说出了诗人心中平实的胸襟,你富贵我贫穷,各不相干,你有你的娇奢淫欲,我有我的酒盏花枝,但是两相比较,我在天堂你在地狱,你成天忙于用心于存亡之道,我可是悠闲得很。

到这里自然地,就想有了陶渊明那种归去来辞中的欢快之情,却与阮籍穷途之哭有同种情怀但有不同表现,但诗人还对红尘心存幻想,不然唐伯虎若真是看破仕途也不会有很长时间的堕落,与同乡“狂生”张灵交友,纵酒不视诸生业,后在好友祝允明规劝下,才发奋读书,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名山,并荡舟于洞庭湖、彭蠢,然后郁郁回到苏州。文人总是心怀“治国、齐身平天下”的抱负,但他们的远大理想总是与现实产生很多冲突,虽然感悟是很多,诗人的博闻强识和复杂的感悟到底使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时不予他们;可能诗人自己也有自作多情,作茧自缚之感,但总是想找一个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广大的民众尽一点绵薄之力,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没有知音,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人们记住的往往只有他们的狂傲和疯癫。“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结果总是让人郁闷的,苦闷的诗人也只有用富有的才华和无尚的灵性道自己的寂寞和痛苦,就是在诗情中把持自己,这也保持了自己,不至于走向精神的孤凉和感情的荒原,最后只能得一片净土,了却一生,“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做不成豪杰,也可能没有花没有酒,但还可以用情于桑梓,独享这田野之趣。

唐伯虎选择了远离尘世,与桃花为友,但仍心存天下,矛盾的心情与对现实的无奈纠集于胸。但仍不可说他是消极避世,悲观厌世,他的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这不是出世之人所能的。他晚年信佛,也算是找到感情寄托吧,而桃花只是他抒发胸臆的媒介而已,也是他感情的一种象征,既艳丽又潇洒。

唐伯虎这首桃花诗,是其风格的典型代表,行文的优雅,真切平易,口语化的表述,意境警拔清新,通过对物我一体的尽情描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坎坷的感情经历和复杂生活背景,后人读来,余味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