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的意思和创作背景是什么

2020-12-06 19:10:33 字数 5743 阅读 3165

1楼:繁华吥落幕

陶渊明这《杂诗十二首》之第四首“丈夫志四海”,发舒自由生活之欢欣情

趣,语甚旷达,其意蕴,则深具一种执著、严肃的人生态度。“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起笔两句即是一人生态度之对比,为全诗举纲。

“丈夫”即下文“当世士”,“志四海”言其进取心。渊明自己,则异乎“丈夫”之志,而但愿“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此借用《论语·述而》语)。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什么意思

2楼:**之炫舞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3楼:匿名用户

我只知道丈夫志四海,。

就是大丈夫应该胸怀广大,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翻译成现在文

4楼:宝格格

大丈夫应该胸怀广大,我希望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杂诗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5楼:十万why为什么

大丈夫志在四方,我希望永远心如赤子。

丈夫志四海 ,我愿不知老。出自**

6楼:匿名用户

杂诗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陶渊明诗作。全诗旷达自然,表达了作者自由生活之欢欣情趣和执著、严肃的人生态度

作品出处:《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诗的起笔两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7楼:随风飘散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起笔两句即是一人生态度之对比,为全诗举纲。"丈夫"即下文"当世士","志四海"言其进取心。

渊明自己,则异乎"丈夫"之志,而但愿"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此借用《论语·述而》语)。以下六句,便抒写其乐事种种。

出自:杂诗 晋 陶渊明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全诗旷达自然,表达了作者自由生活之欢欣情趣和执著、严肃的人生态度。

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是什么意思??

8楼:e拍

“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意思是: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

出自两汉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并序》。

节选原文: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译文: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

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来传达你我的殷勤?过度的忧思会导致疾病,切莫沉溺在儿女之情的缧绁;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曹植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这是曹植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写于黄初四年(223年)七月。

当年,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一道来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于此期间,曹彰突然暴死。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彰是被曹丕一手毒害的。

会节气过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块来的,如今回去的却剩下两个人,曹植心里已经非常难过;更没想到朝廷还派了一名监国使者叫灌均的人,沿途监视诸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限制他们互相接触,这样就使得曹植越发难堪和愤怒。

面对曹丕这样的阴险无情的手段,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烧,于是写出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赠白马王彪》。

诗词赏析

《赠白马王彪》一诗,直接反映的是曹植对曹丕手下的鹰犬爪牙的仇恨和愤慨,实际是对其兄曹丕对他们弟兄残酷**的**。

这首诗是继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首长篇抒情诗。诗的正文共80句,400字,篇幅之长,结构之巧,感情之深都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罕见的。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

曹彰之死有如一个阴影笼罩全篇,由此构成的悲剧气氛,在序文和

一、五、

六、七各章里都反覆渲染,突出了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中间“欲济川无梁”,“中途绝无轨”,“欲还绝无蹊”的“三无”,把作者走投无路,进退失据,悲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联结起来,并使文气贯通,前后勾连,全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全诗结构的浑然一体,和各章之间运用辘轳体有密切的关系。辘轳体即修辞学里的“顶真格”,它要求行文在段与段或句与句之间用相同的字句相互衔接。

《赠白马王彪》除第一章和第二章没有使用辘轳体之外,其余各章都用了。如第二章的末句是“我马玄以黄”,第三章的首句就是“玄黄犹能进”;第三章的末句是“揽辔止踟蹰”,第四章的首句就是“踟蹰亦何留”,下皆仿此。这种手法能够使结构紧凑、段落分明而又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

此诗抒情的方式也时有变化,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却把抒情和叙事、写景结合起来。“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看起来是叙事,实际是抒情。第四章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诗中的寒蝉、归鸟、孤兽都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冷落空旷的秋季原野,也是当时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的形象再现。

另外,恰当的比喻也是此诗的特色之一。作者把监国使者比之为“鸱枭”、“豺狼”和“苍蝇”,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这些比喻不仅可以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且免于授人以柄。

9楼:金牛咲

意思是: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

出自三国时期曹植《赠白马王彪》,原文选段: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译文: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

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来传达你我的殷勤?

过度的忧思会导致疾病,切莫沉溺在儿女之情的缧绁;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曹植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这是曹植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写于黄初四年(223年)七月。当年,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一道来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

于此期间,曹彰突然暴死。

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彰是被曹丕一手毒害的。会节气过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块来的,如今回去的却剩下两个人,曹植心里已经非常难过;更没想到朝廷还派了一名监国使者叫灌均的人,沿途监视诸王归藩,限制他们互相接触,这样就使得曹植越发难堪和愤怒。

面对曹丕这样的阴险无情的手段,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烧,于是写出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赠白马王彪》。

10楼:匿名用户

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大丈夫应该胸怀广大,万里的距离在眼中看来就像邻居这么近

11楼:匿名用户

曹植《赠白马王彪》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丈夫志四海,古人惜寸荫是什么意思?

12楼:我有2个女儿

丈夫志四海--陶渊明的杂诗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淳真之性情与自然之语言,是陶诗之体和用。其性情之淳真,乃包涵着深刻丰富的思想;其语言之自然,亦出自炉火纯青的功夫。钟嵘《诗品》称最高造诣的诗歌,当“使味之者无极”,唯陶诗最是如此。

陶渊明这《杂诗十二首》之第四首“丈夫志四海”,发舒自由生活之欢欣情趣,语甚旷达,其意蕴,则深具一种执著、严肃的人生态度。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起笔两句即是一人生态度之对比,为全诗举纲。“丈夫”即下文“当世士”,“志四海”言其进取心。

渊明自己,则异乎“丈夫”之志,而但愿“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此借用《论语·述而》语)。以下六句,便抒写其乐事种种。“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亲人相聚,子孙相保,首先意味着的是弃官还家,可见渊明对于做官看得轻,对于骨肉之情、天伦之乐看得重。“亲戚共一处”之“一处”,与《归去来辞》“悦亲戚之情话”之“悦”,皆情见乎辞。“子孙还相保”之“相保”,尤须体会。

当晋宋之际,杀戮、战争,年年岁岁,无休无止,能够子孙相保,便非寻常事情,而是至为真实的幸事、乐事呵。“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清陶澍注云:

“燥,干也。与孔文举‘尊中酒不空’意同。”杯酒弦歌,以消时日,杯中之酒,尤喜不空。

这在诗人,又是一份乐事。若是在官拘束,又哪得如此畅快。透露个中消息,尤其在于下面两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缓带”二字便不可轻易放过。萧统《陶渊明传》所记那著名的故事:

渊明为彭泽令,“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至于“尽欢娱”三字,则概言此六句所写一切乐事。

下句“起晚眠常早”,若理解为懒散,却是不妥。《归园田居》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渊明之勤劳如此。此二句言不修边幅,无拘无束,早睡晚起,乐在其中,实意味着永远摆脱宦游场中“应束带见之”、“违己交病”之种种烦恼。以上六句所写,皆至寻常事,却又是至真实之事,皆喻说着弃官归隐之后,不再丧失自我,喻说着自由。

一个依自不依他,从心所欲的人,是真正快活的人。“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意思是:

哪像当世士人们,内心充满了矛盾冲突,有如冰炭相加那样!“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澍注《靖节先生集》附录引朱熹语)其中那些能诗之士,作起诗来,也是“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机务,而虚述人外”(《文心雕龙·情采》)。当时士风虚妄不实如此。“冰炭满怀抱”一语,实一针见血。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明何孟春注云:“谢灵运《吊庐陵王》诗‘一随往化灭,安用空名扬’,意同。

”解得甚是。人生一世,终归坟墓,不须称扬空名。空名,正是当世士们所追逐的标的。

追逐空名的人生,终是丧失自我的人生。独立自由的人生,才是真实不虚的人生。两种人生之价值,谁正谁负,诗中已揭示得明白。

回顾首句“丈夫志四海”,原来是微婉之语。“冰炭满怀抱”的“当世士”,实在算不上真文夫。其所谓“四海志”,不过是“志深轩冕”、“招权纳货”之私。

其名实之不合,又何啻冰炭。渊明本是“猛志逸四海”之人,可是在晋宋之际那一乱世,一位正直的士人往往连自己生命也无法保全,就不必论实现天下之志了。退出黑暗政治,不与同流合污,保全独立自由之生命、人格,此便是一种至为真实可贵之志。

透过全诗的旷达之语,可以体会到渊明严肃的人生态度。

但是和众多的被断章取义的句子一样,当他和后面一句列在一起时就成了鼓励男子汉立大志,珍惜时间,努力用功的励志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