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民俗的礼仪

2020-12-06 10:18:09 字数 5337 阅读 2218

1楼:猴琳冻

人生礼仪民俗,是指人的一生从诞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礼节和仪式,包括生礼风俗、婚礼风俗、寿礼风俗和丧礼风俗,是最复杂和繁琐的民俗事象。

在青岛地区,婴儿出生后要举行“报喜”、“过三日”、搬满月”、“过百岁”等多种仪式,直到一岁生日过后,生育的各种程序方算结束。

在生育民俗中,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很明显,生男称“大喜”,生女称“小喜”。女孩报喜的时间要比男孩晚3天,关这喜蛋要比男孩少,礼仪也比男孩简单得多。

婚礼礼也是人生礼仪中的一个大礼,旧时权势人家结婚兴“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日、亲迎。寻常百姓家礼仪虽从简,但也要经过说媒、定亲(下媒柬)、送日子、送嫁妆、迎娶等多道程序。

送嫁妆、迎娶往往成为有钱人炫耀门庭的时机,大操大办助长了铺张浪费风气。

在婚俗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如合婚批生辰八字、看男女属相是否相克等。旧时“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金鸡怕玉犬,鸡猴不到头”等说法不知毁掉了多少个幸福的婚姻。

建国后,实行新的婚姻法,过去的许多婚姻陋俗,如指腹婚、娃娃亲、童养媳、结阴亲、纳妆、一夫娶二房等已绝迹。但近年来,婚姻中的大操办之风仍很兴盛。

寿礼是为老年人庆寿的一种仪式。近年来,青岛人祝寿、过去日习俗盛行,但礼仪从简。

丧事是人生的终结,丧礼是人生的最后一次礼仪。民间对丧礼看得很重,往往不惜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来安慰亡灵。

过去青岛人实行土葬,葬礼程序繁多。如今,普遍推行火葬,丧事从简。有的将死者骨灰盒埋葬土中,说是“随土而安”;有的将骨灰撒向大海。

青岛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2楼:匿名用户

山东的民俗

山东民俗源远流长,代代传承。据史料记载、民间传说和考古发掘可见,早在

新石器时期,反映东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东地区大量存在,诸如饮食器物、衣着妆

饰、生产工具、成年礼仪、婚姻形式、墓葬类型、图腾崇拜、山川信仰等,都显示

出史前时期山东民俗的特色。

商周时期,特别是齐鲁封建之后,山东曾经出现过列国殊俗的局面,但随着孔

孟学说的形成,便逐步树立起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从此,以“礼”为核心的

山东民俗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处于主导地位,“风近邹鲁”经常被各地取为评价民俗

的准则,到今天对国内乃至世界仍然产生着影响。

历史上的齐、鲁民俗之别,对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与复杂多样有较为深刻

的影响,这一史实有力地说明民俗的形成及流变是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状况密切相关的,而这与之相关的状况又时常因地而异。姜尚治齐,采取的是“因

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因此齐俗继承东夷文化传统,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其

通商惠工、尊贤尚功等行事,更带有商品经济的色彩。鲁俗则试图用周礼来替代原

有的文化传统,其敦本抑末、崇礼重教,更带有自然经济的色彩。齐鲁风俗虽有如

上区别,但是,同源于东夷文化的传统,又都以礼义为民俗思想和民俗行事的核心,

齐地化礼成俗,无为而治,鲁地以礼易俗,广行教化,方法的不同,并不能改变基

本内容的一致。这一时期兴起的孔孟儒家学说,对山东地区包括民俗在内的传承文

化起了极大的规范作用。孔子所谓“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就是对这一

时期山东民俗文化殊途同归的一个基本概括。

秦汉一统之后,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孔孟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山东地区的民俗进一步统一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之内,并形成为传统。

其间虽历经数次改朝换代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以礼仪为核心的民俗文化传统并

无大改变。到了近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西方文化的影响,山东民俗开始向现

代化演进。“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开始之后,山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使一代新俗得以生成发展,如春风吹遍山东大地,深深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沂蒙山区的春节群众性文艺表演活动,至今仍沿袭着革命根据地的传统,甚至称青

年妇女为“识字班”的习俗都一如当年。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党和人民**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破旧俗、树新风,

新风新尚逐渐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山东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新的民俗事象层出不穷,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党和人民**对社会上又复

燃的一些封建陋习,采取了种种措施,净化社会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山东民俗,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表现出自身的多样性、地域性。山东腹地济

南、青州、泰安、兖州一带,一向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古四民有常业,

六礼有常仪,岁时有常节,衣食住行有常制,其民俗传承对周围地区有典型意义,

可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这一地区的曲阜、邹城为孔孟故里,泰安有五岳之首的泰

山,民俗特色尤为显著。孔孟家族习俗不仅影响当地,而且远及于国内外。孔府的

家族亲族俗制、祖神祭祀、婚礼丧礼、年节习俗、衣食住行是大家望族习俗的典型。

泰山是历代皇帝封禅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是研究民间信仰的一座活的标

本库,也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一个热点。

东部沿海地区,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的习俗最为突出。渔村以日照、荣成、蓬

莱、长岛等地最具典型性。蓬莱、龙口(黄县)、莱州(掖县)沿海地带居民,沿袭“

齐人好逐利”的传统,外出经商的习俗历代不衰。蓬、黄、掖的“买卖人”不仅在

东北有很大影响,在京、津、沪等地也多见他们的足迹。

鲁东南的沂蒙山区,古代文化发祥较早,既有山地特色,又较多地保留着传统 的民俗事象。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系列良风佳俗,在新中国建立

后又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

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民俗事象与古老的黄河紧密相连,独具

特色。其戏曲曲艺、**舞蹈、民间工艺(如剪纸、刺绣)等,都已走向全国、走向

世界。山东的城市民俗也能独成系列,其中又有各种不同类型。济南是一座千年古城,

旧街巷、老字号、古风古俗遍地。它同时又是一座泉城与湖城,北国江南的风采为

天下所独有。青岛是一座百年之间拔地而起的新兴城市,现代城市的气氛最为浓烈。

烟台城市的发展,以明代防御所城为起点,在近代逐渐将周围村庄纳入市区,最能

显现城乡汇融、土洋并存的特色。

一方土产与特别技艺,往往造成地方的特有风俗,因特产而形成特别风俗的,

如烟台被称为苹果之乡,莱阳为梨乡,肥城为桃乡,德州、昌乐为西瓜之乡,乐陵、

无棣为枣乡,章丘为大葱之乡,苍山为大蒜之乡,菏泽为牡丹之乡,莱州为月季之

乡,平阴为玫瑰之乡,平邑为金银花之乡等,都形成与当地特产有关的民俗活动。

因特别的技艺而形成风俗的,如***陵镇、安丘景芝镇、即墨城的酿酒、卖

酒、饮酒习俗,东阿、阳谷、平阴制阿胶的古俗,栖霞、牟平、乳山等地放养柞蚕、

织茧绸、吃蚕蛹蚕蛾的风俗,昌邑、博兴、临沂等地印刷、穿着蓝色印花布的风俗,

嘉祥等地印制、穿着、使用彩色印花布的风俗,潍坊、平度、高密、阳谷张秋镇、

聊城、惠民清河镇印制、销售和民间张贴木版年画的习俗,高密聂家庄、临沂褚庄、

苍山小郭、惠民河南张与火把李、莘县等地泥玩具艺人的从艺风俗,郯城樊埝、鄄

城刘家旋木玩具艺人的从艺风俗,曲阜楷雕艺人的从艺风俗,菏泽面塑艺人的从艺

风俗,即墨、胶南、福山等地雕果模和果模流行的风俗等,都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及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

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就宽乡”

的民垦政策,当时山东许多县份被列为“宽乡”,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

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

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问我祖先在何

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歌谣,一直在山东二十几代人中流传。山西风俗影响山

东居民的痕迹依然存在,如寒食节不火食,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

寒食节民间所制面燕也称作“子推燕”。鲁西北数县居民,多有明代初年由直隶(

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当中也有歌谣流行:“要问老家在哪边?直隶省

的枣强县。”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

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其东邻不相同的地

方。黄河口附近的利津县和垦利县,在近现代经历过几次官方安排的和民间自发的

移民,在这里可以看到移民使民俗文化互相融汇的各种现象。垦利本为利津析地设

置,其土地几乎全部为黄河在近百年携来泥沙淤积而成,利津的垦荒者称这里为“

大洼”,垦荒之后称为“垦利洼”,地方在今垦利县城左右,风俗与利津相同;县

城东北一带,垦荒者多来自寿光与广饶,而以寿光为多,风俗近似寿光;近黄河口

处,1935年由官方安排从东平、梁山、平阴、阳谷等地迁来水灾后的灾民,他们基

本保存着鲁西南的风俗。60年代开发胜利油田,数万工人携家带口来到黄河口,在

原来的东营村建起东营市,石油工人以四川籍、陕西籍、东北籍的工人最为集中,

于是,东营又成了四川、陕西、东北风俗与当地风俗并存的地方。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内的德州、临

清、东昌(今聊城)、张秋、大安山、济宁、南阳、台儿庄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

俗与山东其他地方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才常见的

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风俗与江南茶馆大致相同。

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味,并且仍用“姑苏

老店”的招牌。临清的哈达织造,因喇嘛沿运河进京而兴旺。江南以马桶陪嫁的习

俗,在东昌沿运河的部分村庄流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山东人

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农村和林区,带有逃荒性质,俗

谓“被逼无奈下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

。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

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的方面,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的

故事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

为突出。长白山满族故乡有过年以豆面蒸灯的风俗,其中有一种仓囤形的灯,俗称

为“月”,蒸灯时看“月”中水气卜来年各月份水旱。这一风俗在长白山区几近失

传,但在荣成、文登民间却继承下来。

山东的民俗学研究起步较早,成绩可观。“五四”时期,北京大学创办《歌谣》

,向全国征稿,当时山东即有人起而响应,搜集数十首山东民谣,在《歌谣》发表。

30年代又有人搜集整理出版了《山东民间儿童游戏》等书。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

间,革命根据地军民利用各种民间文艺形式,创造了许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用以鼓舞军民的革命热情,一时成为风气

安徽的所有民俗,安徽的民风民俗

1楼 洛可可纯白 饮食一 主 副食品 一 面食 烙馍 枕头馍 蒙城油酥饼 狗肉包子 鸡丝卷 高庄馍 重油麻花 小把馓子 狮子头 盘香饼 水晶豆沙饼 小酥 佛手酥 绿豆煎饼 穿心馃 酥面馃 玉米馃 牛肉馍 老温面条 二 米制品 南陵米面 冻米 桐城菜心粑 三河米饺 乌饭团 蒸菜 苎叶饼 徽州米馃 三 ...

景谷的民风民俗,藏族的民风民俗

1楼 古方红糖 普洱市地区名胜古迹甚多,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项,勐卧佛寺双塔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9项。民俗风情奇异多彩,曾诞生过一批著名人物。有不少珍合异兽和奇花异木。地方风味特产特别,旅游交通方便。 古为 普阳八景 之一的 西岭温泉 ,位于县城7公里处的阳广河头。现已建成温泉室,可游泳洗澡,露天...

北方出正的民俗传统,北方节日民俗

1楼 辉煌 出正月后其实没什么太多讲究,毕竟那时都开始忙着农务工活了,赶不上太多其他什么。但有一些是值得一提的。 1 剃头。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旧时后街上剃头的人是最多的。因为旧时后讹传正月剃头死舅舅么。 而龙抬头一说在头十来年,北京地区还是很常见的。很多家里满周岁或过周岁的孩子,都赶在这天剃一次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