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什么,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

2020-12-05 06:46:55 字数 5482 阅读 8118

1楼:匿名用户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出自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

2楼:星何大大

“百闻不

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

最早要“见” 的是西羌的军事地形、军事力量、防御部署等作战时必须掌握的军事情况。

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多听不如亲近的可靠。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

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

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

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

赵充国**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

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

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

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

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

)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

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

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

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

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

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

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

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

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

五、六干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

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3楼:just享受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见不如一干”。

1、“百闻不如一见”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2、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

扩展资料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典故如下:

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

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宣帝又派人去问:

“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

宣帝笑着答应了。

4楼:我的大名叫刘真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5.1 背景

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

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

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   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

赵充国**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

  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

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

5楼:张陈珍儿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6楼:匿名用户

百见不如一干(*︶*)

7楼: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8楼:啊啊啊梦中情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千。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

9楼:匿名用户

百见不如一试(干) 都行啦

百闻不如一见: 出自东汉. 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10楼:匿名用户

百闻不如一见: 出自东汉. 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11楼:匿名用户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实验。

12楼:

百见不如一试(干) 都行啦

“百闻不如一见”下一句是什么?

13楼:李金雪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出处: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

释义: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见的再多也不如亲身实践一次。

典故: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赵充国欣然同意。于是宣帝派人问赵充国:

“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让我先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

于是,赵充国赶到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一带),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据此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

赵充国向宣帝奏报,宣帝和大臣们经过反复讨论,通过了赵充国的方案,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14楼:后泰和度知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出自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的下一句是什么?

15楼:a啦多夢麼麼

百闻不如

一见,百见不如一试。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比喻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

典故出处:西汉宣帝称王的时候,羌人入侵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

宣帝于是便聚集群巨一起商议,询问谁愿意领兵前去杀敌。 76岁的将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

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说一百次,还不如亲眼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

我愿 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 入的小股军队。

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这里,不可追得很远。

如果遭到 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啊!” 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 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 的策略,上奏宣帝。

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 北边疆。

成语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

花无百日红上一句是什么,花无百日红的下一句是什么?

1楼 紫琉璃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出自《元曲选 儿女团圆》 花无百日红的下一句是什么? 2楼 匿名用户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一 出自 元代杂剧 高茂卿 翠红乡儿女两团圆 搽旦扮李氏同二净福童 安童上 搽旦诗云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老身姓李,夫主姓韩。 夫主早年亡化...

花无百日红的下一句是什么花无百日红的上一句或者下

1楼 瑯琊钓叟 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楔子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 花无百日红 的下一句和上一句分别是什么? 2楼 云晓寒 花无百日红 的下一句是早时不算计,上一句是人无千日好。 一 拼音 hu w b i r h ng二 释义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比喻好景不长或友情难...

“酸甜苦辣咸,品尽人生百味”的下一句是什么

1楼 时时时擦 题中句子并没有固定原文,所以没有固定下一句。 根据题中句子仿写下一句 酸甜苦辣咸,品尽人生百味 宫商角徴羽,奏出世间沧桑。 酸甜苦辣咸,品尽人生百味 喜怒哀乐愁,集中演员一身。 酸甜苦辣咸,品尽人生百味 柴米油盐醋,养了世界万家。 酸甜苦辣咸,品尽人生百味!下一句,你来! 2楼 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