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环境与保护,高中地理《环境与保护》的知识总结

2020-12-04 10:24:42 字数 7144 阅读 3784

1楼:淡云恋轻风

1题,成正比例关系。原因:人口越密集对生态的破坏越大。

2题,根据经纬网可判断出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北三省地区,图中1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造成的主要原因:对森林的滥砍乱伐,使大量大森林资源枯竭,从而造成水土流失。

图中2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草地沙化;造成的主要原因:过度的放牧和开垦耕地。

高中地理《环境与保护》的知识总结

2楼:匿名用户

命题趋向:(1)从内容上,主要考查了我国的重大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沙尘暴等。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及其影响。侧重于考查问题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治理措施。

(2)从形式上,多以统计图表以及文字材料呈现信息,结合问题所在区域图,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题型大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新课标区多以选做题出现,难度一般不大,内容、材料比较贴近生活。(3)从能力上,侧重考查学生读图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环境的伙伴关系思想。

可能会继续关注热点、重大环境问题,仍以图、文资料形式,考查某区域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要多注意我国的突出环境问题以及重大工程、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后续影响。 测试要点一:

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 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依赖自然环境;2.农业社会:利用自然环境,主要从事种植和养殖活动;3.工业社会:

对资源掠夺式开发,排放大量废物,人地对抗强烈;4.当代社会:多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谋求人地协调。测试要点二: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 :1.原因——①巨大的人口压力;②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2.实质: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酸雨蔓延;森林锐减;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测试要点三: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水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世界淡水资源短缺原因是(数量有限、分布不均、不合理开发与管理、总需求量增长快)2.土地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①世界耕地资源严重不足;②土地退化严重(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土地污染);③中国土地资源面临的压力(耕地比重不大、分布不均匀、非农用地增长迅速、耕地质量差)。3.矿产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测试要点四:非可再生资源(煤炭和石油)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主要措施:

科学开采、环保并行、保护土地、能源结构改革。2.利用: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测试要点五: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短缺解决措施:

(世界:开源,节流。中国:

开发水源;节约用水;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和利用。)2.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利用与保护:

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质量;科学开发和整治土地。土地退化防治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测试要点六:

生态环境问题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森林资源锐减;草地退化;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2.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测试要点七:环境污染问题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2.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环境污染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无节制地向环境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破坏自然环境,危害人体健康)3.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环境污染有日益加重的趁势测试要点八:环境污染的防治 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垃圾分类**或作无害处理。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1.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我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2.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5.5%。20世纪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210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3.草原退化加剧 20世纪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21世纪初,我国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牲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4.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

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有森林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我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属于我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高二地理环境保护

3楼:匿名用户

失去了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美化环境,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作用。湖泊面积减小水面缩小往往会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1为什么要围湖造田?人多地少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为眼前利益围湖造田,导致人与环境关系恶性循环

2如何解决开源节流。

开源实行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节流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对土地的压力,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环境认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高二地理环境保护的复习资料

4楼:匿名用户

东亚东南亚:(华人最多)

二. 内容讲解:

(一)东亚

1. 概述

(1)位置范围

(2)地形、河流

①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海南岛等)

② 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

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

(3)气候:东——西,由海洋性——大陆性过渡。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温带季风气候和**带季风气候的界线。

区别:西部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

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陆温差大 → 冬季西伯利亚、蒙古为高压中心,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 → 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偏北风、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偏南风(来自太平洋、印度洋)。

(4)人口和经济

①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② 人种:黄色人种

③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④ 沿海与内陆的差异:

比较 自然环境 人口 经济

沿海 气候温暖湿润,平原较广,耕地多 稠密 世界水稻、茶叶、蚕丝主产区;多港口;经济基础好

内陆 气候干燥,高原、山地多 稀疏 中国西北部和蒙古国畜牧业为主;矿产资源开发

⑤ 经济:

朝鲜半岛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朝鲜森林、矿产丰富,经济不发达。韩国以汽车、电子、服装为主,经济发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蒙古畜牧业为主。

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日本:

1. 自然环境特点:地狭人稠

先熟悉地名:四大岛、濑户内海、日本海、太平洋、关东平原、东京湾、富士山、北海道渔场。

(1)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如横滨(最大港口)、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

(2)组成:四大岛(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及周围岛屿

(3)地形:3/4为山区,多低山丘陵,多火山、**。(富士山3776米活火山)

(4)气候: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较均匀

(5)河流:短急、水力丰富

(6)资源:森林、水力、地热、北海道渔场;但缺乏矿产,工业所需的燃料、原料需大量进口, 利用优越的海洋运输条件进口铁矿石、石油、煤炭:

铁矿石——由澳大利亚、巴西、印度进口

石油——中东、东南亚

煤炭——中国

2. 经济

(1)特征: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有利条件:多港湾、多人力资源优势、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

不利条件:矿产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3)工业

① 特点: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② 冶金、石化、汽车、造船、电子等工业是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美国、亚洲、西欧

③ 布局:日本工业遵循“接近消费市场,接近对外**的海港”布局原则,工业区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④ 四大工业区:京滨区、阪神区、名古屋区、北九州工业区、濑户内海工业区。

(4)农业:小型机械化、生物技术、水利化;水稻

(二)东南亚

1. 自然环境——联系亚洲、大洋洲,太平洋、印度洋,位居交通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为交通要道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热带季风气候、湄公河

(2)马来群岛:多山、多火山,热带雨林气候

2. 经济

(1)农矿业:稻米产区,是世界天然橡胶(马来西亚、印尼)、油棕(马来西亚、印尼)、椰子、金鸡纳、胡椒最大产地,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石油(印尼、文莱、缅甸)

(2)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

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中处于不利地位;利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工业,旅游业迅速发展

3. 新加坡:

(1)新加坡是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其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a. 扼马六甲海峡咽喉位置,且地处东南亚中心,成为东南亚各国相互**的集散地和转口中心。

b. 针对资源匮乏,面积小、市场狭小的缺陷,充分利用本国人口多,技术先进的优势,发展转口**(加工型**)。

c.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世界花园”城市)

(2)新加坡成为“世界花园”城市的原因?

a. 热带雨林气候,适宜热带树木、花草的生长。

b. 市政规划合理:重工业集中在西部,有污染布局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

c. 环保工作做得深入、细致。

(3)不利:粮食进口、淡水靠邻国供给。

三. 重点、难点

1. 东亚季风

2. 新加坡为热带雨林气候,为何缺乏淡水资源

3. 马六甲海峡风平浪静

(二)知识结构:

二. 具体内容

(一)南亚

1. 概述

(1)悠久的历史

① 位置范围: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大部分位于10°n~30°n;65°e~

95°e之间。

② 国家

内陆国:尼泊尔、锡金、不丹(均与中国相邻)

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巴与我国相邻)

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③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斯里兰卡以佛教为主;印度、尼泊尔以印度教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伊斯兰教为主。居民为白色人种

(2)自然条件

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河流:印度河(主要在巴基斯坦):源出**,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形成恒河三角洲

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

气候:热带季风: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容易引起水旱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热带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坏形成

南亚地区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西南季风进退的早晚与洪涝灾害。

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2. 印度

(1)位于南亚次大陆、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次于中国,本世纪中叶可能超过中国

(2)农业

① 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② 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三大地形区),利于多种作物种植,水旱灾害频繁。

旱季:受亚洲高压南侧东北季风影响——温暖干燥

雨季:受来自南印度洋东南信风北越向右偏转为西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③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粮食在正常年份基本达到自给)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孟买(棉纺织)

黄麻:东北部恒河三角洲(降水多),世界首位——加尔各答(麻纺织工业)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低山丘陵——红茶出口第一。

(3)发展中的工业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煤炭、铁矿(出口);德干高原——单一矿石出口。

工业: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计算机软件)

城市: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有著名佛教建筑泰姬陵)——全国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第二大港),是印度人口最多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古老、西高东低)西北部盛产棉花

(二)中亚(伊斯兰、多民族)

1. 自然环境:

大至35°n~55°n;50°e~80°e之间。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今“第二亚欧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与我国北疆铁路相接。

深居内陆,温带大陆气候:冬冷夏热(日、年较差大),降水稀少,温带荒漠、草原景观

高原、平原为主,东部地势高多内流河、湖:咸海、里海

2. 自然资源:煤、铁、石油、有色冶金采矿、冶金、纺织

3. 哈萨克斯坦:

自然环境:北部、西部为平原——图兰,东部为哈萨克丘陵温带大陆性气候乌拉尔河、阿姆河、锡尔河(内流河)、额尔齐斯河

自然资源:世界最大内陆国,牧场面积广大,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及煤、铁、石油等工、农业:盛产小麦、棉花(世界三大中纬产棉区——美国、中国、乌兹别克斯坦),畜牧业以牧羊业为主

冶金、煤炭、石油等工业

城市:阿斯塔纳(首都)、阿拉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