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其五中的对仗情况分析

2020-12-04 09:29:42 字数 6033 阅读 9911

1楼:君莫笑吾傲天下

其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jian)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shan)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huan)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guan)[1]都以(an)结尾

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shi)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shi)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si)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yi)[3]都以(i)结尾

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cun)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hun)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hun)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lun)[4]都以(un)结尾

其四怀禅微刻《咏怀古迹五首》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gong)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zhong)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weng)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tong)[5]大部分都以(ong)结尾

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gao)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mao)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cao)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lao)[6]都以(ao)结尾

都是七字一句诗

《咏怀古迹》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什么效果

2楼:メbill℃揚

咏怀古迹有五首诶大哥 不知道你说的哪一首 姑且解释下第一段的颔联给你听好了“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对仗首先要求所对之部分词性要一致 然后再自己斟酌选用近似词反义词后者不做改变只是同性词。 “三峡”对“五溪”是用数词“五”对同是数词的“三” “溪”同属于形容事物的名词,在这里具体表现为地理名词;“衣服”对“楼台”可以 是因为二者同是表示特定客观事物的名词;“共”对“淹”可以是因为它们皆是动词,注意这里的“共”是动词用法;最后“云山”和“日月”同是描述景物的名词 词性一致 所以也是对仗工整。

求杜甫《咏怀古迹·其五》的精彩翻译和赏析

3楼:匿名用户

首联直抒胸臆,赞美诸葛亮名垂千古,表明拜谒武侯祠时对诸葛亮的崇敬心情。颔联歌颂诸葛亮的功业与品德,赞美他运畴帷幄、三分天下的功业,歌颂他的品德也像高翔于天的鸾凤,为世人所景仰。颈联通过与古代贤臣贤相的比较,进一步赞美诸葛亮的才能。

说他和伊尹、姜尚不相上下,远远超过萧何、曹参。尾联赞美他虽大功未成,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清人陈秋田在《杜诗镜铨》里说这首诗“小视三分,抬高诸葛,一结归之于天,识高笔老,而章法之变,横绝古今”。《咏怀古迹》五首都是杜甫在夔州所作,五首之间互相联系,而又独立成章,咏古迹,怀古人正是为了感怀自身,其主题都是对统治者昏庸的揭露,对得遇明主能够建功立业的渴望。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杜甫赏析

4楼:匿名用户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这首诗咏昭君。开头描绘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用一个“赴”字写出丛聚在三峡一带的山岭,势若奔驰的生动姿态,很有气势。随即感叹王嫱人逝村存,点出题意。第

三、四句紧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第五、六句先讲汉元帝的昏庸,后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这里用一个“空”字,以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寄诗人的同情。

最后两句以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收束全诗。诗写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5楼:匿名用户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

“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

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

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

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

”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

“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

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6楼:哈咯

诸葛大名垂宇宙 ⒂ ,宗臣遗像肃清高 ⒃ 。

三分割据纡筹策 ⒄ ,万古云霄一羽毛 ⒅ 。

伯仲之间见伊吕 ⒆ ,指挥若定失萧曹 ⒇ 。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7楼:娄晗零敏慧

首联直抒胸臆,赞美诸葛亮名垂千古,表明拜谒武侯祠时对诸葛亮的崇敬心情。颔联歌颂诸葛亮的功业与品德,赞美他运畴帷幄、三分天下的功业,歌颂他的品德也像高翔于天的鸾凤,为世人所景仰。颈联通过与古代贤臣贤相的比较,进一步赞美诸葛亮的才能。

说他和伊尹、姜尚不相上下,远远超过萧何、曹参。尾联赞美他虽大功未成,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清人陈秋田在《杜诗镜铨》里说这首诗“小视三分,抬高诸葛,一结归之于天,识高笔老,而章法之变,横绝古今”。《咏怀古迹》五首都是杜甫在夔州所作,五首之间互相联系,而又独立成章,咏古迹,怀古人正是为了感怀自身,其主题都是对统治者昏庸的揭露,对得遇明主能够建功立业的渴望。

杜甫的七律《咏怀古迹》其五,出现的拗救是什么

8楼:野草苍茫

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咏怀古迹·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仄仄平平仄平仄,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见字为拗字)

指挥若定失萧曹。平平仄仄平平平,本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失字为拗字)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这首诗在表达上突出手法是什么?

9楼:9点说史

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

“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唐代: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扩展资料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所以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

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得挂齿。诗句写得这样曲折跌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

这首诗通篇议论但不空泛,句句含情,层层蓄势,到诗的尾联达到高潮:“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束于这里的最强音上。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10楼:匿名用户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

"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

"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

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

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

"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

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咏怀古迹其三中杜甫是怎样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满腔怨情的

1楼 匿名用户 在《咏怀古迹》 其三 中,诗人借咏昭君村 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 飘泊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