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穷理,知行合一.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啥意思

2020-12-03 20:44:01 字数 4608 阅读 1293

1楼:闲掷葡萄

格物穷理,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穷理:追寻事物的究竟,指穷究事物的原委、道理。

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2楼:匿名用户

可以理解为:通过研究以获得事物的原理和因果,需要知识理论和行动实践同时进行。

这讲的是做事的方法,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

希望有所帮助!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要详细点的。。谢谢

3楼:匿名用户

格物穷理:穷究事物的道理.

知行合一:

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4楼:戍边小卒

格,是“至”的意思;物,相当于“事”。格物,就是穷极事物的边际;

穷,是“尽”的意思,理,即为宋代儒家所说的“天理”,它的内涵是天地间的规律。穷理,就是说要弄清楚所有的规律。

这两个词合在一起,其实是旧时的儒家知识分子对自己做学问的一种终极要求,既要对外界的事物全部搞清楚,又要对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规律透彻明白。

至于至于知行合一,就是说要把自己的所学和自己的行为做到一致,不能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大致明白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哪位

5楼:鈿鐥嶨蓮

格物穷理:穷究事物的道理.

知行合一: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从企业管理角度该做何解?

6楼:情伤跟比剑伤深

知行合一的要求是知行并进。也就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格物穷理出 处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

“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格物穷理,由朱熹提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明朝的王守仁一心想做圣贤,迷惘之余,"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

"著名的"守仁格竹"出自这一事件,后王守仁“格物”没有成功,由此反对朱熹的“格物穷理”,主张“吾心之良知”。企业角度来看 无非不是,合理化科学化

究源穷理,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7楼:岸里何以顾

究源:探求事物的本源

格物,语出《大学》:“物格而后知至.”“致知在格物.

”《四书章句集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穷理,就是穷尽事物的道理,与“格物”意义相似.常说“穷极物理”.《朱子语类》:“二程说格物,谓当从物物上格之,穷极物理之谓也.”

格物穷理合用,意义相同.

《朱子语类》:“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问‘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

“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

8楼:匿名用户

知是指对社会现象人生事务的理解和认识,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行是指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一个能治国平天下的人,必须要有对社会各种事物和现象都能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过程。所谓合一,是说:

并不是知是绝对主导,也不是行是惟一功用,而是知和行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对社会对世间事务的正确认知是正确行为的前提,正确行为实践是正确理解世间道理准则的必然结果。反推也一样,行为社会实践可以总结出相应的社会经验。

儒家《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经常只注意到最后修、齐、治、平那几句,却忘记了开始就说到的格物而后至知,达到心正。即:

心正,是至善的关键。也就是需要培养、树立、明确自己的思维方向、觉悟之路,而后才可以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完成自己的责任。

9楼:扬海长风

存诚主敬,致中不贰。

格物穷理是什么意思?

10楼:曾楚玉

格物穷理释 义 :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穷理:追寻事物的究竟,指穷究事物的原委、道理。

词 目 格物穷理

发 音 gé wù qióng lǐ

出 处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示 例 偶阅近人《夜谈丛录》,见所载焚旱魃一事、狐避二事,因存记所疑,俟~者详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

格物穷理,由朱熹提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明朝的王守仁一心想做圣贤,迷惘之余,"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著名的"守仁格竹"出自这一事件,后来王守仁因政治生涯几起几落,经历了人世间的生活百态,终于发现理学中存在的局限性,由此反对朱熹的“格物穷理”,主张“吾心之良知”,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

生活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1楼 天宇 很多人都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很多的事情,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每次想的太多,到最后仅仅满足于想象,而不是真正地做到。 简单来说就是,想得多,做得少。 换而言之,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 一 保持自身良好的情绪 人都会有情绪,而情绪也有好坏 比如悲观 消极 自卑 怯懦 每当这些坏的...

面试题如何作答:怎么理解知行合一?谢谢

1楼 我和小芳55开 面试题一般都是考你的思维逻辑的 知行合一指的是 你了解的这个行业,和你自己的知识面的结合,最后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面试题如何作答 你怎么理解知行合一 2楼 我和小芳55开 面试题一般都是靠你的思维逻辑的 知行合一应该是你懂这个行业,在根据你的知识面结合,最后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王阳明的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的深层内涵究竟是什么

1楼 匿名用户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