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甲壳动物是哪种,一种远古甲壳类动物现在还在当海鲜吃是什么

2020-12-03 17:28:13 字数 5448 阅读 9819

1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鲎是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甲壳动物

。鲎是栖生于海洋中的一种无脊椎动物,在动物学分类学上,鲎属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目前,世界上现存的鲎为三属四种,北美洲东岸海域产的美洲鲎,属美洲鲎亚科,东南亚海域产的东方鲎、圆尾鲎、巨鲎均属鲎亚科。

据科学考究和文献报道,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与三叶虫(现只存化石)一样古老,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鲎的外形酷似一把秦琴,全身分为头胸甲、腹甲、剑尾3部分。剑尾酷似一把三角刮刀,挥动自如,是鲎的防卫**。鲎的嘴巴长在头胸甲的中间,嘴边有一对钳子似的小腿,帮助摄取食物,嘴的周围长有10条腿。

雌鲎的4条前腿上,长着4把钳子,而雄鲎却是4把钩子。原来雄鲎总是把钩子搭在雌鲎的背上,让雌鲎背着它四处旅行。鲎的胸腹甲交接部长着一片片像桨一样的腹肢,用来游泳,同时也是它的呼吸系统。

鲎一旦被逼离开海水,要经过好几天才死,比蟹类有更强的生命力。

丑陋而懒惰的鲎,对“爱情”却很专一,每当春夏季鲎的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时捉到一只鲎,提起来便是一对,故鲎享“海底鸳鸯”之美称。鲎生活在温暖的海洋中,冬季需到较深的海域越冬。

每当春末夏初,水温上升时,鲎从深海游向沿岸沙滩,雌雄抱合,在中潮带泥沙中挖穴产卵,受精卵依靠太阳能量孵化,经过5~6周时间,幼虫出膜,称为三叶幼虫。雌鲎一生中要蜕皮18次,雄鲎19次,约15年才能成熟,一旦成熟之后,就不再蜕皮。

鲎有埋沙的习性,用胸甲锐利的后缘插入,将身体慢慢埋入泥沙之中,有时只露出尾巴在外。鲎有5对粗壮发达的步足,用来爬行与挖掘、寻找底栖的食物。鲎的食性很杂,如薄壳的贝类、环节动物中的沙蚕、星虫、海葵,甚至动物的尸体等。

鲎有四只眼睛。头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说明这对眼睛只用来感知亮度。

在鲎的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每只眼睛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人们发现鲎的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也就是能使物体的图像更加清晰,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为此,这种亿万年默默无闻的古老动物一跃而成为近代仿生学中一颗引人瞩目的“明星”。

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它的血液是蓝色的。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可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

一种远古甲壳类动物现在还在当海鲜吃是什么

2楼:匿名用户

鲎,音[hòu],属于肢口纲

(merostomata)剑尾目(xiphosura)的海生节肢动物。

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鲎食性广,以动物为主,经常以底栖和埋木本的小型甲壳动物、小型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星虫、海豆芽等为食,有时也吃一些有机碎屑,又是软壳蟹类的天敌。如果是幼体鲎,食物以单胞藻、轮虫、丰年虫幼体、桡足类为主。如果是成体可以食虾和小鱼。

最具特点的就是鲎的血是蓝色的。

鲎为暖水性的底栖节肢动物,栖息于20-60米水深的砂质底浅海区,喜潜砂穴居,只露出剑尾。鲎类在港湾的水域中最为丰富,冬季见于中等深度的水中,夏天在潮间带的泥滩上。

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它的血液是蓝色的。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可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科学家也使用鲎血研究癌症。

鲎类一直作为人类的食物,现在还在当海鲜吃。中国鲎与南方鲎为省重点保护动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为濒危级别。因此当海鲜吃的人最好还是不要吃了吧。

3楼:匿名用户

鲎,俗称马蹄蟹,这种动物在地球上存在了4亿年,而外形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和三叶虫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是名符其实的活化石。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将鲎作为食物食用,现在鲎的数量开始下降,被列为易危等级。

世界上存活最古老的动物是哪种动物

4楼:匿名用户

鲎,属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它虽经历32亿多年的沧桑,但模样并没有

太大的变化。鲎(图1),现在仅存五种,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一带浅海地域。在我国浙江、广东和福建沿海的中国鲎最为常见。

鲎不仅可供食用,也可用作肥料。鲎,分头胸部、腹部和尾剑三部分,有关节相连。它有两对眼晴,一对复眼长在头胸甲两侧,一对单眼长于背部前端,尾部有一个很锋利的尾剑,用作防卫**。

春、夏季在沙滩上繁殖,产卵约200-300粒,在沙坑中孵化,约经16次脱皮,9-12年成熟。成体以蠕虫为食。鲎与已灭绝的三叶虫有着亲缘关系,是研究动物进化史的珍贵材料。

鹦鹉螺(图2),生活在**带和热带几百米深的海底。属头足纲,鹦鹉螺科,与八足类有亲缘关系。鹦鹉螺壳平旋光滑,表面灰白并有很多橙红或褐色波状横纹。

壳卷曲,直径25厘米,内腔36室,最末一室为躯体所居。鹦鹉螺在它的口周围和头的两侧,长有94条无吸盘,可伸缩的小触手捕食虾类。也可以用触手在海底爬行,或伏在珊瑚礁及岩石上。

鹦鹉螺是现存最老的动物,距今已有3.5亿的历史,现仅剩下四种,有“活化石”之称,在古生物学十分重要,可借以断定地层的年代。

喙头蜥(图3)属爬行纲喙头蜥目。形似蜥蜴,但与蜥蜴不同,嘴象鸟喙,所以叫它喙头蜥。它与2亿多年前的古喙头类动物较为相似。

雄体长达60厘米,体重1000克。体表有大小不一的角质鳞片,三角形的头上有一骨块,为任何蜥蜴所没有。头上有一个已退化的颅顶眼,因怕光而白天居于洞内,夜晚才出来活动和寻觅昆虫、钉螺、幼海鸟和各种卵。

喙头蜥具有两对发育良好的附肢。前肢五趾,后肢五蹼。椎骨为两凹型,椎体中有残存的脊索。

雄性喙头蜥无交接器,象鸟一样用泄殖腔交接输精。雌性受精后产卵于海鸟洞中经13个月孵化才幼体出壳。生长发育期长达50-60年,寿命可达万年。

喙头蜥仅产于新西兰及其附近岛屿上,是仅存最古老的古蜥。

鸭嘴兽(图4)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又称鸭獭。属哺乳纲,单孔目,鸭嘴兽科。栖于澳大利亚东部和塔斯马尼亚的湖泊和溪流中。

鸭嘴兽不仅产量小,分布狭窄,更主要是它本身的构造,提供了哺乳类是由爬行类进化类的许多证据。它好多地方与爬行类或鸟类相似,比如它的嘴很象鸭子嘴,脚上有蹼和趾,口中没有牙齿的特征又很象鸟类;体温很低并且在短时间内温度能上下好几度,这一点又很象爬行类。它还有泄殖腔、卵生、幼胚借卵黄的滋养而成长等,就更象鸟类和爬行类。

鸭嘴兽体长60厘米,全身密被浅黄到深褐色的软毛。身体短粗,尾扁阔似海狸尾。吻特敏感,主要用于在水下淤泥中挖掘甲壳类、软体动物,蝌蚪和蚯蚓为食。

鸭嘴兽在水中进行交配,雌兽每次产卵1-3个,每枚卵长约18厘米,横径1.5厘米,由雌兽孵卵,孵化10天。幼兽长有形的唇,可舐吮从雌兽无奶头的乳腺流出的乳汁,四个月后断奶。鸭嘴兽是一种已经生存了2200万年的最古老的动物,但现在仍在继续适应和进化途中,具有巨大的生物学意

甲壳动物的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5楼:手机用户

甲壳亚门与气管类动物(包括六足亚门的昆虫等陆地生活的节肢动物)相对比较特殊的是它们有两对触角和适应在水中生活的鳃。不过这些特征实际上是节肢动物一开始共有的特征,六足亚门的动物这些器官後来变化了。另一个古老的特征是甲壳亚门动物分叉的足,这样的足在化石中的三叶虫就已经有了。

气管类的动物後来没有这样的足了。几乎所有的甲壳亚门的动物有一种特别的幼虫状态(无节幼体)。这些幼体典型地分三个带足或触须的节,它们的无节幼体眼是单数的。

在触角和足的基部甲壳亚门有特别的,袋状的排泄器官。此外所有的甲壳亚门的干细胞**时的特征相同。

与其他所有节肢动物一样,甲壳亚门的躯干由数个节组成。第一个节是头部的口前叶,最後一节是尾部的尾板。通过不同的适应方式,这个基本的构造方式可以形成非常不同的特别结构。

尤其外肢的变化可以非常大(比如演化为口器、吸盘和***等非常不同的器官)。一些节可以融合到一起形成比较大的躯干部分(体段)。总的来说甲壳亚门动物的躯干可以分三个大部分:

头部由口前叶和可能六个节融合後而成。胸部和腹部各由不同数量的节组成。胸部和腹部的区分主要由外肢的组合体现出来。

腹部一般没有外肢或只有演变了的外肢。有时头部和胸部可能也会融合到一起而组成一个头胸部。

最古老脊椎动物是哪种动物?

6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母鱼是已知最古老的产下幼仔的脊椎动物。它的化石是一次极为罕见的科学发现,显示了母鱼在距今大约3.8亿年前产子的情况,令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泥盆纪弗拉斯阶初期。

化石是在澳大利亚西部菲茨罗伊河附近被发现的。

最古老的动物是什么?

7楼:匿名用户

单细胞动物是真正意义上的最古老的动物。

动物是多细胞真核生命体中的一大类群,称之为动物界。动物身体的基本形态会在它们发育时变得固定,通常是早在其胚胎发育时,但也有些会在其稍后的生命中有个**的过程。大多数动物是能动的,它们能自发且独立地移动。

绝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它们依靠其他生命体(如植物)作为其食粮。但也有少部分动物属于清者——以已经死亡的生物体(有机质)作为食粮(例如蚯蚓)。

动物有着各种行为,这些行为可以看作是动物对刺激的反应。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比较有名的行为理论是康纳德·洛伦茨提出的本能理论。

8楼:完颜雪市子

自1984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先生在帽天山发现了“纳罗虫“化石,向人类揭示了沉睡了5.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世界,这里便不再沉默。进入海螺形的帽天山古生物研究所,我们宛如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史前生物生活的远古世界。

整个展厅以蓝色为基调,幕墙上绘制了寒武纪海洋和当时的远古生物,玻璃阵列柜里展出了在帽天山发掘的各类古生物化石。透过阵列柜上的放大镜,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些史前生命留下的痕迹,它们让我们的想象力急速膨胀。

1、古生物研究站(2幅)

在澄江帽天山的半山腰有一座外形奇特的建筑,这是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的野外工作站。其设计灵感来自在帽天山上发现的一种寒武纪生物--灰姑娘虫。展馆用声、光、电等多种展示手段,使人仿佛进入了海洋世界,一块块化石躯体栩栩如生,在人们目光的注视下,这些存在于几亿年前的动物似乎重新复活并得以展现。

2.世界最早的人类始祖化石——云南虫化石(1幅)

澄江动物化石群中,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脊索动物——“云南虫”。云南虫是震惊世界的科研化石,据科学家考证,云南虫体长约3~5厘米,呈黑色,身体运动靠肌肉收缩使身体产生波浪弯曲来游泳。血液循环为内环,呼吸用鳃进行。

它的形态虽然不好看,但它是所有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祖先,是人类的始祖,也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

3.寒武纪的海中巨无霸--奇虾

奇虾,被称为当时海洋中的“霸王龙”,它身长2米,有两个惊人的大螯,每当在海洋中游弋时,其它动物纷纷四散逃命。不要小看它2米的身长,在当时的海洋环境中,能养活这么大的动物,说明了动植物门类的丰富和多样。从时间上看,似乎叫奇虾“海洋霸王龙”不确切,因为它比霸王龙在生命舞台中亮相的时间要早4亿年,所以应该叫霸王龙为“陆上奇虾”更为合适。

有趣地是,人们了解奇虾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