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几个儿子,柳宗元有后代么?

2020-12-02 19:14:53 字数 5815 阅读 2644

1楼:

其子:柳周六,柳周七;女:柳和娘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人(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有后代么?

2楼:heart花开半夏

有。其子分别是柳周六,柳周七;其女是柳和娘。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家庭成员组成: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其父柳镇,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其两子柳周六和柳周七,其女柳和娘。

3楼:匿名用户

有的。公元785年贞元元年,13岁的柳宗元与当时任礼部、兵部郎中杨凭的女儿订婚。贞元十二年,24岁的柳宗元与杨凭之女完婚。

三年后,杨因足疾,孕而不育去世。杨凭是文人出身,曾任太常少卿,出为湖南观察使、江西观察使,后入朝为京兆尹。元和四年(809)被贬为临贺尉,后迁杭州长史。

元和七年,他又入朝为太傅。柳的岳父在元和十二年去世。

柳在柳州写了《祭杨凭詹事文》,记述了岳父一生德操政绩,对杨勤于养德、致政以人的品格给予了高度赞扬,同时借此怀念去世多年的发妻杨氏。他回忆起自杨氏死后十八年“家缺主妇,身迁万里。谤言未明,黜伏逾纪”的沦落生涯,无限伤感涌上心头。

可见,柳子与岳父一家的关系非常亲密,对妻子的感情十分深厚。

元和十年,柳宗元曾写诗五首与挚友刘禹锡讨论书法,互相酬赠。柳诗中有“在家弄土唯娇女,空觉庭前鸟迹多”之句,在地上学习写字的小孩应有

四、五岁,有人认为是指殷贤,她大约在元和六年左右生于永州。由此可知,柳在永州曾同一女子共同生活,由于属非“士人女”,所以没有正娶为妻。

4楼:忠州少爷

柳宗元有后代,其夫人育有二子一女,即长子柳周六,次子柳周七,女柳和娘。

柳宗元的后裔寻踪:

5楼:岁月流逝已不在

有的。贞元元年(785),13岁的柳宗元与

当时任礼部、兵部郎中杨凭的女儿订婚。贞元十二年,24岁的柳宗元与杨凭之女完婚。三年后,杨因足疾,孕而不育去世。杨凭是文人出身,曾任太常少卿,出为

湖南观察使、江西观察使,后入朝为京兆尹。元和四年(809)被贬为临贺尉,后迁杭州长史。元和七年,他又入朝为太傅。柳的岳父在元和十二年去世。柳在柳

州写了《祭杨凭詹事文》,记述了岳父一生德操政绩,对杨勤于养德、致政以仁的品格给予了高度赞扬,同时借此怀念去世多年的发妻杨氏。他回忆起自杨氏死后十

八年“家缺主妇,身迁万里。谤言未明,黜伏逾纪”的沦落生涯,无限伤感涌上心头。可见,柳子与岳父一家的关系非常亲密,对妻子的感情十分深厚。

在这里,柳宗元提到自杨氏后一直未娶,在元和十年写的《祭弟宗直文》中说“吾又未有男子”,还在永州说过“茕茕孤立,未有子息”。而《旧唐书·柳宗元传》写道:“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

时年四十七。子周

六、周七,才三四岁。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明明有儿子妻子,为何两种说法如此矛盾?

专家们对柳的婚姻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由于缺乏史料,他的家室之谜尚未完全解开。基本事实是,柳宗元丧妻后,虽未正式再婚,但曾与地位较低的妇人同居,生有多个子女。

元和四年,柳宗元写信给许孟容说:“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唐代严等级,重门第,法律禁止良民与贱

民通婚,良民中士族(贵族)与庶族(平民)也难联姻。柳虽遭贬,但终究还是“吏”,六品官,受封建等级的制约,续娶要考虑门当户对。由于永州地处蛮荒,难

觅士人之女;即使遇到适合的女子,谁又愿意与负罪的钦犯结亲?受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影响,子嗣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使感到莫大的痛苦。元和五

年,他的女儿和娘因病去世,年仅十岁。柳很悲伤,写了《下殇女子墓砖记》:“下殇女子生长安善和里,其始名和娘。既得病,乃曰:‘佛,我依也,愿以为

役。’更名佛婢。既病,求去发为尼,号之为初心。元和五年四月三日死永州,凡十岁。其母微也,故为父子晚。”这里提供的信息是:和娘生在长安善和里柳氏旧

宅,其母身份较低,地位卑微,可能是侍妾或外妇,故子厚拘泥于礼,未敢公认。柳谪永州时,和娘已五岁,公方认为己女,抛开顾虑,带着她南下,所以“为父子

晚”。和娘其母没有跟随来永州。元和十年,柳宗元曾写诗五首与挚友刘禹锡讨论书法,互相酬赠。柳诗中有“在家弄土唯娇女,空觉庭前鸟迹多”之句,在地上学

习写字的小孩应有

四、五岁,有人认为是指殷贤,她大约在元和六年左右生于永州。由此可知,柳在永州曾同一女子共同生活,由于属非“士人女”,所以没有正娶

为妻。这位女子是谁?据柳子《马室女雷五葬志》可知,雷五“姨母为妓于余”,与其同居的是马雷五姨母。也有研究者认为,柳宗元之继室为吕恭、吕温兄弟之从

姊。其理由是:“柳宗元集中有《祭吕敬叔文》一文,是帮助我们弄清楚柳宗元之继室为谁的重要资料。是文有云:维年月日朔,友人从内兄守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

员柳宗元,谨以酒肉之奠,致祭于亡友吕敬叔之魂。吕敬叔即吕恭,为时任衡州刺史的吕温亡弟。柳在祭文中自称为吕恭的‘从内兄’,则与其再婚之女子为吕恭之

从姊也就甚为明白。按吕氏兄弟不仅与柳宗元俱为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而且三人自幼就互相结识。柳宗元贬

永州后,吕温于元和五年即为衡州刺史(见两《唐书》本传),吕恭则在此间亦南下为桂管都防御副使,吕氏兄弟供职的所在地均与永州毗邻,合勘之,知柳宗元再

婚乃为吕氏兄弟所撮合。而吕温元和五年至元和六年在衡州刺史任上之时间,又与上考柳宗元续弦再娶的时间叩合,可证柳宗元之继室为吕氏兄弟之从姊是绝无疑义

的”[1]p103。2007年10月,在山西永济参加第五届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时,王先生在小组讨论会上重申了这一观点,但没

有提供新的证据。表面上,似乎言词凿凿,实质上纯属猜测,毫无依据。首先,柳宗元与吕温、吕恭的关系,是中表亲。因为吕温母亲是柳识之女。柳浑是柳识的弟

弟,柳宗元称自己是柳浑“从孙”。柳写有《送表弟吕让将仕进序》,吕让为吕温的弟弟。柳自称为吕恭的“从内兄”,即表兄,也是从与其母的关系来讲的,而非

柳与继室的关系。其次,如果柳妻为吕氏兄弟之从姊,属门当户对,应予公开。再次,柳与吕温的关系,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师从陆质,两人同朝为官,在集贤殿书

院共事两年,一道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吕氏兄弟不幸英年早逝,柳宗元痛写悼文,寄托了无限哀思,而并非因为继室乃吕氏兄弟之从姊的关系。柳的事实婚

姻,囿于当时的等级观念没有公开,这是今人不能加以苛责的。柳的堂弟宗直,一直跟随柳在永州、柳州生活,不幸英年早逝,“知在永州,私有孕妇”,留下未正

式婚配的“孕妇”。可见在唐代,这类事情较为普遍。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柳宗元的续娶乃马雷五之姨母,并随柳一起到柳州,共生育四个小孩,两男两女。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记载:“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

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柳宗元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七岁。长子周六,年四岁;次子周七是遗腹子;大女儿殷贤

不到十岁;小女儿应比周六大些。柳病逝前,曾分别给刘禹锡、韩愈写信托孤、编辑文集。柳为官清廉,家无遗财,是裴行立为孤儿寡母筹措了丧葬费用。一直和柳

生活的表弟卢遵于次年七月将其归葬于万年县先人墓侧。柳的四个子女托付给卢遵、刘禹锡、崔群、韩愈照顾。因为柳宗元生前的政治遭遇与死后的寂寞状况,他的

子女情况不甚明了。比较清楚的是,刘禹锡《祭柳员外文》有“誓使周六,同于己子”,在《重祭柳员外文》有“幼稚甬上,故人抚之。敦诗退之,各展其分”(崔

群字敦诗,韩愈字退之),在《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中说:“遗孤之才与不才,敢同己子之相许”。可见,刘禹锡抚养的是周六。韩愈在《祭柳子厚文》中说

“嗟之子厚,今也则亡,临绝之音,一何琅琅。遍告诸友,以寄厥子,不鄙谓余,亦托以死。凡今之交,观势厚薄,余岂可保,能承子托?非我知子,子实命我,犹

有鬼神,宁敢遗堕!”子厚逝世后,由内弟卢遵料理其家,返归长安。是崔群还是韩愈抚养了周七?我们不得而知。因为韩愈的话讲得比较含蓄。按理,子厚应写过

托孤遗嘱,但至今未见面世。刘禹锡比柳多活了二十多年,对周

六、周七的情况肯定清楚,为何未留下只言片语?是由于对友人嘱托的应诺,还是考虑其后代的安

全?这已成千古之迷。

周六、周七及其后裔的下落为柳学学者所关注。据李浩先生考证:柳告,字用益,即周六,由刘禹锡抚养**,“于咸通四年登进士第,还曾官仓部员外郎。”[2]p24史

料详细,理由可靠。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山西省东南部地区的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历代名人书法碑刻。特别是该村60余户人

家,260多口人,95%以上的均为柳姓,只有几户异姓是1946年实行土改时安置的贫雇农。专家将西文兴村古建文物群命名为柳氏民居,1986年公布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王良先生在该村抄录的《河东柳氏族谱》序:“元和(唐)祸及族人,万年世祖永州河东传训,以照贤孙……弃府始徙,盛名勿扬……吾

族世居沁(水)历(山)文兴,子孙耒耕发达,勿忘河东,每逢三坛祭祀,合族报本……。”[3]当地学者根据柳氏民居的建筑风格及深刻文化内涵,认为与柳宗元的生平及思想密切相关,寓意丰富。又依柳遇春墓志铭“柳自河东,隐于沁水,代有闻人,昌于刺史,博学考文,履绳蹈轨,为国发奸,为民申理,未究厥施,施于孙子,既享寿祺,亦公繁祉”,[4]就

是河东柳氏西眷后人隐居西文兴的证据。他们分析:柳宗元是河东柳氏西眷之后,由表弟卢遵携其遗腹子周七遁迹天涯北归乡闾,重返山西王屋山沁(水)历

(山),“以为文人代兴者”故名“西文兴村”,又曰“西代兴村”,这就是现在的柳氏民居。柳遇春为柳宗元第二十三代后人,是明代永乐年间西文兴的柳氏振兴

之后的第六代为官者。2004年2月,笔者与谢汉强先生等人到“柳氏民居”进行过考察,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只能推测此处有可能是柳宗元后裔的居所,也可

能是柳宗元同祖同宗的后裔居所,尚无法确定是周六或周七后代居所。值得一提的是,在永济东姚温村发现的《明敕封太安人展母柳氏墓志铭》记载:“太安人,姓

柳氏,蒲文学里巨族,唐子厚先生裔,父北庄公永,母高氏,生三女,太安人其季也”。碑现移放到永济市文物局收藏,是柳宗元后代回归故里的一条线索。

2005

年7月,《光明**》报道:浙**田发现《河东柳氏宗谱》。此次发现的柳氏宗谱有三个版本,分别修于清朝光绪戊戍年(1898)、**丙寅年

(1926)、1996年。整个宗谱谱系完整,从柳宗元到当代,穿越千年。该宗谱还收集了《柳子厚墓志铭》等名著,同时出现了柳宗元画像及一些当地名流撰

写的谱序。乾隆四十二年的柳氏宗谱,记载了“宋嘉佑八年五世孙诏公登进士第宁波鄞县居焉”,以及其人“迁居金华浦江横溪(今浙江省兰溪市梅讲镇横溪),数

年游艺括州下河暂居,即浙江省丽水市。”柳宗元的第十四世孙柳梅礼迁至青田乌云山村。该村的柳姓人家有2000多人,有上百人移居海外。据宗谱记载,该村

柳氏已延续了13代,最新的一代是柳宗元第33代后裔。柳哲认为“青田这支后裔是柳宗元其中一个儿子周六的后代,这也是全国惟一有谱可查的柳宗元后裔。”[5]家谱保存在柳英女家中,她年过七十,系柳宗元第29代后裔,上世纪70年代出国到瑞典经商,2007年10月在永济参加了柳氏宗亲会,自称周六后代。

2006

年6月30日《江阴**》刊登《柳宗元嫡系后代定居江苏江阴市戴君桥村》:“经过认定,戴君桥村是柳宗元嫡系后代的居住地,而该宗谱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记

录较为完整的柳宗元族谱之一”;“柳宗元的名字出现在第三册第五页上,上写‘远祖源流系表’。族谱记载,柳宗元有二子,长子柳周六,次子柳周七。柳周六后

人为躲避元朝寇乱,从陕西南下迁往苏州,最后定居在江阴申港戴君桥村”。柳宗元的后裔有可能来到吴越之地,因为他的祖父曾任“湖州德清令”,父亲柳镇为避

“安史之乱”,先隐居王屋山,后举族入吴。总之,这些家谱为寻找柳宗元后裔提供了重要线索,尚须认真研究,多方求证,以得出科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