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体现“维度”,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体现“三个维度”

2020-12-01 11:04:15 字数 5241 阅读 5333

1楼:渊源

语文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

”它构建起了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等现象的产生。新课程下,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

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正确认识、理解三维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体现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过程和方法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能主动进行**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

“过程”,重在“亲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们应该明确,三维目标,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而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其次,教学目标要具体。

每一节课, 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如《雨霖铃》三维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多**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瞬息万变,我们不可能每一步都设想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当好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比如,在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为了把握作者的观点,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正当我准备布置学生讨论这句话的含义时,有位学生举手发言:

“这句话是不是有问题哟,失去双臂了还谈什么秀丽迷人?”全班同学顿时议论起来,我没有简单的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要求他们把文中这句话多读几遍,每一遍都重(zhòng)读一个词语,然后再仔细思考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有没有道理。这下子,全班同学纷纷行动起来,不一会,就有学生发现了问题所在,是“她” 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就自然引出了我所要问的问题,,“如此”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她” 为何“必须失掉双臂”? 维纳斯不“失掉双臂”与“失掉双臂”哪个艺术效果更好?是否希望“两条一览无余的胳膊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

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而不是其他部位?如果不是她,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的人失去了双臂,会怎么样?因为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大家都很感兴趣,纷纷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很热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错。

从这堂课可以看出,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不但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四,重视过程,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要把思维的时空交给学生,强调学生在自主的建构中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然后再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

比如在综合性实践活动《我身边的语文》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安排学生留意身边的语文:街边的路牌、广告牌,电视、电影中的台词,日常生活中的交流等等,都成了我们学习的教材。通过观察、总结,同学们发现了许多平日里被忽视的地方,错字、别字、不规范的用词、用语现象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大大减少,因为是自己亲自归纳总结出的知识,学生的印象深刻,学习效果也很不错,同时,这样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语文的实用性,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不断增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摸索到了方法,也正是因为有了“过程”,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开发。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以上,就是我对新课程中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的一些思考,我想,只要我们注意了以上几点,就能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体现“三个维度”?

2楼:渊源

语文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

”它构建起了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等现象的产生。新课程下,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

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正确认识、理解三维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体现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过程和方法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能主动进行**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

“过程”,重在“亲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们应该明确,三维目标,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而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其次,教学目标要具体。

每一节课, 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如《雨霖铃》三维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多**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瞬息万变,我们不可能每一步都设想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当好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比如,在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为了把握作者的观点,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正当我准备布置学生讨论这句话的含义时,有位学生举手发言:

“这句话是不是有问题哟,失去双臂了还谈什么秀丽迷人?”全班同学顿时议论起来,我没有简单的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要求他们把文中这句话多读几遍,每一遍都重(zhòng)读一个词语,然后再仔细思考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有没有道理。这下子,全班同学纷纷行动起来,不一会,就有学生发现了问题所在,是“她” 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就自然引出了我所要问的问题,,“如此”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她” 为何“必须失掉双臂”? 维纳斯不“失掉双臂”与“失掉双臂”哪个艺术效果更好?是否希望“两条一览无余的胳膊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

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而不是其他部位?如果不是她,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的人失去了双臂,会怎么样?因为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大家都很感兴趣,纷纷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很热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错。

从这堂课可以看出,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不但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四,重视过程,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要把思维的时空交给学生,强调学生在自主的建构中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然后再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

比如在综合性实践活动《我身边的语文》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安排学生留意身边的语文:街边的路牌、广告牌,电视、电影中的台词,日常生活中的交流等等,都成了我们学习的教材。通过观察、总结,同学们发现了许多平日里被忽视的地方,错字、别字、不规范的用词、用语现象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大大减少,因为是自己亲自归纳总结出的知识,学生的印象深刻,学习效果也很不错,同时,这样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语文的实用性,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不断增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摸索到了方法,也正是因为有了“过程”,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开发。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以上,就是我对新课程中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的一些思考,我想,只要我们注意了以上几点,就能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