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发音和现在一样吗,古代人说话和现在人发音一样吗

2020-12-01 08:04:56 字数 4906 阅读 4324

1楼:水水好萌

参考 台语(闽南语)为什么又被称为“河洛语”或“中原古音”呢? 关于“河洛语”的解释有很多,比较为人采信的是“河南洛阳的语言”的意思。洛阳长期以来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国都,这里的“河洛话”相当于官方语言,如今天的普通话。

闽南在古时候被成为“南蛮之地”或“南荒之地”,但也有自己的土著居民。在唐或更早的时候,由于朝代的兴衰更迭,旧的王朝往往被迫逃亡偏远的闽南地区。因此,他们的语言也就带入了闽南。

又由于在竞争中,闽南土著不占优势,因此当时中原的语言很快得到发展,因而闽南语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语音语意。 据考证,唐朝的关方语言就是现在的“闽南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李白、杜甫等诗人都会讲闽南语。这些在他们的诗歌中都能体现,这也就是为什么用闽南语读唐诗反而更押韵的原因了。

所以也叫“中原古音” 这里再补充一点,现在我们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而北京是何时成为国都的呢?没错,元朝。而在此之前,北京一直属于边关,万里长城不就是证据吗?

而现在的北京话,融合了很多地方的语言,特别是在元朝和清朝时,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更使北京话包容了多样。所以,北京话在一定时期内是变化最快的语言。故现在用普通话读一些古书,会有一些读音或意思上的差别。

http://baike.baidu.

***/view/33241.html?wtp=tt 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三摆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佮避乱:

第一摆: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闽→泉州话的形成 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308)的时阵,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一带,in1共上古汉语(比如,有身、新妇、斟酌、鼎、箸、失礼)顺sua3带过来,后来成做「泉州话」。所以「泉州话」就是第

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佮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滥做伙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伊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摆: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福建泉州佮广东潮州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接近安徽省)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即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第三摆:第九世纪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亦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统治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朝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878),朝廷派河南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即批人阁带来九世纪的中原汉语。

前后即两批的移民大多数是河南光州固始人,in用固始的方言教福建人读四书五经,后来成做「漳州话」,这就是「读书音」主要的**。伊保存了真济唐朝人读册的音。 【闽南语的借词】 和国语比较,词汇方面,台语的特色在于借词。

按时间顺序来看,台语的借词主要来自: 中古的越语残留词 这些词汇是河洛人刚由河洛一带迁到闽南时,在和当地的越族原著民互动中采借过来的。这些词汇往往不是河洛语特有的,而是由南方方言,特别是东南方言与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所共有。

如[lut](迅速滑落)、[lagia](蜘蛛的一种)、[katsua](蟑螂)等。 远现代的东南亚借词 河洛人的住地位于中国的海洋出口,与外界的交往远较其他地区先行。更由于河洛人强力的殖民传统,河洛人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的交流极为密切。

相应的,河洛语中自然有相当多的东南亚借词。如雪文(肥皂)、亚铅板(锌板)、苦力(工人)、拾扳仔(扳手)等。 近现代的日语借词 从文化上看,日本人和河洛人有许多共通之处,两地交流极为密切。

明清时河洛人曾经向日本大力殖民,近代台湾则被日本殖民统治,福建也长期是日本的势力范围,故此双方语言互有对方的借词。台语里的日语借词,大部分在二战后的“去日本化”运动时被抛弃了,留存到今日的已然不多,但有些依然极富生命力,如便当、中古车、阿沙里、町内、野球、飞行机、杠龟等。很多人以为这些词只在台湾岛上使用,但实际上,随着河洛文化的整合,这些词早活跃在各地的河洛人口中了。

现代的英语借词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台语的英语借词,为数也不少,如outside、杯葛、的士、park车、斯掰等。 除了借词,台语词汇里还有一种相当特殊的多语融合词。比较多的是和国语、日语、客语糅合。

如齿毛不爽、lkk、阿达、ato、no食等。 值得一提的是,词汇的采借往往是相互的,日语、东南亚诸语均有大量的台语借词,国语中的哇噻、打拼、出头天、lkk、头壳坏去、掠狂、ato、偶、素不素等也是台湾制造,甚至英语里,也有tea是来自厦门。许多借词是多次采借的,如雪文,台语借自印尼语,印尼语则是借自法语。

很多借词,因为习用久远,已经很难察觉它们的外来身份了,如据说借自原住民语言的亲(斟)、牵手等。 【闽南语的声调】 传统上认为台语有8声(实际上是7声),即: 例字 调值 调型 调类 狮55 高平调 阴平 虎52 高降调 上 豹31 低降调 阴去 鳖3’ 低促调 阴入 猴35 回升调 阳平 狗52 高降调 上 象33 低平调 阳去 鹿4’ 高促调 阳入 资深台语专家林央敏教授认为,台语声调已经归并简化为6声,即:

例字 调值 调型 调类 比较 狮55 高平调 阴平 同国语一声:汪 猴35 回升调 阳平 同国语二声:洋 豹31 低降调 阴去 同国语三声:

海(变调) 虎52 高降调 上 同国语四声:浪 鳖3’ 低促调 阴入 同国语五声:个(此字与“个”有别) 象33 低平调 阳去 国语无此调 狮55 高平调 阴平 同国语一声:

汪 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著人群)与历代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入闽,特别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础上,由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合而逐渐形成的方言。 闽南语的发音主要特点有:1、多数古浊可平声字,今读音时不吐气;2、念知、登等,有时保留破裂音,成[t]、;3、无轻唇音[v]、[f];4、有韵尾[-m]、[-p]、[-t]、[-k];5、声调七类,以上为主,与古代声调系统不尽相当。

此外,在闽南语中,文、白语言区别较大。白读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较久远的源头,据研究,它是秦汉及其以前中原汉人南迁所带来的汉语与当地闽越土著(少数民族)的语言相结合就开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音体系;文读音则是本地方言与本民族权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语、近代的官话、现代的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向权威的共同语靠拢的表现)。 闽南语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语言的语音、词汇,被海内外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因此,研究探索闽南语的发展,对保护、弘扬中国古代语言遗产,研究中国其他语种以及古代闽越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古代人说话和现在人发音一样吗

2楼:天问

其实古代发音与现代发音是不同的,这一点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举个通俗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七言绝句一二四押韵,如《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照理“斜”、“家”、“花”押韵,如果按照现代读音,“斜”读“xie”的话根本不押韵,所以“斜”在古代读”xia”。汉语的语音演变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字形随读音的变化而变化,但从古代诗歌等典籍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出汉语语音演变的痕迹。

当然,从方言中也可以看出类似的痕迹,尤其是在南方。如我们现在讲“上街”为“shang jie”,可在南方有些地区讲“shang gai”,偶就是南方人,这点可以证明。

2、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地方**因政绩突出被皇上召见,讲了一大通,皇上却一个字都听不懂。由于这种情况,产生了“通语”,通语是在一个多方言的社会内,产生的一种临时的语言,一般是供上流社会交际。所以皇上、文武百官之间就能交流啦。

中国古代发音和现在是一样吗

3楼:学院派鱼多多

中国古代发音和现在是不一样的。

汉字的读音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始终在变化的,这是自古至今都存在的规律。从历史的角度看,汉语读音的稳定性要远弱于文字的稳定性。文字是视觉的,语音是听觉的,中国人记录视觉符号的方法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记录听觉资料的历史只有100多年。

说出来的语音和可以被写下来的文字的稳定性自然不能同日而语。这仅仅是从时间的角度进行的讨论,何况从空间的差异看,各地有不同的方言、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更加速了语音的不断变化。

影响语音变化的因素非常复杂:“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释义:时间上有古代和现代,地理上有南有北,文字有修改和弃除,读音上有变化,这也是形势必须经过的)。

这句话从时间、空间上阐述了文字、发音的变更,说明了语言变更的必然性。

扩展资料:

从汉语的独特性质说起。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很大程度上独立于语音——也就是说,语音的改变并不反映在文字上。这一特点不但让一般人对于语音的变化缺乏意识,还给研究历史音变的专家增加了麻烦。

1、靠韵书。

韵书大体相当于古代的字典,自然要标注读音。汉语韵书普遍采用反切法:将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声调分拆,分别用其他字标注。

举例来说,《大宋重修广韵》中“东”就被注为“德红切”——采用“德”的声母,“红”的韵母和声调。

当然,要读懂反切法,必须先知道所用字的读音,在这点上今人远远称不上清楚明白。不过,对反切注音的整理虽不能直接确立读音,但能得出当时语音系统的框架。

2、靠汉字本身。

汉字并非完全独立于语音,通过对大量形声字古今声旁的对比,可以获得一些线索。如“路”的声旁为“各”,普通话中两字的读音根本就不搭界,但古人会用各作路的声旁,说明在古代两字读音必然接近。

3、诗文押韵。

海、峙、茂、起、里、志,一眼看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也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汉语方言可以使它们的读音完全押韵。可是在曹操《观沧海》一诗中,这六字押韵。整理诗词押韵的变化,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4、外语和现代方言。

外语主要指曾被大量翻译进汉语的语言,如佛教用语梵语和巴利语。家喻户晓的夜叉/药叉**于梵语yaksa,即可说明当年夜/药的读音很可能接近ya或yak,和现代汉语中的读音不同。

5、还有些散见于文献中,并不系统的描写。

如《吕氏春秋》中,东郭牙观察到齐桓公口型“呿而不唫”(开而不闭),成功判断出齐桓公“所言者‘莒’也”,由此将齐桓公和管仲谋划讨伐莒国的事泄露了出去,与之相反的是,今天的普通话呼“莒”的口型甚小。由此可以看出,古书中的类似描述可以帮助人们推断古音。

通过以上方法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回溯古代汉语的读音体系。

古代人说话是不是和现在一样,古代人说话和现代人一样吗

1楼 波音博彩 不是,好像古人说话是白话,没有标点符号 2楼 匿名用户 古代人,更有文化 礼节。现在人人平等,不怎么注重礼节了,毕竟人人平等了 古代人说话和现代人一样吗 3楼 匿名用户 古代人们受教育率很低 只有在写文章时才用文言 老百姓不懂文言 说的是方言型白话 每个时代为了政令通行 在 中都使用...

古代人平时说话和现代人一样吗,古代人说话和现代人一样吗?

1楼 匿名用户 之乎者也是书面语,基本上差不多的,只是词有些意思已经改变了,还有一些词已经消亡了,而有更多的词诞生。 2楼 匿名用户 应该和现代人一样的 文言文就是文章中的语言嘛 3楼 问到你翻脸 反正现代人和古代人肯定无法沟通 4楼 飞泓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 应该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因为古代与现代的语...

hork和homework发音一样吗

1楼 匿名用户 首字母发音一样,但是整个单词来讲发音肯定不同啊 2楼 匿名用户 第一读 后我可 。第二读 后母我可 3楼 匿名用户 二者发音是不一样的 hork 腐尸 homework 家庭作业 英 h mw k 美 ho mw rk n 学生的 家庭作业 准备工作 例句 have you d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