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作品,有哪些还延续了五四精神

2020-12-01 05:22:08 字数 6391 阅读 2193

1楼:0小鱼儿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这个好像很少了,现在正经写书的人已经很少了,写书又有自己的精神气的就更少了,有五四精神的就少了又少了,只能祝lz好运了

2楼:闲里偷忙

近年来中国文学虽然百花齐开,可俗的作品也不少.,不知莫言的作品算不算?

1949年以后有哪些作家?

3楼:匿名用户

49年到文革结束,大陆文坛相对很萧条!这20多年留下印象的作家不是太多,而且革命化到死板,直到最终出现样板戏。 我有印象的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现在人说是模仿《静静的顿河》),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少数几篇。

其实从60年代中期以后,大陆文学就开始进入一个繁荣时代的准备期,这是以49年前后出生的一代年轻人走上文坛为标志的,这些人今天依然是大陆文坛的中坚力量。我觉得49年以后大陆文坛有两个高潮,一个是从70年代初期酝酿,在80年代达到高潮,并持续影响到90年代才逐渐落潮的诗歌创作高潮(这里面有一长串的名字,舒婷、北岛、食指、顾城、海子……);一个是80年代兴起,到90年代达到顶峰的**创作高潮。作家有路遥、贾平凹、张贤亮、余华、王朔等等,作品有《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活着》等。

这两个方面诗歌对台湾人也许能有吸引力,**可能就有点吃力。 我看余秋雨去台湾推销他的作品,这算是找对地方了,但可惜赶上“去中国化”,他那种只有中国洋派知识分子才能共鸣的所谓历史文化散文,对汉奸遍地的台湾怕是也会吃力,他算是30年代胡适、梁实秋、林语堂们在大陆的衣钵传人。 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唐诗就是汉语解决了声、韵问题后的一大收获。

台湾文学遗传自五四新文学,而且是“问题派”的,新文化运动快100年了,他应该解决的问题都差不多解决了,可他的继承者们却依然不肯抛弃手中那根“文明棍”,所以在大陆进入中华文明伟大复兴阶段的时候,台湾那些昔日和新一代的洋派人物就又被甩在了后面。当年在倭寇的刀光剑影里,有人在讲幽默、讲闲适、讲雅性,今天,在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候,有人又神经错乱的盘算着把台湾变成中华**。台湾地方小,所以文化、历史格局小这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怎么也不能把本来的小格局一步步的不断缩小下去呀!

闽南语要能写出文学作品,那千百年前祖先们肯定会做了,还能留给台湾人来发挥?台湾文学要再不和祖国大陆的现代汉语系统沟通,那未来台湾文学也就只配和古汉语一样去专修史籍了。古汉语最早主要被用于记载帝王和贵族们的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睡,台湾能让汉语进步的大概也只能是用她来记载2300万人民的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睡了……

新中国成立后,有哪些文学作品?

4楼:匿名用户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体并包有多种创作方法﹑流派的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引起的另一个历史性变革﹐是大大加强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打破“瞒”与“骗”的封建文学原则和方法﹐按照生活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现代中国社会真实的矛盾运动﹐以激发人民群众变革现实的热情﹐这一历史要求贯串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全过程﹐使革命现实主义成为现代文学文艺观和创作方法的主流。“五四”文学革命在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作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之一(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以后鲁迅又进一步提出了“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论睁了眼看》)﹐“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中国**的历史变迁》)的严格的现实主义要求。

这一时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充满著反封建传统的批判精神﹐强调了文学清醒地揭露﹑批判黑暗现实的功能﹐显示了启蒙主义的特色。“五四”时代是一个历史的开放时期﹐先驱者以恢宏的气魄﹐进行了多种创作方法与艺术流派的开拓。鲁迅和他所支持的文学研究会等社团的作家﹐在开创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又汲取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某些艺术手法﹐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发辟了广阔的道路。

鲁迅的短篇**《呐喊》﹑《彷徨》达到了时代﹑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峰﹐《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不但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对中国现代作家有著深远的影响﹐而且引起国际文坛的注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之林的代表作。与鲁迅同时出现的叶圣陶﹑冰心﹑朱自清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作家﹐也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以郭沫若﹑郁达夫为代表的创造社﹐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社﹐以田汉为代表的南国社等社团的作家﹐主要从浪漫主义文学汲取艺术营养﹐同时也受到西方现代主义不同程度的影响﹐《女神》﹑《沉沦》﹑《死水》等作品开创了现代文学浪漫主义的传统。

20年代末与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得到了有力的倡导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向文学的现实主义提出了加强与工农大众实际生活的联系﹑自觉地揭示历史发展趋向﹑表现无产阶级理想等要求﹐并有了“新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介绍与提倡。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面临著全新的课题﹕如何把无产阶级的思想要求即倾向性﹐与作品的艺术真实性的要求统一起来﹔如何认识与解决无产阶级文学必须表现工农兵的历史要求与作家对工农生活不熟悉之间的矛盾。

革命文艺界为从理论与艺术实践上解决这一历史课题作了巨大努力﹐同时产生过理论的失误与背离现实主义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正是在不断克服自身错误的过程中日趋成熟﹐在创作实践上获得了新的突破﹐产生了茅盾《子夜》这一里程碑式的作品﹐出现了巴金﹑老舍﹑曹禺﹑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吴组缃﹑李劼人﹑叶紫﹑萧红﹑萧军﹑殷夫﹑蒲风﹑艾青﹑臧克家﹑夏衍等一大批有著鲜明艺术个性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他们都以具有反映现实的深度和艺术上比较成熟的力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沈从文﹑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等作家各自为吸取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艺术养料﹐发展多种艺术流派﹐进行了多方面的艺术**﹐其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得与失﹐都对现代文学丰富多样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与解放战争进一步加强了作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方法的作家向革命现实主义归依的趋向﹐这反过来又促进了革命现实主义向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与多样化方向的发展。艾青﹑田间及“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茅盾﹑巴金﹑沙汀﹑老舍﹑路翎的**以及曹禺﹑夏衍﹑陈白尘﹑宋之的﹑吴祖光的戏剧创作﹐代表著这一时期革命现实主义艺术所达到的新的水平。以郭沫若的《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则是继《女神》以后革命浪漫主义艺术的另一高峰。

同一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作家长期地深入工农兵群众生活﹐参加实际斗争﹐初步解决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所面临的表现工农兵的历史要求与作家不熟悉工农兵生活的矛盾﹐获得了创作上的新成就。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等作品﹐在表现工农兵﹐并努力达到鲜明的思想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的统一上﹐为社会主义时期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等作品则显示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趋向。

5楼:匿名用户

《铜墙铁壁》、

杨沫《青春之歌》、

曲波的《林海雪原》

梁斌《红旗谱》

三里湾我以我血——湘九的半个世纪

楼主 够了吗 ?

不够的话就追问我

6楼:匿名用户

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

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

7楼:符双玉鄂心

150、60年代**

50、60年代**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历史题材**《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岩》等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反映现实的**包括农村题材的《登记》、干预现实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以及表现人情的《红豆》等

柳青的〈创业史〉梁斌的《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

诗人:郭小川

贺敬之闻捷等

戏剧:田汉、郭沫若、曹禺

〈茶馆〉〈关汉卿〉等

散文:杨朔

秦牧等2

80年代**

“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现代派”**“新写实主义**”

王蒙《春之声》《活动便人形》

刘心武《班主任》对极左路线的批判。

陆文夫《围墙》与“糖醋现实主义”。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等作品,塑造了一大批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象。

其他: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等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开拓者家庭”的人物形象。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对于爱情的思考、该作品的艺术特色。谌容《人到中年》的思想艺术成就。

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和《我的菩提树》

贾平凹:《腊月正月》《浮躁》《废都》张承志此外

有:韩少功

张承志汪曾祺

林斤澜邓友梅

冯骥才马原等名家

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艾青

包括“归来的诗人”;“朦胧诗”诗群;“新生代”诗群;女性主义诗人。

戏剧沙叶新的《约会》《寻找男子汉》

高行健的《绝对信号》《车站》《野人》

散文和报告文学

90年代的新写实**

女性**

新生代**

新生代**

长篇**

新诗散文海子

西川、王家新“非非主义”;周伦佑“女性主义诗歌”、翟永明“老生代诗歌”、郑敏、牛汉、李瑛。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台湾及香港文学可以另外列表

现代的文坛很热闹,识字的就会写书,简直是泛滥成灾,经典的作品凤毛麟角,稍微好点的就会到处鼓吹宣传也不用我多说了

1919年--1949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文学作品???

8楼:牙牙的弟弟

1、《子夜》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

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2、《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

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3、《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

1936年,老舍的一位山东大学朋友谈起他雇佣车夫的经历与见闻:一位车夫买了“洋车”不久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最后还是受穷。当时老舍觉得该题材可以写成一部**。

新文学诞生以来,胡适、鲁迅等作家都先后写过人力车夫,但都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以俯视的姿态表达对车夫的同情,并未深入其内心和灵魂深处去体味车夫的人生。

老舍因出身贫苦市民家庭,从小就与下层民众接触,对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这一切都为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材料**。

老舍的朋友随后又说起另外一个车夫的故事,他被军队抓去了,哪知转祸为福,乘着军队转移之际牵回三匹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故事的原型。

老舍决定把骆驼与车夫结合到一起,用骆驼引出主人公祥子的出场。老舍把祥子放到了自己熟悉的北平。

1936 年的春夏,老舍痴迷地搜集材料,不断润色祥子的形象。山东大学闹了**,老舍辞去教职,专心地投入到《骆驼祥子》的写作中。1937年1月,**在《宇宙风》**。

4、《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的本意。

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5、《沉沦》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该**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达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1919年毕业后,郁达夫从名古屋前往东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读书四年的生活体验写下了此篇作品《沉沦》。

1998年,名古屋大学在丰田讲堂前,为郁达夫和他的**《沉沦》树立了一块郁达夫文学碑。文学碑以福建厦门产的花岗石造成,碑面一侧嵌有穿学生服戴学生帽的郁达夫铸像,铸像下刻有“郁达夫”三字。碑面另一侧刻有“沉沦”两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