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时,重点推崇儒家思想的那一方面

2020-11-26 19:05:01 字数 3952 阅读 4588

1楼:宝格格

以“孝”治天下,是汉人儒家文化

思想的代表.

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崇汉族文化.这说明北魏皇室已经接受了儒家思想.

以孝治国、尊老养老 北魏孝文帝在位29年,亲政9年,是北魏改革最频繁的一个历史阶段.

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了攻固自己的国家政权,抛弃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

改革的措施中包括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迅速跨入先进民族行列.

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继续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因此皇帝去逝后的谥号多为孝字.孝文帝早年受到文明太后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促进各民族大融合,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

许多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反对迁都,反对学习汉族文化,就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2楼:打瞌睡的椰子树

学习 学习 治国方略

北魏孝文帝主要成就、鼎盛时期、灭亡原因

3楼:匿名用户

1、主要成就:迁洛阳,实现汉化改革。

2、鼎盛时期:494年-499年

3、灭亡原因:孝文帝本人没有灭亡。北魏后来**分东魏和西魏,分别被权臣取代。

资料延伸: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

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

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拓跋宏病逝,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4楼:光着屁股的猫

1、主要成就: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迁都洛阳,加强对北方的统治 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推动发展 改革吏治,缓解社会矛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总体上来看是成功的,你这个问题是伪命题.

为什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能使鲜卑族“另一个民族得到永生”

5楼:艾蝶幂幂

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推崇儒家思想,学习汉礼,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促进鲜卑族与汉族融合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与下列哪些史实有关

6楼:手机用户

d儒家思想当然最重要以“孝”治天下,是汉人儒家文化思想的代表。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崇汉族文化, 因为他们鲜卑民族迫切需要与汉族融合,吸纳汉文化和思想,从各个方面加以体现,所以自孝文帝以后多采用孝字做谥号,说明北魏皇室已经接受了儒家思想。

北魏孝文帝的治国方针是什么

7楼:爱琴海畔的妖精

全面汉化

孝文帝改革:

1.迁都洛阳

2.禁止在朝廷中说鲜卑语、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3.尊孔子,行礼制,仿照汉族体制改革官制,以孝治国4.促进胡汉通婚

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反征服。

8楼:木の木晨

所谓孝文帝改革,是冯太后和孝文帝先后主持的。

改革首先从吏治开始。冯太后实行均田制与三长制孝文帝亲政后1、删除旧法律繁酷条文,从宽量刑。

2、摈弃鲜卑旧制,确立以三省为核心的政治制度3、迁都洛阳

4、汉化,禁穿鲜卑服装,说鲜卑语、将鲜卑姓改为汉姓,纳汉族女子为妃

9楼:注目耶稣

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1.改为汉姓

2.改说汉语

3.改穿汉服

4.采用汉族的统治方式

5.尊老爱幼、推崇儒家

10楼:手机用户

穿汉服,改汉姓,让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说汉语,从平城迁往洛阳。

望采纳!

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境遇

11楼:玛雅星辉必胜

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仁爱;孟子发扬并继承其学说,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汉代董仲舒结合黄老思想、吸收先秦文化提出天人感应、三从四德的新儒学魏晋时期儒学衰落,和佛家、道家合流——三教合流宋代有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

明代有格物致知的阳明心学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八股取士,儒学僵化,没落新文化运动时期被批判

12楼:oo悠墨

秦朝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朝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朝时,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宋代时,发展为理学;

13楼:花样年华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学派。但当时法家思想是符合历史统一潮流的思想,故秦统一后秦始皇焚书坑儒,抵制儒学

汉朝汉武帝为了加强君主**,采纳董仲舒的儒学观念,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等思想,兴办太学,推崇儒学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候也是为了更好的汉化而推崇儒学汉末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起

隋朝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合归儒学,史称三教合一到了唐朝思想开放,变成了三教并行,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遭到打击宋朝朱熹 二程等人将儒学上升为理学,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随后至清朝儒家思想便一直成为我国正统地位 期间也有陆王心学等儒家思想的产生

康熙帝也曾尊称孔子为万圣师表。

14楼:读书or旅行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门,汉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儒释相互影响,相通共存。宋朝时程朱理学发展,其实是儒家思想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而进行的进一步发展。

明朝盛行心学,又是对程朱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清朝吸取元朝短命王朝的教训,主动融入汉家,学习儒学,继续推行儒家思想为封建正统思想,直至新文化运动,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才受到颠覆性打击,但由于其根深蒂固,仍在社会风俗及人们心中有较大影响。文革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四旧再次受到颠覆

15楼:春天勒老者

秦以前被推广,秦时被贬低,秦后又一直推广

机智的小伙伴们,求教这道题的详细做法,多谢啦

16楼:匿名用户

以“孝”治天下,是汉人儒家文化思想的代表。

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崇汉族文化。所以自孝文帝以后多采用孝字做谥号,说明北魏皇室已经接受了儒家思想。

为什么中国古代一方面推崇尊师重道的儒家思想,一方面

17楼:东泽

中国人对孙悟空哪吒的喜爱不见得来自他们的反叛,更多的可能是他们身上的能力和英雄属性。比如哪吒闹海齐天大圣闹天宫的神通广大。

再者其实哪吒和孙悟空最后是被收编的,也就是说故事主旨还是官方获胜,**和传说从来没有宣扬过反叛精神,而是把最初的反叛描写成孩童般的不懂事,通过儒家礼教的教化,最后成为母体的一份子。

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天地君亲师的儒家统治思想。

再说回喜爱和儒家,假设喜爱反叛是成立的,那么儒家一定是压制这种人性的 统治思想,讲求克己复礼,企求通过抑制自身的欲望和需求去适应这个社会法则,这是儒家思想一部分内容,但并不是真理的存在,大部分真理是人性,也就是废话,比如人有性欲,不吃饭会死……,真理强于思想的存在,人们看了这种尊重人性的反叛行为会从身体上自然的喜爱,这恐怕也是难以克制的。同时儒家代表,也就是释迦摩尼又以一个万能的上帝的角色出现,通过直接的暴力和能力加以强有力的说服力告诉大家,通过修行,克己复礼,九九八十一难,磨灭人性本初的反叛,就可获得更高法力和地位,这种收编是无可抗拒的,这样的思想也就更加深入人心,即英雄主义必将失败,儒家思想才是王道。

本质上是矛盾的,但博弈的结果还是儒家思想最终获胜,就像小时候我不听话调皮捣蛋,外公总教育我说,孙悟空那么大本事也翻不出如来的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