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二里头遗址的争论内容是什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2020-11-26 17:39:12 字数 5540 阅读 8887

1楼:医理服人

主要的争议是:遗址所属年代争议、遗址所属朝代争议。

关于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意见。一是二里头一期至四期均为夏文化,四期的部分时期或者全部为夏遗民遗迹;另一种意见认为遗址的第

一、二期是夏文化遗址,第

三、四期是商汤都城的遗址。

一般认为第

一、二期是夏文化遗址,第

三、四期是商汤都城的说法是受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的影响,因为根据2005年、2006年中国考古学院利用系统测定法,将二里头遗址的碳14测年限制在前1750年~前1500年(绝大部分测定的时间落在了前1730年~前1720年之间),这样第三期的上限就是前1600年,四期就是前1560~1520年,但是由于二里头的一期起步,二期发展,三期繁荣,四期衰落,一到四期连贯发展,中间没有断层,所以二三期作为夏商分界点不合适,很显然夏商分界点在四期,这样结合《古本竹书纪年》商朝共29王496年(两汉都不止12帝,但是史书上都是用前汉十二帝、后汉十二帝来介绍两汉皇帝,对于商朝少了一王,可能是传抄的失误,也可能是有一王不被承认)从前1046年商周分界上推496年到前1542年,正好落在了四期中间,非常符合二里头遗址考古的遗址,所以二里头意义非凡,既可以找到夏朝自太康到夏桀共12世15后的夏邑遗址,也可以从中找到夏商分界的合理年代。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2楼:不曾明了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中国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有独立起源的文明古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历史唯一没有间断过的国家。但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确切历史记载,可以依靠的绝对年代只到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

一些西方学者和疑古派一度怀疑夏朝的存在,甚至主张东周以前无信史,把中国的历史一下子缩短了一半,却有些让人不能接受。为此,国家在“九五”期间,把夏商周断代工程列入重大科研项目,重点任务是要理清夏商分界与夏代的历史脉络。自二里头遗址发现后,学者们为此争论了四十年,经“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新的考古发现与史书的相互印证,专家们认定,夏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后来被商朝取而代之。

这意味着几乎可以从二里头遗址摸索到中华文明的起源了,明确写出了孔子和司马迁没有搜寻到的中华家谱。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3楼:三砂群岛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的历史意义:填补了龙山

文化晚期与二里冈商文化之间文化序列发展的空白,奠定了夏商文化探索的基础。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中国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有独立起源的文明古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历史唯一没有间断过的国家。但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确切历史记载,可以依靠的绝对年代只到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

一些西方学者和疑古派一度怀疑夏朝的存在,怀疑禹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一条肉虫),甚至主张东周以前无信史,把中国的历史一下子缩短了一半,却有些让人不能接受。为此,国家在“九五”期间,把夏商周断代工程列入重大科研项目,重点任务是要理清夏商分界与夏代的历史脉络。自二里头遗址发现后,学者们为此争论了四十年,经“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新的考古发现与史书的相互印证,专家们认定,夏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后来被商朝取而代之。

这意味着几乎可以从二里头遗址摸索到中华文明的起源了,明确写出了孔子和司马迁没有搜寻到的中华“家谱。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告诉了我们什么

4楼:但在此次行程

没有,迄今为止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只能上溯到商代,夏朝及之前的遗址发掘并没有发现相关文字遗迹。 经考古认定,夏都斟鄩遗址就是二里头遗址。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

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二里头遗址是不是证明了夏朝的存在?

5楼:紫水晶

是的,二里头遗址基本可以断定了夏朝的存在,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的遗址,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正是和史书资料上夏朝时期吻合。

6楼:阡陌上花开

二里头遗址并不能完全证明夏朝的存在,只是考证初七年代为距今3800至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本着严谨的角度来看,夏朝以及其都城确实还未发现现能证明自身的系统文字。

7楼:优美的山水景色

答:二里头遗址事实应该是证明了夏朝的存在。

8楼:97年的旧时光

关于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意见。一是二里头一期至四期均为夏文化,四期的部分时期或者全部为夏遗民遗迹;另一种意见认为遗址的第

一、二期是夏文化遗址,第

三、四期是商汤都城的遗址。

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根据测年结果,二里头遗址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说前1730年~前1520年)。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

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测年结果

一般认为第

一、二期是夏文化遗址,第

三、四期是商汤都城的说法是受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的影响,因为根据2005年、2006年中国考古学院利用系统测定法,将二里头遗址的碳14测年限制在前1750年~前1500年(绝大部分测定的时间落在了前1730年~前1720年之间),这样第三期的上限就是前1600年,四期就是前1560~1520年,但是由于二里头的一期起步,二期发展,三期繁荣,四期衰落,一到四期连贯发展,中间没有断层,所以二三期作为夏商分界点不合适,很显然夏商分界点在四期,这样结合《古本竹书纪年》商朝共29王496年(两汉都不止12帝,但是史书上都是用前汉十二帝、后汉十二帝来介绍两汉皇帝,对于商朝少了一王,可能是传抄的失误,也可能是有一王不被承认)从前1046年商周分界上推496年到前1542年,正好落在了四期中间,非常符合二里头遗址考古的遗址,所以二里头意义非凡,既可以找到夏朝自太康到夏桀共12世15后的夏邑遗址,也可以从中找到夏商分界的合理年代。

名家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这本身已经非常有意义,其重要性不在于它是否为夏都。在整个东亚大陆从没有中心、没有核心文化过渡到出现一个高度发达的核心文化,二里头正好处于这一节点上。

二里头的价值不在于最早也不在于最大,而是在这个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转折点上。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城——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大道即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中国最早的车辙、中国最早的官营手工作坊区、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等。从考古学本位看,这些已足够了,暂时不知道二里头“姓夏”还是“姓商”,并不妨碍我们对二里头遗址在中国文明史上所具有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的认识。”

9楼:无邪可及

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1]。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根据测年结果,二里头遗址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说前1730年~前1520年)。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

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2]

中文名二里头遗址

所属年代

夏中晚期和商初期

发掘年代

1959年起

面积约3平方公里

发掘地河南偃师二里头村

发掘历史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和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对《史记·殷本纪》的肯定,必然引发出《史记·夏本纪》也为信史的认识。由此,二十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课题。

1959年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又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范围为东西约2公里,南北1.5公里。包含的文化遗存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

此遗址的兴盛时期的年代为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夏文化时期,考古界将其主要阶段称为“二里头文化”。[3]

从1960年至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对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考古人员建立了一至四期文化框架序列,揭示了1号、2号宫殿基址,发现了青铜冶铸遗址,清理了不同等级的墓葬,确定了遗址的都邑性质。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考古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抢救性发掘,其中包括铸铜作坊遗址;发现了多处建筑遗址和墓葬,出土大量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绿松石器等。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自2001年起,工作队对宫殿区进行系统钻探与重点发掘,发现并清理大型建筑基址数座;对宫殿区及其附近的道路进行了追探,在宫殿区外围,发现了纵横交错的大路;2003年春季,对已发现的道路进行了解剖发掘,并发现了宫城城墙;2004年,又在宫城以南发现了另一堵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的大型夯土墙以及绿松石器制造作坊等重要遗存。

2011年,经过考古人员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又有一座保存很好的早期大型夯土基址被发掘。此基址台基坐北朝南,总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由至少三进院落及东围墙、东庑组成,至少经过三次修建或增建。考古人员推断,其年代为二里头文化第二期,距今3600年至3700年,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宫室建筑遗址。

在宫城东北部、宫室建筑群以北发现的一处巨型坑,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据专家介绍,这一遗址,为探索偃师**相关祭祀制度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4]

二里头遗址绿松龙

文献记载

根据众多史料记载,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区,洛阳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也基本证实了这一点。 经碳14测定,二里头遗址绝对年代,在约公元前1900年左右,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

众多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斟鄩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