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春秋大一统主张是啥意思,董仲舒春秋大一统主张是啥意思 40

2020-11-26 15:58:00 字数 5410 阅读 9745

1楼:山东省飞飞

大一统的主张即

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臣民.全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

他认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而董仲舒生平喜爱研究《春秋》,所以称他的主张为“春秋大一统”.

春秋大一统出自“《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可知,其中“春秋”是指《春秋》一书.

董仲舒春秋大一统主张是啥意思 40

2楼:匿名用户

大一统的主张即

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臣民。全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

他认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而董仲舒生平喜爱研究《春秋》,所以称他的主张为“春秋大一统”。

春秋大一统出自“《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可知,其中“春秋”是指《春秋》一书。

3楼:匿名用户

汉武帝统一思想

1,先秦原始儒学经董仲舒的改造后,已经掺入了阴阳五行之类的玩意,构成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体系。

2,按照这个体系,人道即天道。天尊地卑,所以君尊臣卑,官尊民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皇帝理所当然地占有宇宙秩序中的最高地位,这当然很对帝国的胃口。

3,儒生向帝国奉献自己的知识和忠诚,帝国向儒生开放自己的官位和俸禄,。

4,儒生从帝国那里谋取了生存的空间,帝国把儒生从潜在的反对派变成了帝国的支柱。

5,儒生利用自己的知识给皇帝至尊的地位披上合法的外衣,帝国利用自己的权力让儒生在诸多学说中独尊

6,儒生获得了对意识形态的垄断,帝国则把它变成了自己统治的工具。

7,一个独尊,一个至尊,一个垄断,一个把玩,他们当然会拍板成交。

4楼:匿名用户

“春秋大

一统”五个字出自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唐颜师古对此的解释是:一统者,万物之统 皆归于一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百家争鸣

2、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支持下,原创哦,但不知道符不符合你的意思)

5楼:凝霜昭竹

就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当时是百家争鸣,而汉朝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就需要统一人们的思想,杜绝人们思想上的混乱,而儒家思想又符合统治着的阶级利益!这想就从思想上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这是历代统治阶级必须做的)

6楼:入戏绽放

政治大一统

思想大一统,由此这哥们儿最有才的一点是,结合各种流派的思想精华,来完善儒家思想,很成功地使儒家思想相当之适应统治需要。

天人合一什么的,也很彪悍

7楼:1234二货

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了封建君主统治。并由此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历朝历代的正统学说。

8楼:匿名用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么

他是儒学的 私心

9楼:瞌睡的萤火虫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10楼:坤

主要是确定儒家思想的地位。由于春秋战国。诸侯称霸,思想较为开明,各家学说盛行。

秦朝短暂的统一后,又发生了反抗斗争,汉高祖建立汉朝后,尊崇道家治国方针,无为而治。到了武帝时期,国家强盛,又面临少数民族的时时侵扰。为了加强**集权,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大一统主张。

11楼:匿名用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家独大就是从他开始的.....

12楼:匿名用户

通过大一统来统治人们的思想,从而加强**集权和封建**统治,进而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13楼:mc梦之残

董仲舒不是汉朝的么?

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什么董仲舒的主张理论 **秋大一统??是后人起的还是自己起的。。

14楼:匿名用户

西汉董仲舒提出的。

董仲舒提出这项建议并且被采纳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从历史上看,秦统一中国后,本应及时放弃战时的法家思想,而采用有利于巩固**集权和社会安定的儒家思想,但秦始皇没有这样做,相反却焚书坑儒,而终不能解决巩固统一封建国家、建立稳定社会秩序的历史任务。这一历史教训董仲舒是清楚的,因此他常用类似于“汉兴循而未改”这种委婉言辞来提醒当世的统治者。

15楼:匿名用户

以 《春秋》的名义来迎合政治需要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 为什么不是论语大一统

16楼:sky寥若晨星

1、针对**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作《春秋繁露》一书,其“大一统”理论**于《春秋》。(董仲舒属于公羊学派,重视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在汉代以前,所有的君王都从祖先那里继承君位,而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君临天下后就需要新的理论支撑,不受命于祖,董仲舒提出君王受命于天。据此,他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学说。

3、针对土地兼并问题,他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这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的主张

17楼:春风十里吹翻你

1、大一统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

盛世。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的危险。

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

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他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则,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统"的论点。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

2、天人感应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

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董仲舒认识到农民阶级的政治力量可决定一个封建王朝的兴亡。董仲舒在这里所说的"天",是指秦末农民起义的武装力量。他要借用这一象征农民阶级政治力量的"天",来戒惧皇帝,使之自敛。

用"天"来限制他。

3、以德治国

西汉王朝统治人民虽然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质上仍因袭秦制,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武帝好法术、刑名,重用酷吏,以严刑峻法来加强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

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董仲舒认为要缩小贫富差别,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提出"调均"的主张。

上疏汉武帝"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额的主张,限制豪强兼并土地,不允许官吏与百姓争抢利益,盐业、金属业都有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斩杀的威严,降低赋税,减少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减少民力消耗"。

他提出: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

并上疏汉武帝:"作为帝王应该秉承上天的意思进行办事,因此,应该用仁德的教化而不是用刑法治理,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4、君权神授

理论在汉代有了系统的发展,董仲舒提出了“天意”、“天志”的概念,并且提出了“天人相与”的理论,认为天和人间是相通的,天是有意志的,其是最高的人格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天按照自己的面目创造了人,人应按天的意志来行动。

从“天人相与”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的命题。他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是奉天之命来统治人世的,人民应该绝对服从他们,凡是君主喜欢的事,老百姓应该无条件去做。

君权神授的理论,强调君权的天然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

这种理论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帝王以至造反的农民领袖,无不假托天命,自称“奉天承运”,或者说“替天行道”,把自己的活动说成是受上天的指使,从而达到神化自己及其活动的目的。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主义**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

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