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白,杜甫和苏轼为什么受人敬仰

2020-11-26 13:26:10 字数 5212 阅读 7802

1楼:小舸江海寄

他们三人是我国诗词史上最耀眼的三颗明珠,李白浪漫,杜甫心怀家国,苏轼洒脱 。

2楼:暮静雨

读李白、杜甫、苏轼的诗词,就是与这些伟大的人物进行对话,与优秀的人物对话就是让自己获得成长的过程。一个人时刻都需要成长,成长的过程是最幸福的时刻。当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得到收获的时候,这个时刻的喜悦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李白、杜甫和苏轼之所以光芒万丈,之所以得到人们千古传说,就是因为他们具有鲜活的思想,他们的诗词和文章具有生命力。

3楼:何春梅的大天地

这些人都不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都很关心民众的疾苦。

4楼:匿名用户

他们都有一颗立志报国忧国忧民之心。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介绍一下

5楼:匿名用户

唐玄宗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相遇于东都洛阳。后来人们对此

有至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令人心跳的相遇。于是就说,李白和杜甫惺惺相惜,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年岁小的杜甫对李白的无限景仰,视李白为偶像,在他的一生中写了很多诗献给李白,比如《饮中八仙歌》《赠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

李白也很珍惜这个小粉丝,因为知己。也回赠《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等诗。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李白和杜甫:

1、韩愈对李白杜甫极为推崇;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2、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3、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4、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5、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明确提出"论诗以李杜为准",他认为李杜是达到了盛唐诗歌最高境界的。

6楼:匿名用户

李白和杜甫也算是忘年交了,李白长杜甫11岁,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杜相识于洛阳。两人都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颠沛的生活使两人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李、杜互相写的赠寄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

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诗,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杜甫时常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他被贬逐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这些诗句对李白遭诬受害表示了极大的同情。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可谓从春到冬,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李白也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由于杜甫不在身边同游,“齐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鲁酒”也提不起酒兴,思友之情就象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扩展资料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表达了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

释义: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我们的诗作呢?

7楼:匿名用户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

那年三月,李白离开朝廷,四月途经洛阳,两位诗人相见。尔后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赋诗作歌、亲同手足。

李、杜互相写的赠寄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诗,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杜甫时常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他被贬逐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这些诗句对李白遭诬受害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对杜甫非常敬重。他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由于杜甫不在身边同游,“齐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鲁酒”也提不起酒兴,思友之情就象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8楼:欧阳幻鬼

杜甫写过一首诗,在诗中他得意洋洋的描写自己和李白白在白天牵着小手去赏花,晚上盖一床被子睡觉。要不然就是春天想李白白《春日忆李白》,冬天想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梦里都在想李白白《梦李白》。李白对于杜甫倒是没什么感觉,要强说写诗给杜甫的话也只有四首,倒是给孟浩然写了10多首诗,也算是三角恋吧。

众所周知,杜甫非常喜欢李白,甚至那首描写自己和李白白去旅游的诗都是杜甫拉着李白白去的。╮(╯▽╰)╭

9楼:被诈骗没立案

二人虽相差十岁左右,多是爱喝酒,李白富裕总请杜甫喝酒交流山河江域景色优美!人李白霸气,杜甫谦悲,在一起

10楼:匿名用户

李白与杜甫的交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现存的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四载(745)秋,李白在鲁郡送别杜甫、南游江东之前,回到沙丘寓所写。从天宝三载春夏之交,到天宝四载秋,两人虽然也有过短暂的分别,但相处的日子还是不少的。

现在,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自然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我”——“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的心情。

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读来大有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觉,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当我们明白了这个主旨之后,再回过头去细味前六句,便又觉得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

可以说前六句之烟云,都成了后二句之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

这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自己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

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又会怎样呢?联系诗题(“寄杜甫”),联系来沙丘之前和杜甫相处的那些日子,答案就不言而喻了。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象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人愁思难解。怎么办呢?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

“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自己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

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采。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我们也会看到当律体盛行的时候,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非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

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11楼:大声传媒喜文乐见

异地恋算什么,大唐“梅罗”李白和杜甫一生只见三次,依旧相爱如初!

为什么白居易的名气没有李白,杜甫和苏轼大?

12楼:匿名用户

很多人都说白居易没有李白、杜甫和苏轼的名气大,其实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是没有办法相比较的,也没有什么白居易的名气没有李白、杜甫、苏轼大的问题,李白杜甫属于盛唐,在盛唐李白、杜甫的名气是很高的,而白居易属于中晚唐,而苏轼属于宋朝,在晚唐时期,白居易可能是没有李白、杜甫出名,但是也只是稍逊,李白集前人之大成,文学水平算是盛唐的巅峰,而杜甫开万世之辞宗,不能说名气大,白居易的确很优秀,但是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繁华盛世,不同的人引领,在白居易的时期,也的确没有诗人更过比拟,而且李白带来的文学贡献高于白居易。

李白杜甫苏轼在开辟诗歌内容题材方面的贡献是白居易比不了的,李白诗但多是讽刺民间疾苦的诗作,深度无法与杜甫比,杜甫写百姓疾苦,是感同身受的泣血之作,白居易做不到这一点,他没有感同身受,白居易一生谈不上苦,做官比杜甫大,杜甫虽然生活可怜,但是他没有自怨自艾,都是替大唐的忧患而担心,为百姓的疾苦而奋斗。

而在中国,谈到诗歌,无疑会想到李白和杜甫两人,世人也对其的评价非常之高,李白评价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而杜甫的评价是现实主义的巅峰,在日本白居易的名气是高于李白和杜甫的,每个人的评价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对于几人的评价,不同的地区、年代和人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在大众的感觉,李白和杜甫无疑是排于诗歌前二,但是关于文学评价的标准,随着时间是不断变化的,也是随着时间不断更新。

为什么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不讲《易》

1楼 栖月楼主 易经更多属于哲学史与古代文化史范畴,文学史更注重文学现象与作家作品的梳理和分析,一般不会讲到易经。而且,在先秦时期还没有独立的文学观念,文学还处于依附于哲学 史学以及政治学的阶段,现在流传下来的诗三百 先秦史传 诸子散文等文本在当时都不是作为审美的文艺作品存在的。因此,与文学更直接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