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和儒家的中庸之道有何异同

2020-11-26 10:53:15 字数 5700 阅读 9126

1楼:自私的群众

相同方面主要有三点:(1)都视中庸之道为最高的德行与至善;(2) 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评价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分别认为中道是种相对中道与权变时中;(3) 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所内涵的辩证法思想,寻求一种“德性之中”与“和而不同”。不同的方面有:

(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相对来说,在内涵上包含有更多的求知成分,可说是种理性中道:孔子的中庸思想则相对具有较浓的人性意味,可说是种性情中庸;(2) 经验德性论与先验人性论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德性并非是先天本有的,而是在后天的行为习惯中形成获得的,所以,要想实现好的德性,实现中道,就得注重习惯的作用,在日常行为中积累达到。

孔子则认为作为一种至德中庸实际上是“仁”在日常生活中的流行与实现,是先天地内在于人自身的,是人生来就本有的,所以,只要通过个人自身的不断修养就能逐渐体认自身本有的德性,从而实现中庸之道。(3) 德性自愿与道德自觉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是种自愿的德性,只有行为主体的自愿行为才可能称得上是种德性,强调意志自由在实现中道过程中的 然后我想补充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是建立在中产阶级的基础上,平衡了普通平民与政治寡头之间的矛盾,是一种政体观

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何不同

2楼:匿名用户

孔子的“中庸之道”侧重于伦理道德方面的.

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则只要是继承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并有所发展,中庸主要侧重于社会和自然的方面的事.

3楼:匿名用户

其实最核心的区别就是儒家的中庸是形而上,没有相对,而是绝对,西方所谓中庸是相对的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是什么?

4楼: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有几点需要略作说明:第一,“居间者”是相对于不同主体而言的,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平均数,必须针对一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加以判断。第二,美德作为一种中庸之道,是与“过度与不足”这两端相对立的,因此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极端。

例如,“勇敢”是“鲁莽”与“怯懦”之间的居间者,同时也是与这二者相对立的一个极端。第三,中庸既非不足中的中庸,亦非过度中的中庸,某些由于不足和过度而导致的恶行本身并不存在一个中庸的问题,例如通奸、偷盗和**等行为。同样,美德作为一种与过度和不足相对立的极端,本身也不存在过度和不足的问题,例如“勇敢”本身并不存在过度的勇敢或不足的勇敢。

因此亚里士多德强凋,既没有一种过度和不足的中庸,也没有一种中庸的过度和不足。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学说也表现在他的政治学思想中,面对着动乱频仍、危机四伏的希腊城邦制度,亚里士多德既反对少数寡头的**制度,也反对平民掌权的民主政治。他认为贫富悬殊和强弱对立是导致各种政变和**的根本原因,因此一个理想的城邦社会应该由那些既不十分富有、也不十分贫穷的中产阶级来当政。这些人由于财产适度,所以“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则”,从而在贫富两个敌对阶级中有效地发挥“仲裁者”的作用,保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除了上述领域之外,亚里士多德在文艺理论、修辞学等方面也颇有造诣,他是西方传统美学中“摹仿论”原则的确立者,他关于戏剧的“三律”和“净化”学说一直影响到18世纪的戏剧理论。他不愧为古往今来“最多才最渊博(最深刻)的科学天才之一”(黑格尔语)。从古希腊哲学发展的脉络来看,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对一直处于对立状态之中的希腊经验性的自然哲学与理性思辨的逻各斯学说这二者的综合。

正是由于这种综合,使得亚里士多德哲学一方面超越了古希腊两派哲学之间的思想冲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集以往一切思想之大成的形而上学体系;另一方面也使得他的哲学体系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表现出折中动摇的特点,自身潜藏着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黑格尔认为:“亚里士多德是熟识最深刻的思辨、唯心论的,而他的思辨的唯心论又是建立在广博的经验的材料上的。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之后,“经验的材料”与对它们的“思辨的”把握越来越分离,最终导致了他的庞大体系的解体。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是怎样的?

5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有几点需要略作说明:第一,“居间者”是相对于不同主体而言的,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平均数,必须针对一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加以判断。第二,美德作为一种中庸之道,是与“过度与不足”这两端相对立的,因此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极端。

例如,“勇敢”是“鲁莽”与“怯懦”之间的居间者,同时也是与这二者相对立的一个极端。第三,中庸既非不足中的中庸,亦非过度中的中庸,某些由于不足和过度而导致的恶行本身并不存在一个中庸的问题,例如通奸、偷盗和**等行为。同样,美德作为一种与过度和不足相对立的极端,本身也不存在过度和不足的问题,例如“勇敢”本身并不存在过度的勇敢或不足的勇敢。

因此亚里士多德强凋,既没有一种过度和不足的中庸,也没有一种中庸的过度和不足。

亚里士多德应用于政治的中庸之道有哪些?

6楼:漫阅科技

尽管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包含了许多有关**结构和职能的描述性和分析性的材料,但他主要论及的是政治理论中更广泛的各方面。他认为国家是促进完美生活的最高机构,因而他极其关注国家的起源和发展及其所能采取的最好形式。他宣称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不承认国家是少数人的野心和多数人的愿望的人为产物。

相反,他主张国家植根于人自身的天性,而超出国家界限的开化生活是不可能的。他认为最好的国家既不是君主制、贵族制,也不是民主制,而是一种polity。〔政体〕——他界定为一种介于寡头制和民主制之间的一种中间国家形态。

实际上,它是一种中等阶级控制下的国家,但亚里士多德有意确保这个阶级成员保持相当的多数,因为他倡导防止财富集中的方案。他维护财产私有制,但他反对积累超过理智生活所必需的财富。他建议,**要为穷人**钱财,让他们购置小块田地或“开创商业和农业”,从而促进他们兴旺和自尊。

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有

7楼:箫洒舞剑

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有①都看作是至高的美德

②都主张适度,不走极端

③都反对将“过”和“不及”简单的调和或折中

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为什么没有都反对将“过”和“不及”

8楼:注册占星师

楼主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是被现代教育蛊惑所致。

孔子的中庸,是“合(中)天德,而用(庸)之”,也就是后来王阳明的“致良知”,这个不是思想,而是一种实践,不断地实践才能致良知、中庸、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而西方尤其是古希腊传下来的的哲学思想,都是辩论、思辨、思考的东西,除了耍耍嘴皮子、动动脑筋,对现实基本没用处。

即使黑格尔提出辩证法,仍然停留在思辨、形式层面,到马克思才引入实践这个提法。也就是说,马克思以前的西方哲学,就是一部闲扯淡的历史。但是马克思也没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死后,西方的哲学像现象学、语言分析、结构、解构,其实还是在闲扯淡。

总而言之,东方的儒释道都不是思想,它里面的概念仅仅是提示,不能去推理、归纳、演绎、证明,他仅仅是提示你如何去实践、然后达到他希望的境界:比如儒家的“致良知”、“止于至善”,道家的“守中”、“庖丁解牛”,佛家的“明心见性”、“开悟”。

而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是从辩论出发,是非明确,真假唯一,非此即彼,不东就西。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被黑格尔的辩证法终结了,但是黑格尔仍然还是在纸上谈论辩证法,仍然没把哲学引入实践。后来马克思引入实践,但马克思不彻底,或者说机会还没到,直到现代哲学把哲学彻底解构了。

真正的智慧,不需要去推理,人人都具备,儒释道就是让你达到这样的境界。

而西方传统的哲学,认为智慧必须先进行**、推理,然后得出结论,那才是智慧。

9楼:大道教育

智慧都是相似的,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也是相近的。

但中庸并不是简单的调和或者折中,而是恰到好处,不取极端。

就如吃饭,饥饿和吃撑了是两个极端,最佳的是8分饱,并不是5分饱。

10楼:匿名用户

lz的问题其实是学术界不断争论的话题,因为其实没有谁能为这样两个几千年前的人的只言片语给出翔实而可信的解释。

崇拜亚里士多德的人,将他的中道哲学放大,说是开启了辨证的先河。严格讲,亚里士多德只是在人本的角度(或延伸到社会领域),用中道的概念去解说道德问题,其本质还是在于从自我需求和道德两个角度出发,避免引申到一个悖论中的方法,可以理解为折中。(这里一定会有些言必及希腊的朋友们说这个**太武断,也会举些示例证明,其实不妨还原到古希腊时期那种诡辩的社会辩论方式中,就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只是就这一问题,简单地阐述,而没有系统、理论的学说,单纯是为了应对问答而抛出的概念而已)

奉行儒家学说的朋友,会告诉你所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其实这话不是孔子说的,是宋**学的儒门说的。

孔子的中庸理念不是针对某一具体事物,而是一种哲学观点及在这种观点之上的行事方式。简单来说,孔子提的中庸思想,是与道家、阴阳家一同,在继承和学习上古《易》时形成的,其核心还在于调和、制衡、互补,而不是后世大多数人理解的既不左,又不右的无原则主义。

至于lz说的“过”和“不及”,亚里士多德不这么讲是因为他直接在自我需求和道德之间给出一个明确的点,在那一个点上才中;而对于孔子而言,中庸之道在于“和”,在于“易”,不能一动不动,一方动则另一方也动,而在动的过程中讲究“度”而已,也就无所谓“过”或“不及”。

希望能帮到lz吧。

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1楼:匿名用户

亚里士多德在**幸福与美德的过程中提出了他的中道学说 ,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亚氏的中道思想是对古希腊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与通常所说的折衷调和主义有本质区别 ,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火花。亚氏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对于节制人的私欲 ,提升人的道德情怀有着重要意义。

在政治生活领域 ,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共同富裕的正确路线 ,提高对今日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认识。

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

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这一点可以由考察各种不同的德行而得到证明。勇敢是懦怯

与鲁莽之间的中道;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中道;

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有些德行却似乎并不能

适合这种格式,例如真理性。亚里士多德说真理性是自夸与虚伪之间的中道(1108a),

但是这只能适用于有关自己个人的真理性。我看不出任何广义的真理性可以适合于这个

格式。从前有一位市长曾采用过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他在任期结束时讲话说,他曾经力

图在一方面是偏私而另一方面是无私这两者之间的那条狭窄的路线上前进。把真理性视

为是一种中道的见解,似乎也差不多是同样地荒谬。

亚里士多德关于道德问题的意见,往往总是当时已经因袭成俗的那些意见。在某些

点上,它们不同于我们时代的见解,而主要地是在与贵族制的某种形式有关的地方。我

们认为凡是人,至少在伦理理论上,就都有平等的权利,而正义就包涵着平等;亚里士

多德则认为正义包涵着的并不是平等而是正当的比例,它仅只在某.些.时.候.才是平等

(1131b)。一个主人或父亲的正义与一个公民的正义并不是一回事;因为奴隶或儿子乃

是财产,而对于自己的财产并不可能有非正义(1134b)。然而谈到奴隶,则关于一个人

是否可能与自己的奴隶作朋友的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却略有修正:“这两方

之间是没有共同之处的;奴隶是活的工具。……所以作为奴隶,一个人就不能和他作朋

友。但是作为人,则可以和他作朋友;因为在任何人与任何别人之间——只要他们能共

有一个法律的体系或者能作为同一个协定中的一方,——都似乎是有某种正义的;因此

就他是一个人而言,则还是可以和他有友谊的”(1161b)。

孔子的仁爱思想和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1楼 匿名用户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仁 。孔子宣扬 仁 的学说。他认为 仁 即 同情和爱人 。 学生樊迟曾问老师孔子 什么是仁? 答曰 爱人 。爱别人,关爱别人,就是 仁 。即仁者爱人。 他大声疾呼 爱人 安人 安百姓 泛爱众 博施济众 。表现了天下为仁的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仁 是孔子对春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