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中忽必烈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推行了什么政策

2020-11-26 08:13:45 字数 5572 阅读 5321

1楼:漫阅科技

忽必烈统一中国后,非常重视对边远地区的统治,通过各种军政机构对这些区域进行管辖。云南地区自南北朝以来一直处于割据状态。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朝**在云南设行省,将其并入版图。

公元1253年,蒙古军攻入吐蕃,使**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元朝**在**设立了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下设若干万户府,征收赋税,屯戍军队,进行军事、行政管理。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军事巡察机构),管理澎湖、台湾。

另外,还通过军事机构控制了天山南北、蒙古高原等广大的东北、西北地区。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历来由少数地方**统治的边陲重地。归于****的管辖之下,加强了**与地方的联系,强化了**集权。

对于边疆、海防地区的开发与防务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忽必烈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对元朝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2楼:匿名用户

忽必烈改制有效地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忽必烈作为一个征服者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浩劫,但在历史上仍能获得不错的评价。忽必烈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数能够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

虽来自游牧民族,但十分重视中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忽必烈改制的原因

1、忽必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立志进行变通创新的改革。

2、蒙古国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但统治机构落后,须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加强统治。

3、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旧俗阻碍社会发展。(**、游牧)

忽必烈即位前后,“汉法”与“旧俗”之争十分激烈。“汉法”是指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即先进的封建文化;“旧俗”主要指蒙古地区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化。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

4、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为改革创造了条件。

5、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鼓动。

忽必烈改制的内容

(一)体制更新(政治方面:改革政体)

1、原因:

a、统治机构的落后低效与疆域的辽阔形成巨大反差。

b、汉族地主官僚的鼓动。

c、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

2、方案: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3、具体内容:

(1)在**:改革**机构:

(2)在地方:改革地方机构

a、设置行中书省(十大行省)

b、设澎湖巡检司

c、开发云南行省

(3)兵民分治

(4)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5)实行民族分治政策

忽必烈建立了哪些制度?

3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元朝统一中国后,面对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特别是在国家刚刚统一,政局尚不完全稳定的情况下,为了强化**集权,加强**对各地的控制避免再度**割据,忽必烈采取了招贤纳士,广采众议,改革蒙古旧制,建立了元代大一统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制度。

元朝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辅佐皇帝发布政令。设枢密院掌管全**事。

设御使台,负责对**的监察。在**政权之下又有各自的派出机构,分别负责各地和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与**官制相适应的是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以行省分治天下的制度是元朝统治者通过**加强对各地方、各民族统治的创举。创行省制度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改革,这些行省初步奠定了明清两代乃至今天中国省区的规模。省作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行省作为中书省派出的常设机构,是元朝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同时也是一级军事机构。行省本身是军政一体的。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军政事务分别由所属的不同机构管理,军民分治。

忽必烈统一中国后,非常重视对边远地区的统治,通过各种军政机构对这些区域进行管辖。云南地区自南北朝以来一直处于割据状态。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朝**在云南设行省,将其并入版图。

公元1253年,蒙古军攻入吐蕃,使**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元朝**在**设立了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下设若干万户府,征收赋税,屯戍军队,进行军事、行政管理。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军事巡察机构),管理澎湖、台湾。

另外,还通过军事机构控制了天山南北、蒙古高原等广大的东北、西北地区。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历来由少数地方**统治的边陲重地。归于****的管辖之下,加强了**与地方的联系,强化了**集权。

对于边疆、海防地区的开发与防务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忽必烈经济上实行重农政策有哪些

4楼:叶提问

忽必烈实施的重农政策和其它一系列的农业措施,对当时和元朝的统治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忽必烈所实施的农业政策给元朝的军队的补给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充分了元朝的军队资源,使得元朝的军队能够保持连续作战,最终统一中国和佂讨各方的叛乱。另外,忽必烈实施的各种政策,实行汉法,建立了农业民族与非农业的游牧民族之间能够友好处的初步条件,使得大部分农民的反抗情绪得到缓解和释放,从而巩固了忽必烈的政权统治。

而且,忽必烈的农业政策对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对开发中国边境也有比较大的作用,推进了封建化进程。在忽必烈之后的元朝统治者,虽然没有完全的实行忽必烈的重农政策,但或多或少都接受了忽必烈的政策,进行农业建设,使得元朝的农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元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5楼:大朗

1、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被称为"汉人".

2、元朝时波斯人,阿拉伯人大批迁入中国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蒙古族与汉族的语言互相混合形成元曲.

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征服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后,大蒙古国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国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

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

6楼:tjc杰

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实行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行之有效的统治.

(2)加强对**的管辖,**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域.

(3)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4)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人分成四等,他们的政治、法律地位高低不同.

7楼:顺天麟

12世纪后半叶,蒙古族崛起于漠北.1206年,铁木真建国,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同时,创立领户分封制、怯薛军、法典及文字.

蒙古在三次西征的同时,南下消灭了西夏、金.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并形成以元朝为中心的大蒙古帝国.元朝采纳汉法,创设行省及发达的驿站等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元朝统治者既联合各民族上层,又,以确保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元朝中叶以后,政治黑暗腐朽,阶级矛盾和****尖锐,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由元朝实行四等民族划分来看,元朝是一个民族政策十分严重的国家,正如当今美国一样,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研究元朝的民族政策,可以参考美国的前期历史.元朝是蒙古民族她只团结重用少数民族,对汉族是极度歧视的,至于在朝中做官的汗人是凤毛麟角的.

因此导致了农民起义,请注意在起义中只有汉人农民,而无任何其他民族人民参与.

xjdhlqia 2014-10-06

元朝经济措施的实行有何作用

8楼:匿名用户

在忽必bai

烈统治时期,忽必du烈所实施的农业政策给zhi

元朝的dao军队的补给提供了专重要的基础,充分属了元朝的军队资源,使得元朝的军队能够保持连续作战,最终统一中国和佂讨各方的叛乱。另外,忽必烈实施的各种政策,实行汉法,建立了农业民族与非农业的游牧民族之间能够友好处的初步条件,使得大部分农民的反抗情绪得到缓解和释放,从而巩固了忽必烈的政权统治。而且,忽必烈的农业政策对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对开发中国边境也有比较大的作用,推进了封建化进程。

在忽必烈之后的元朝统治者,虽然没有完全的实行忽必烈的重农政策,但或多或少都接受了忽必烈的政策,进行农业建设,使得元朝的农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历史上元朝和清朝的民族政策

9楼:匿名用户

蒙古人在中原建立元朝后,已不可能再按蒙古旧法去统治较先进的汉族地区,从忽必烈开始,就有意地接受汉文化,实行汉法。但对人口众多的汉人进行防范与歧视,始终被元朝统治者视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元代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四等民制,列为第

三、四等的是汉人、南人,其主体多为汉族人。他们在政治和法律上,都受到歧视和不平等的待遇。例如,元朝**到地方的重要官职,都由蒙古人担任,汉人只能任副手;同样触犯刑律,汉人就要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民族歧视造成元朝****的尖锐,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引发元末农民起义的导火索之—。

元朝统治者对回回人则十分交好。由于回回人为蒙古人征战天下出过力,他们又善于经商,在中西交通和商业**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得到元朝统治者的信任,把他们列为仅次于蒙古人的色目人中,允许他们在入仕作官、经商等许多方面享有汉人所没有的特权。回回人亦商亦官,或以商为官,对元代政局和社会发生了一定影响。

**是元朝版图的一部分。忽必烈即位后,任藏人八思巴为“国师”,后升号为“帝师”,元朝共任命了十二位帝师,由帝师管理**的政务,同时管理全国的佛教,是佛教的最高领袖。在**设宣政院,由具有国师称号的喇嘛协助管理**政务,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藏族成为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满洲贵族在全国范围建立清王朝后,继承了元朝的民族政策并有所发展。

满族贵族同样排斥汉人以保证满人的特权。清代的总督全是满人,巡抚满汉参半;**六部九卿衙门,实行满汉复职制──看似公平,实则满族总人口比汉人少得多──以此保证满人大量进入****;用***来镇压汉人的反清意识等等。但清又不可能完全依靠少数的满族人统治全国,他们必须得到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才能坐稳江山。

实际上清王朝是以满汉贵族为主体的联合**,满汉人民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上的互补合流更是不争的事实。

清王朝在**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对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联姻等政策笼络安抚。清朝时蒙古人分为三部,漠西准噶尔部曾一度叛乱,被清廷所平定。三部与清**有臣属关系,满人视蒙古族为同盟,多与之联姻,许多蒙古贵族跻身统治集团行列。

清将内外蒙古编为盟旗制,由蒙古贵族任旗主──札萨克,管理旗务,并按满族贵族的爵秩,分别授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

清朝继承了元明对**的管辖权,并对**的政务进行了改革,为加强管理,在**设立噶厦作为地方**,派出驻藏大臣,地位与**、班禅相等,督办**事务,并依金奔巴掣签制,监督**、班禅及大寺院活佛的转世,主持其坐床典礼,以避免受蒙藏贵族的操纵。驻藏大臣代表**行使地方主权,稳定了**政局,防止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回族在清代已成为人口众多、分布广泛的民族,清**在安抚笼络回族上层的同时,也推行过回汉隔离和强行把回族迁往边远地区的作法,使许多回族人民失去土地。比之元朝,回族的地位大为下降。清代中后期,回族人民奋起反抗民族压迫。

总之,清王朝奉行的民族政策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定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清朝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