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制度入朝为官的,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2020-11-26 05:26:34 字数 5763 阅读 4631

1楼:晴云茶烟

大部分**都是。例如,牛僧孺、李商隐。

牛僧孺(779~847) 字思黯。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县境内)人。唐代官吏。

贞元进士。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等共同抨击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排斥而久不任用。穆宗时,累官至户部侍郎、同平章事。

敬宗时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为牛(僧孺)、李(德裕)之争中牛派首领人物。武宗时,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为相,牛被贬任循州长史。

宣宗时召还,不久病卒。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县病故,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2楼:小乞丐

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

1、科举制度的施行是新兴庶族地主阶级的产物,提高庶族地主的地位,加快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2、加强了**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打击门阀氏族的势力,将选拔人才的权利收归**,顺应了历史趋势。

4、促进文学—唐诗的发展。

5、促进跟周围藩国的外交交流,比如新罗(现在的朝鲜半岛),日本等国家纷纷引进这种选官制度,加快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3楼:匿名用户

使用科举制度,使寒门子弟可以入朝为官。

4楼:匿名用户

相对公平,体现学而优则仕

请说出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是如何产生发展并完善的

5楼: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6楼:小月霞子

形成——隋朝:

隋文帝 开始实行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办法,当时主要的考试有明经、明法、明算等。

隋炀帝 创立进士科,科举考试制度正式形成。

完善——唐朝:

唐太宗 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 创立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7楼:疯狂的王老板

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1.原因:

魏晋以来,**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招揽人才,打击豪强地主,加强**集权3.创立:

隋朝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到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

4.发展:

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任用**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8楼:笑看云舒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朝以后,科举成为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文帝即位后,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两科。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唐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唐太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隋朝科举制与前朝选官有何重大不同?

9楼:初级提问者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

科举取士与以往的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科举制度扩大了官吏的**,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垄断官职的局面,提高了**的文化素质,有力地加强了**集权

10楼:匿名用户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11楼:匿名用户

过去的制度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只有世家大族才能入朝为官,虽然也有寒门子弟但很少)。

科举是德才兼备皆可为官。

12楼:要精稳处事

隋与汉察举制未有根本区别,仍由首长们推荐,换句话说,隋仍实行的是汉察举制的科举。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13楼:清茶半盞

积极作用: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也对中国甚至是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十分主要的影响

内.科举制度开容

创了通过公开考试选拔****的制度,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发展过程中最有效、最进步的一个阶段,也是世界上较早的文官考试制度.科举制度为隋唐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做出巨大贡献。

介绍:隋文帝时期,正式废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公元605年,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

隋朝奠定了科举制度的基础,以后历代历朝沿用,并逐渐丰富完善。唐代,科举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四代继续相袭。至清朝光绪31年,即1905年,清**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共推行1300年。

科举的实质,是封建统治者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朝的时候,科举主要考有关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叫试策,按照成绩的高低录取。

最初,分科取士刚刚草创,没有统一法度,进士考试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但是读书、应考和做官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

到了唐朝,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积极推进科举制度改革,选拔了大量寒门人才。

14楼:1天_堂

隋唐时期科举制来

的积源极作用:

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3、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4、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15楼:小狗_也要叫

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起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二.扩大了官吏**.

三.提高了**的文化素质.

四.大大加强了**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从商朝开始入朝为官的方式

16楼:是可以死神

“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世官”,顾名思义 ,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

就其所任而言,世官并不等于世职,并不局限于某家族世代担任某一固定官职,就其主体而言,世族是世官的基础,只要一个世家大族不倒,其成员就随时可能有出任重要官职。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1]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强调以什么作为选官标准

17楼:丙爽毕韶仪

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汉朝到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简述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影响

18楼:小夏

从察举制变为了科举制,隋唐时期在官吏选拔上的最大贡献是创建了科举制。科举制与察举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察举制是由他人推荐,考试为辅;而科举制为自我推荐,以考试定取舍。科举制度在唐代起了重要作用。

他改变了前代选官制度中权力下移之弊,适应了加强**集权的需要,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朝廷。还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打破了官僚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流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文化层次上,保证了社会思想与政治思想的高度融合,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

所以,科举制度不但得到了唐代统治者,而且得到了以后各个王朝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制度建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