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什么意思,有人能教下平上去入四声到底是如何区分吗

2020-11-26 05:18:52 字数 5248 阅读 7623

1楼:enjoy拼搏

平上去入,是唐宋时期中古汉语的四声,是传统汉语音韵学的音系根源,是唐诗宋词格律的基础。掌握四种发音,阅读诗词,能够体会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平上去入”是汉语平仄的基础,是传承千年的宝贵语言财富。上、去、入为仄,其余为平。

“平上去入”才是汉语真正的四声,普通话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是重新规定的。

对联要求:规范的对联要求上仄下平。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上声、去声或入声),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阴平或阳平)。

唐诗格律: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有人能教下平上去入四声到底是如何区分吗

2楼:一生一个乖雨飞

1、平声“哀而安”:约是一种长的中平或低平调。

2、上声“厉而举”:约是一种短的升调,用力比较强。

3、去声“清而远”:约是一种长的高降调,“远”是长义。

4、入声“直而促”:入声以[-p/-t/-k]收尾,发音短促。

一声二声都是平声,前者阴平、后者阳平;三声是上声,普通话不区分阴上阳上;四声是去声,普通话不区分阴去阳去。

以上是大致对应关系,但是由于入声的归属问题,使这个对应不太可靠。

入声是一类短促的音调,比如sat、sap、sak都是以塞音结尾的,普通话没有入声,原来汉语的入声字现在都改读其他三声了,韵尾也都脱落了。举个例子 汉字“一”原来读it是入声字 普通话读作yi音调改为阴平了。

现在的汉语也有4声,ā á ǎ à,ā叫阴平,á叫阳平,ǎ叫上(念shǎng)声,à叫入声。

扩展资料:

声调古今区别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去声字就是第3声的字。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普通话里消失了入声,并把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

非声调语言, 不是音节没有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只是此变化只能起改变语气的作用,并不能区别意义。

印欧语系一般都是非声调语言,如book音节,音高可以下降,可上升,下降是陈述语气。i have a book. 上升是疑问语气。

do you have a book? 但book代表的“书”的意义未改。 汉语就不同了。

“书”,音高上升变成“熟”,音高下降变成“树”,词义完全不同。

3楼:时则虚也

一声二声都是平声 前者阴平、后者阳平

三声是上声 普通话不区分阴上阳上

四声是去声 普通话不区分阴去阳去

以上是大致对应关系 但是由于入声的归属问题 使这个对应不太可靠入声是一类短促的音调 比如sat、sap、sak都是以塞音结尾的普通话没有入声 原来汉语的入声字现在都改读其他三声了 韵尾也都脱落了举个例子 汉字“一”原来读it是入声字 普通话读作yi音调改为阴平了

4楼:少消费降雾霾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还是根据现代汉语的四声

5楼:匿名用户

如果写诗词,即可以根据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也可以根据现代汉语的四声,但一般标明“新韵”。

成语-平上去入什么意思?

6楼:匿名用户

古代汉语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则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因此从古代到现代语音变化可概括为八个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入声合入到平、上、去三声中)。即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但是有些方言里还保留有部分入声)。

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如果以现代汉语来看,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声,现在普通话里不存在的入声也属于仄声。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中的一些字,虽然在今天看属于平声,但是如果它们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入声转化来的,那么在古代就应该归入仄声,而非平声。

7楼:匿名用户

"平上去入"古语的四调,像现在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古代做诗是讲究韵律的,每句每个字都要严格遵守.

古代汉语的 “四声”指什么?解详细点,拜托~!

8楼:匿名用户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

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

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

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

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

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

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

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

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

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

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

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

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

就是这种情况。

9楼:匿名用户

古代的四声是指平、上、去、入四声。

平声,现在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1、2声。

上声,即现在的3声。

去声即现在的4声。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入声字,分散到全部四个声调中了。

10楼:匿名用户

古代的四声是指平、上、去、入四声。

口诀如下:

平声平调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作为四声呢,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入声字,因为它分别归为阴平声,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声和阳平声,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声。

古人作诗词是很讲究平仄的,所说的平就是现在汉语的一声和二声;所说的仄就是现代汉语的三声和四声。

11楼:匿名用户

现在的汉语也有4声,ā á ǎ à,ā叫阴平,á叫阳平,ǎ叫上(念shǎng)声,à叫入声 一)中古声调和上古声调 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就是所谓的四声。 汉魏以后,由于反切的应用,学者们渐渐意识到汉语的语音构成中有声调这一因素不过把中古汉语声调正确地归为四类,是到了齐、粱的时候才完成的。当时由于四声初发现,了解的人还很少。

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还问周()什么是四声,就是一个证明。直到陆法言《切韵》一书出来,把比较重要的汉字的声调全部确定之后,四声的知识才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 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因为史有明文,而《切韵》一书又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

至于上古汉语有没有声调,如果有的话,有几个声调,由于文献不足,比较难以确定。自清初以来几百年间学者们有种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上古声调不太固定;有人认为上古声调的类别比中古的要少,比如有平、上、入而无去,或有平、上、去而无入,等等;有人认为上古声调和中古声调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上有差别。

在这些意见中,我们觉得最后一种意见根据比较充分,因为它和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基本相符。 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在中古属于某一声调的字老是在一块儿押韵,而不搀杂中古其它声调字。这在那些用韵较多的长诗章里,犹为明显。

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 《诗经.公刘.

一章》押: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 《诗经.七月.

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 《楚辞.九辨》押:

带介慨迈秽败昧 《诗经.(bì)宫.九章》押:

柏度尺(xì)硕奕作若 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

比如《召南.(biào)有梅》: 一章押:

七吉(入声) 二章押:三今(平声) 三章押:(jì)谓(去声) 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至于每个声调里的字上古和中古有个别的不同,也可以从《诗经》的押韵里得到证明。比如“庆”字中古在去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七次全部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在上古属于平声一类;“享”字中古在上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六次,全都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它在上古也属于平声一类;等等。 可见从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来看,说上古和中古一样,也有四个声调,只是在个别字的归类上与中古有所不同,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二)从中古的四声到现代汉语的四声 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这种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凡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现代多读阴平,即第一声,比如“公”中古声母是g,现代读gōng,“多”中古声母是d,现代读duō,凡中古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和全浊声母平声字,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比如“明”中古声母是m,现代读míng,“驼”中古声声母是d,现代读tuó。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书里曾经提到日本所借的汉字音平声读起来“有轻有重”,显然那时平声已有分化为阴阳两调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时的段安节(公元894-898)在他的《乐府杂录》一书里有“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上平声调为zǐ”的说法。

段安节把平声分为“平声”和“上平声调”,又拿它们分配于不同的乐调,也说明当时他的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两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