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出现了三次,分析这三次出现

2020-11-25 18:35:17 字数 3590 阅读 4555

1楼:

译诗: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 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 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 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 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

《蜀道难》中反复三次出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有什么作用?

2楼:小薇薇

1、作用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间隔反复。一唱三叹。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感情逐步加深。

第一次出现,是写蜀道开辟之难;第二次出现,是写蜀道行走之险;第三次出现,是写国情之险恶。

2、原文简介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

3、创作背景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

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一年至天宝三年)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3楼:残冥不碎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推陈出新形式、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让我们领略了“诗仙”李白的才情.

《蜀道难》中反复三次出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有什么作用

4楼:紫馨紫颖

起到反复强调的作用。首尾呼应。

5楼:哈哈哈hi让

说明这条路很难走下去,像登天一样难

《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出现了3次,这3次出现的意义和审美内涵是什么呢 5

6楼:枫雪之华

本诗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并且描写了蜀道上的奇异风光,壮丽景色。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的热爱。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了有机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全诗豪情奔放,想像丰富奇异,极具夸张性,语言富于变化而且充满感情,有声有色,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蜀道难》中三次重复反复永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什么作用

7楼:康康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

现一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推陈出新形式、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让我们领略了“诗仙”李白的才情

8楼:电脑玩家周边

个人意见:李白的诗,恣意狂放,多次的重复一方面强调,另一方面有层次递进的作用。

9楼:匿名用户

增加感情的倾诉,更加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事情与感情

《蜀道难》中出现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起到什么作用?

10楼:匿名用户

与题目照应。强调作用。

11楼:詹同书闽庚

说蜀道难以攀登,比上天都难

分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等等.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12楼:独素花靳壬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推陈出新形式、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让我们领略了“诗仙”李白的才情。

望采纳~·谢谢。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文中重复出现3次,有何作用 10

13楼:小仓

当然是强调作用。

诗人一个人在长安不得志心里,十分想念家乡。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既是对家乡绮丽景观的赞美,又饱含浓郁的思乡之情。

所以反复的出现,是诗人在反复吟诵家乡的美好与思往。

14楼:匿名用户

这是写文章的一种手法,叫什么, 我忘了,作用是:强调出作者的感受

15楼:匿名用户

http://baike.baidu.***/view/413763.htm

这里是这篇文章的赏析

你可以参考参考

16楼:匿名用户

强调李白对家乡的感受

17楼:中国赵氏家族

突出强调蜀道的艰险!

18楼:匿名用户

起强调作用,强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9楼:辉康泰索阳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解题指导

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鉴赏诗的内容.因此在完成本题时,你可以先思考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你最好先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并了解诗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

这一特点同你已学过的《君子于役》《无衣》等相同.

参***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