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和培养高中生对政治课的兴趣

2020-11-17 19:33:29 字数 4544 阅读 7689

1楼:匿名用户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非常多,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是,任何科目的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而要提高教学的效果,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素质不断开展深入的今天,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 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主要**是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每一个人的天性,而中学生的好奇心更大,他们对事物会经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好奇心产生后,他们对这种事物的兴趣随之而产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的好奇创新要鼓励和培养,并且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问题和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政治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一些事时热点问题,例如奥运会的一些内幕资料、如何看待“快男快女”、甲流的情况等等,这些学生都会比较感兴趣都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

创设这样有趣的教学情境对我们的教学是十分有帮助的。

通过创设有趣的话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从教育心理学的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知道:人处于愉快的情境学习,心情也愉快,学习的兴趣也是很大的。

那么应如何把情境创设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提供最好的教学环境和场所,并且要对课堂教学的思路作好精心的设计。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象或事例,并且要运用多种上教学方法,如将谈话法、讨论法、演**、辩论式等教法用到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到有趣的、探求新知的学习情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发挥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要明确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想提高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就必须要改变经前“应试教育”中的一些传统教学方式,如:教条条、 “满堂灌”等,这些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厌烦,丧失对所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因为这样的教学没有发挥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当中,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政治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和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政治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可以将课本内容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将学生感兴趣的社会话题结合到教学中,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故事会、黑板报、演讲会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去分析、理解、体会,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能力,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政治教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创造思维

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都是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极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忽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就没有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见解。思想政治课本身的特点就是理论性较强,就更应该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真正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教学过程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使课本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讨论、演讲、竞赛等活动,如让学生讨论我国现在大力开展的科学发展观,与我们课本哪些知识相联系,这样通过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课本知识的用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 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素质教育”大力开展的今天,要大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我们老师要创新,在教学意识要创新,要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创新;当今的世界,是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多,所以教师必需要跟上时代发展,拥有十分丰富的知识。而一个人有再丰富的知识,还要依赖情感的力量,否则,就不能形成乐观进取的态度,也难以

如何激发高中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2楼:匿名用户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非常多,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是,任何科目的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而要提高教学的效果,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如何提高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

3楼:匿名用户

现在中学生普遍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存在偏见,认为思想政治课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学了没用;二是政治课堂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三是中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认为思想政治课晦涩难懂,有畏难心理。两千多年前,孔子曾经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乐学”应成为教师教学效果的根本追求。同样,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设法赋予政治课趣味性、生动性,寻求增进乐趣的途径和方法,作到教学内容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把上政治课看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下面就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提出两点方法:

方法一、要讲究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巧妙的构思、恰当的比喻、灵活的教法、生动的语言,把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和逻辑顺序进行精彩授课的方式。讲授思想政治课若不注意教学艺术,很容易泛泛而谈,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首先,导入要精彩。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是组织教学的科学而巧妙的手段,凝结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

导入过程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为师生即将进行新课教学作好心理准备。所以,精心设计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对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用是很大的。如我在讲“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时,引入了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的案例,使学生深切理解了光具备科学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更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全心理素质。

从而为引入本课打下了较好的心理基础。

其次,语言要生动。思想政治课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与教师的语言技巧和语言风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学记》中说:

“善歌者使人记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讲话,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采百家语言之长,学习哲学语言的深刻性,学习逻辑语言的严谨性,学习语言学的规范性,学习群众语言的通俗性。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

“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如我在讲“人生价值观”时,引入了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勇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的事件。我说道“流云低徊,江水呜咽。

19岁——花样年华,人生中最美时光刚刚开始,3个生命却被定格在滚滚江水中,沉没于救人义举的瞬间……说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我,震撼了我,似乎都不准确。因为,我们眼前这个世界,人造感动,人为震撼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把这些早已用变了味的词语按到这些大学生身上,不仅不能完整地表达他们毫不犹豫奔入江中的一刹那所闪现的人性的光辉,甚至是对他们洁净的精神灵魂的亵渎。

壮举绽放人性光辉,见义勇为英雄可敬!”使学生感到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光辉。

第三,体态语要加强。体态语主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点头、摇头、手势和其他动作等。面部表情可配合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加大信息发射量;眉目语表达反对、赞美、鼓励等意向;手势增强有声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牵制学生的听课注意力。

有的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而注意不到体态语言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殊不知,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赞美的微笑,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第四、人格要高尚。法国作家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理,先得自己有阳光。

”否则,不但无力说服学生,甚至会使学生对政治课内容的科学性、可信度产生怀疑。如果老师的师德形象与学生期望的相符,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并以教师为榜样和楷模,进行自我人格塑造;作为政治课教师,更应当言行一致,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

作为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政治课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树立正气,以身立教;要做到实事求是,敢于说真话;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在困难面前不动摇,不退缩,目标始终如一。要求学生热爱人民,自己首先要爱学生:要求学生求知探索,自己就应当博览群书。

这样学生就会由敬佩老师的学识和人格而坚信政治课的科学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起积极向上的情感。可见,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魅力也依赖于教师的人格魅力。

方法二,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激“活”政治课堂。

1、情境教学法能极大地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已进行了此教学实践,孔子私人办学,带领学生周游列国,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出现情境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