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中的“大小”是什么活用

2020-11-25 16:57:22 字数 6010 阅读 4568

1楼:匿名用户

按整句来理解确实是状语!但参考书上所谓的形容词活用其实也可以那么理解!只是从不同的方向理解罢了!

2楼:踏骨者

小和大是形容词,在这里意思是小的和大的战果。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这句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3楼:穆子澈想我

翻译: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

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

出自北宋苏洵的《六国论》。

《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释义:六国灭亡,不是**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

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

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

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

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一、创作背景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

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二、作者简介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的散文

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苏洵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

苏洵在谱学领域贡献巨大,他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其体平列,世序直陈,用**的形式记述先祖世系。

在表中人名下注出其仕宦、行迹、配偶、死葬、享年并依次书写子孙后代,各代标明辈分。其谱例以五世为表,以宗法为则,详近而略远,尊近而贬远,主张睦族、恤族、化俗。其特点是篇幅大,记载内容多。

苏氏谱例与欧阳修创立的另一谱例一道,被世人称为“欧苏谱例”。

4楼:♚ 请叫我大神

秦国攻打其他的国家,小的收获是得到郡邑,大的收获就是得到城池。望采纳

5楼:匿名用户

多少人曾黑戈壁个废物烦人不v额v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6楼:匿名用户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注意“较”前面断为句号)

楼上的说的好,要联系上下文,明白整体大意后再落实到句和字。古人提出一个相当好的文言文翻译标准是“信、达、雅”

试译:秦国夺得的土地,除了直接由战争攻取之外(还有诸侯拱手相送),(奉上的土地)少的相当邑镇,多的甚至达到整座城池。秦国所获得的全部土地,与仅由战场侵略来的相比,前者差不多有后者的百倍;诸侯所丧失的全部土地,与仅因为战场落败而失去的相比,前者也差不多是后者的百倍。

所以秦国巨大的贪欲,并不(直接)凭靠战胜来满足;诸侯最大的忧患,并不(直接)来自于战场失利。

一己之言,仅供参考

7楼:

联系上下文: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主要讲的是,秦获得的土地百倍以上的都是其他诸侯国的贿赠。

古文翻译要联系上下文,单独拿出一句,容易断章取义。

8楼:宇下无双

不可以原句中没有“其”呀

外——以外

9楼:乖乖小硬币

lz不要理我 我来翻译一下 为后世积福

秦国用攻占的办法夺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得到邑镇,大的**得到城市。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10楼:匿名用户

外指的秦国以外的国家,与之相对的是中.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 大 的具体翻译 5

11楼:匿名用户

小的方面,就是秦国得到赂秦之地的大小

12楼:匿名用户

原文是“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注意“较”前面断为句号)

试译:秦国夺得的土地,除了直接由战争攻取之外(还有诸侯拱手相送),(奉上的土地)少的相当邑镇,多的甚至达到整座城池。秦国所获得的全部土地,与仅由战场侵略来的相比,前者差不多有后者的百倍;诸侯所丧失的全部土地,与仅因为战场落败而失去的相比,前者也差不多是后者的百倍。

所以秦国巨大的贪欲,并不(直接)凭靠战胜来满足;诸侯最大的忧患,并不(直接)来自于战场失利。

一己之言,仅供参考

阅读课内文言文片段,完成小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3楼:百度用户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1:

试题分析:①均为“满足”; ②吝惜/惜;③均为“招致”; ④将要/怠;⑤有的/许;⑥均为“击退”

点评:本题将实词和虚词放在了同一道题中来考查,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足够的积累,即充分地把握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仔细审题,要辨清题目所指,是词的用法,还是词的意义,或者是意义和用法,否则就会答非所问。

三、认真进行语法和语境分析,注意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因文析词,不可马虎,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小”“大”:形容词或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b项: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d项:“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

点评:词类活用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性的词类活用,作此类题型,要熟悉各类词的各种活用类型,其次还要不断总结活用规律。

小题3:

试题分析:例句和b项均为动词“得到”的意思。a项:得:适宜,得当。c项:能够。d项:能够。

点评: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忽略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所作的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翻译;而“用法”却不是这样,某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它具有稳定性。

所以,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由“用法”产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辨析。

小题4:

试题分析:b项:表顺承关系。

点评:做这种题型的前提是知道考查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去判断。所以这个题和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也密切相关。然后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考查意义还是意义和用法。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翻译现代文

1楼 生逝生逝 秦国除了攻打所得,小则获得一个邑,大则得到一座城 2楼 永不止步 秦国夺得的土地,除了直接由战争攻取之外 还有诸侯拱手相送 , 奉上的土地 少的相当邑镇,多的甚至达到整座城池。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这句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3楼 穆子澈想我 翻译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

秦以攻取之外的攻取是什么词类活用

1楼 螢 秦国用攻打的方法获取土地之外 攻 动词作名词 攻打的方法 2楼 若影森 攻取原来是攻打 索取的意思。。是动词。。在这里是名词。所以是以动词作名词用 秦以攻取之外的之是什么意义 3楼 匿名用户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4楼 匿名用户 的 秦国凭借直接进攻取得土地以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