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归因理论它在解释组织行为方面有什么意义

2020-11-25 15:44:45 字数 4836 阅读 5259

1楼:du知道君

归因理论指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把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归因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因素:①区别性,②一致性。③一贯性。

归因理论在解释组织行为方面的意义。①对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归因对人的持续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②对组织行为规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继续工作的信心,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争取成功的可能

什么是归因理论?它在解释组织行为方面有什么意义?

2楼:匿名用户

三维归因理论又称三度理论, 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于1967年创立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指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畴去着手。所谓三个范畴,即(1)客观刺激物(存在);(2)行动人(人);(3)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

凯利认为,在把一个特殊结果归属于某个特定原因时,沿着这三个方面的线索可以很快考察出对归属中的信息资料的认识。

历史凯利(kelley's attribution theory,1921—2002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都有很大影响,主要贡献集中于群体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际关系等方面。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

编辑本段凯利的归因模型

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所谓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社会心理学界于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以行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

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归因判断标准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 特异性: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教师甲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只批评了a,而没有批评其他学生,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区别性高的。   2、一致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例如,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例如,教师甲总是批评学生a,还是只有今天批评a了。   3、共同性:

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例如,所有的教师都批评学生a,教师甲也批评了学生a。

那么着一行为就是一致性高的。   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工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归因中的错误或偏见

凯利还研究了归因中的错误或偏见。比如,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它可以解释下面情况:当销售代表的业绩不佳时,销售经理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个体还有一种倾向于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这称为自我服务偏见。由此表明,对员工的绩效评估可能会受到归因偏见的影响。

编辑本段对于三维归因理论的评价与发展

凯利对归因理论的贡献

三维归因理论提出了人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对行为的归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员工对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意度、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觉与归因正确与否,对于其潜力的发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影响的;同时,管理者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时也应该尽量避免归因中的偏见和误差。

社会学术评价

凯利对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人们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但是,他的三度理论也遭到了人们的批评。这些批评主要是指他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性,使之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模式,脱离了普遍人归因活动的实际。

人们实际上往往得不到这个模式所要求的信息,不知道某人在以前同样场合中的行为,也难知道其他人在同样的场合中的行为,经验表明,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于所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多方面观察,收集足够的信息而后进行归因,而往往是利用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某些固定的联系,根据自己的需要、期望,凭借有限的信息,对行为结果经济、迅速地做出归因,而并不象统计学家那样对信息资料进行繁琐的分析。这也就是凯利所说的单线索归因。

三维归因理论的发展

凯利后来对他的理论加以了补充和完善。他提出了因果图式说,来弥补三度理论的不足。所谓因果图式,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基本认知结构,在具体的归因过程中,这种子认知结构会被特殊的事件唤醒而参与对行为的归因。

后来,凯利又为他的归因理论补充了几条原则,即打折扣原则=增强原则和补偿原则。打折扣原则是指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归因,可能事先有几种假设,如果其他似乎可能的原因同时出现,那么最初假定的原因就不可全信了,需要打折扣。增强原则是指如果行为发生在有连续性的抑制原因出现的时候,那么一个可能的促进性原因的强度将理解得更高。

补偿原则是指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抑制性原因和促进性原因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凯利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理论,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学术验证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   1 特异性信息 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2 共同性信息 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3 一致性原则 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个体从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做出外部原因的归因。

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对于结果是互相补偿的。   麦克阿瑟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语言性作了系统的研究。

她给被试者一个简单的假设事件,并操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的变化,然后考察相应的归因结果。   共同性 一致性(一贯性) 特异性 (区别性) 归因方式

高(大家都喜欢小丑b) 高(a一直喜欢小丑b) 高(a不喜欢其他小丑) 刺激对象(小丑b)

低(大家都不喜欢小丑b) 高(a一直喜欢小丑b) 低(a也喜欢其他小丑) 行动者(a)

低(大家都不喜欢小丑b) 低(a偶尔喜欢小丑b) 高(a不喜欢其他小丑) 情境

假设的事件是一位叫玛丽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   第一种情况是提供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信息。即玛丽没有对其他小丑发笑,每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

这种情况下,61%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因于刺激客体,即这个小丑。   第二种情况是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即玛丽对小丑表演总是发笑,别人几乎对这个小丑不发笑,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发笑,那么86%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因于行为主体,也就是玛丽本人。   第三种情况是高特异性,低共同性和低一致性,也就是玛丽没有对别的小丑发笑,别人也几乎不对这个小丑发笑,玛丽以前从未对这个小丑发笑过,这种情况下,72%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于情境。

  上面的研究证明了三维理论能比较准确地**人们的归因结果。

归因理论对我们企业企业管理有什么现实的意义?(组织行为学)

3楼:笑笑师伯

1958年,著名心理学家海德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系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 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

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海德的归因理论能帮助我们在管理中识别不同人员的不同归因表现,从而找到事情的真正原因。

4楼:匿名用户

找到导致问题的原因,避免新问题的发生

什么是归因理论

5楼:demon陌

归因理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即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未知的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 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韦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划分成三个维度,比海德的思想有所发展,并且有助于人们对成就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一个人把考试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那么以后考试还会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能力是一个稳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那么以后考试就不大可能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运气是一个不稳定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