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对除法初步意义理解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0-11-25 14:11:15 字数 3909 阅读 4503

1楼:e丶时代巨蟹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从我班的数学方面来看,尤其是计算教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出问题。

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我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如何让学生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2楼:轰炸

如何培养学生的简便计

算能力三毛小学朱晓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计算的教学是支撑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本框架,占据着小学数学一半的教学时间。《新课标》指出简便算法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运算速度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简便运算思维灵活性的学习,正确理解简便运算的涵义,合理的进行简便计算,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思维空间得到更好的发展。小学四年级数学中简便运算方法比较多,要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灵活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分配律、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还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数据的变化规律才能提高运算速度,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灵活性。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呢?下面我谈谈自已的拙见。

一、平时增强“化整”、“凑整”的训练,为学好简便算法作准备。我们的数学教育目标不仅要强调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而且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的培养。学生简便意识的培养,优化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应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所以在简便计算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提前渗透学生“变整化”、“凑整化”的数学简算思想。在教学简便方法之前我就经常让学生做加数中含有整

十、整百的加法口算题,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题目很好算又容易做得正确。也把25×4=100、125×8=1000这两个特殊的化整算式牢牢记住。如在教学75+168+25、245+180+20+155这种类型的算式时就需要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把加数中能凑成整十或整百的数字凑在一起。

这样算起来就会更加简便。所以我在平时总会抽出一些时间对学生进行一些凑整的训练。我是这样训练的:

老师先说一个两位数如33,然后让学生快速的说出能与它凑成一百的两位数来是67。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后,我和同学总结出能凑成整百的两位数的特征:个位数凑成十,十位数凑成九,这样的两位数就能凑成一百。

这样的凑整训练始终贯穿于整个简便算法的教学中。由于渗透了“凑整”数学思想,那么学生面对以后其它的一些计算问题时就站得更高、思路更广,对“简便计算”也就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掌握。在渗透这些数学思想的同时,我们特别要训练提高学生对一些“特殊值”的敏感度。

如果我们能对这些数字加以重点研究,训练学生基本的运算,就能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以后看到这些敏感的数字就能立即想到可以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二、理解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是学习简便计算的前提。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只有概念明确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及合乎逻辑的推理,有些计算的错误是由于学生对数学中某一概念不清引起来。

如在计算36×99=36×100—1=3600—1=3599很明显就是由于算理不明,概念不理解的原因造成的。36×99表示99个36相加,简算的过程中,把它看成36×100表示的是100个36相加,也就是增加了“一个36”而不是一个“1”。有的学生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加、减、乘、除的算理而且计算熟练程度不够,往往就会弄巧成拙。

教学时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必须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各种与运算有关的概念、性质、公式、算律等,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及各种应用,常出些与它们有关的正误辨析,正用逆用的系列练习,使学生有着扎实的基础,保证运算的准确性。有的学生实在对概念和运算定律不能够理解的,我就自己编了一些即简明扼要又顺口的句子来帮助学生来理解。如568-47-153=568-(47+153)=568-200;359-(159+230)=359-159-1231600÷25÷4=1600÷(25×4);350÷(7×2)=350÷7÷2=50÷2在教学第一种减法的运算性质类型的题时,我就让学生观察这道题连续减两次不简便,而两位减数能凑成一百,我们不如把它们合起来一次减掉。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句,减两次不简便,不如把两个数“和”起来减一次。相反在遇到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我们也可以说,和起来减一次不简便;不如分开减两次。同样在教学第二种除法的性质时,我们也可以总结出,除两次不简便不如把两个数的乘起来除一次。

乘起来除一次不简便不如分开除两次。

三、培养学习兴趣是学习简便计算的动力。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的追求,去实践去发展。

如何处理在 除法的初步认识 小学课堂上出现的矛盾

3楼:匿名用户

除法的初步认识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小学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怎样教学的?

4楼:好补摩羯

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具体步骤: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

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

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

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

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

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

破难点落到实处。

5楼:匿名用户

1、除法概念引导

8个苹果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的苹果要同样多。怎样分?会分的同学请举手。

除法就是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被分掉的有几个苹果?8个。它叫被除数。

几个小朋友分?4个。它叫除数。

每个小朋友平均分了几个苹果?2个。它叫商。

2、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乘法是知道小朋友有几个,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求一共有苹果多少个?

除法是知道一共有苹果多少个,小朋友有几个,求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除法是知道两个数的积和其中一个乘数,求另一个乘数的计算方法。

3、除法的运算

利用竖式进行计,算或应用乘法表进行计算。

如何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6楼:匿名用户

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 的实物图, 通过动手操作、 演示说明等方法,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