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大欲,对吗,叔本华为什么认为整个世界是无意义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2020-11-25 12:45:27 字数 4991 阅读 9231

1楼:匿名用户

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大欲。【对】

叔本华语录:

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

所拥有的愈多,愈增加对痛苦的感受力。

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原没有积极的意义,有积极意义的反是痛苦。

世界上产生痛苦的事,原本比制造快乐的要多。

人类的一生,在推陈出新的严苛要求之下维持自己的生存,通常必是充满忧虑的。

苦恼和死亡是联结在一起的。它们制造了一条迷路,虽然人们希望离开它,但却相当困难。

纵使有一千人生活在幸福和欢乐之中,但只要有一个人不能免于不安和老死的折磨,我们就不能否认痛苦的存在。

灾祸的发生是一瞬间的事情。

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

如果我们经常感叹人生的短促,但短促岂非正是一种幸运?———如果我们经常感叹人生的生命中所遭遇到的痛苦与不幸,统统摆在他的眼前,他必然会大吃一惊,不寒而栗。

人是必须靠面包和娱乐的,倦怠,亦与饥饿相同,常有使人趋于放纵不检之虞,所以常被作为预防灾祸的对象。

意志愈是激烈,则意志自相矛盾的现象愈是明显触目,而痛苦也愈大。

无边的世界到处充满痛苦,在过去无穷,在将来无穷,那是他体会不到的,在他看来甚至只是一个童话。

一切痛苦始终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未曾满足的和被阻挠了的欲求。

好心善意,仁爱和慷慨等等替别人做的事永远只是减轻那些人的痛苦而已,从而可知能够推动这些好心善意去行善布施,永远只是对于别人的痛苦的认识。

在人的心理自然趋向上,我们却又常易忘记自己过去的快乐经验,对于痛苦的遭遇却很少能磨灭,这就证明人在根性上原是与痛苦同在的。

人类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与厌倦。进一步说,即使我们幸运地远离了痛苦,我们便靠近厌倦;若远离了厌倦,我们便又会靠近痛苦。

富有家庭的年少子弟继承了大量的财产后,就尽情挥霍,究其原因,无非是心灵空虚,对自已的生存感到厌倦。他来到这个世界外表是富有的,内在却是贫穷的,他唯一无望的努力便是用自己外在的财富来弥补内在的贫穷,企图从外界来获得一切事物,就像一个老人一样,努力的要使自己成为大卫王。

贫穷和困乏来带来痛苦;太得意时,人又生厌。所以,当下层阶级无休止地与困乏也就是痛苦挣扎时,上流社会却和“厌倦”打持久战。

叔本华为什么认为整个世界是无意义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2楼:匿名用户

叔本华以意欲为人生的本质,因此人要么处于意欲得不到满足的状态,感觉人生无意义;要么处于意欲得到满足后的空虚感,于是转而寻求另外一个新意欲,重新开始一个循环,于是人生就变成了一场悲剧。这种以意欲为人生本质的观点本身就是偏而不全,因此得出似是而非的看法。

3楼:匿名用户

貌似他没有说过世界是无意义的吧,他只是说世界是虚幻的,是一个作为表象的世界,在这表象背后有我们肉眼不可见的另一个意志的世界,它是真实存在的自在之物。与表象没有因果关系但互相关联,表象是意志的客体化。

叔本华认为人生根本没有幸福可言,所谓幸福也是一种否定状态,幸福只不过是意志在欲求和挣扎过程中所遗漏下来的一小段空隙而已。而意志欲求和挣扎的本性既然永无满足永不停歇,人类就注定在意志的摆布下不停的从一个目的奔向另一个目的。即使是在意志的欲求获得满足而下一个欲求还未升起的空档,无聊和空虚也会不失时机的来填补这个位置,使人像钟摆一样不停的在痛苦和无聊两极之间摆来摆去。

所以叔本华最终得出结论:痛苦和无聊空虚竟是人类生存的全部内容。那么由此看来,人生的意义倒的确只有痛苦了。

我们该如何解脱这一痛苦呢?叔本华认为只有认清意志,认清之后再否定意志,就可以不再受意志的驱使而终获解脱。

叔本华的思想与佛教的思想较为接近,若是对宗教感兴趣,推荐阅读佛教的书籍,比如《金刚经》

4楼:约翰福音3章

无神论哲学家很容易导致这个结论,因为没有上帝的人生意义本来就是虚空无意义的。

这位同学,你如果能倾听自己的良知的声音,体会神所造的万物的奇妙,就会知道宇宙间有一位设计者---永生的神。

我们生之为人的高贵就在于人有灵魂,人的灵魂来自于永生的神。

人与动物不同,人有天生的宗教心。比如动物就不会问“为什么活着?”也不会去敬拜神。

而人常常想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将来要到**去?

人的灵魂实在是一样奇妙的东西,只有真正永恒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满足它。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也不甘心像动物一样活着,我们都在探求人生意义。

除了食,色,性之外,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还有一个真正的需要就是寻找永恒。

,我们生之为人的宝贵就在于人有宝贵灵魂,而动植物没有,上帝造人时把良知和对永生的渴望放进入人心深处,这更是动物所没有的。

愿你来真正认识圣经所启示的这位创造宇宙万物的真神。

小的时候,在夏季的星空下,我也常想这个问题,人倒底有没有灵魂?有时想到我死后世界日新月异,却永远永永远远没有我这个人了,真是会很伤感的。后来看《圣经》,才明白上帝造人时,把良知和对永生的渴望放在每个人心里。

我觉得我们可以问一个更直接的问题,倒底*有*没*有*神?

有个真实的故事供你参考。

大科学家牛顿也是一个**徒,有一次他制造了一个太阳系模型,是用很多钢丝·齿轮等材料制成的,有个手柄,只要用手一摇,行星就会围着太阳转,很精致。他有一个朋友是无神论者,有一次他到牛顿家做客,偶然发现这个模型,就玩的爱不释手,他就问牛顿:这么精致的太阳系模型是谁制造的, 他一定非常的聪明。

结果牛顿回答说:没有人造。牛顿的朋友就嘲笑的说:

怎么可能呢,怎么会没有人造呢?牛顿又接着说:如果一具模型都必须有人设计·制作的话,为什么这实际运转着的太阳系却会是偶然形成,而没有一位设计·创造者呢?

这位朋友一时没有话说,后来也相信了上帝。

圣经上有句话说:“ 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我试着按圣经所说的方法寻求过这位神,发现这位牛顿、爱因斯坦、孙中山、历届美国**所承认的上帝是真的有的。他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也是我们灵魂的创造者。

也愿神祝福你,使你看到自己灵魂宝贵。也看到上帝为我们人类预备的伟大救恩和美好天家。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爱我们,上帝的儿子为我们来过地球,为我们道成肉身,在十字架上出死入生,做我们的替罪羊,救我们脱离罪恶带来的永死。

世人都犯了罪,都将面临永恒的审判,但神爱世人,为我们预备的神子耶稣做我们的替罪羊,他是未世方舟。神的心意愿意每个人都登上“方舟”得拯救。

圣经所启示的这一位慈爱全能的神,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来寻求。

,推荐这位同学看一本书《游子吟-永恒在召唤》网上有的,(这本书可以使人真正了解**教,信耶稣并不是修身养性,束缚自己,而是接受上帝救恩,脱离黑暗权势,进入光明国度,)其实人只有了真正的信仰,才会看到生命的荣耀和宝贵,也会有成熟的价值观,在恋爱中也会有真智慧。并由此找到生命的意义,过一个丰盛的、真正能带给我们满足的人生。脱离低级情欲的人生。

并且是一个在爱与感恩中欣然尽责的人生。

愿大家来认识这位又活又真,慈爱怜悯的真神。上帝爱你爱我,他赐下神子耶稣在十字架上做我们替罪羊,赎我们脱离黑暗权势.他愿意引领我们过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5楼:内心永久的伤

因为叔本华认为人活着就要痛苦,就要无聊,人的一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中度过。希望采纳。

6楼:匿名用户

人活着是为了享受 为了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 你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会自杀呢?失败的》没钱的 ,失恋的。、 他们自杀说明生活没有意义 ,是什么造成了生活没有意义呢 。

——就是上面我说的 不能享受!所以 。有了开始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

7楼:nm牛虻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他认为人生如同上好弦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叔本华认为因为人有意志,所以就会有欲求和渴望。而欲望只会带来痛苦。因为如果人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这是痛苦的。

要实现任何一种欲望的过程,都要遇到无数的麻烦和困难,这也是痛苦的。就算欲望最后实现了满足,也只是暂时摆脱痛苦,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聊和空虚。

何况人并不只有一个或少数的几个欲望,满足了一些,其他的也满足不了。旧的欲望刚刚实现,新的欲望又产生了。因此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扩展资料

亚瑟·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

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却并非完全隐遁,并且有些被常人所认为的自私。他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能侃侃而谈的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时被解释是受他的家庭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等。

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谈讨的,叔本华的形而上学构建于两个基础概念之上:一是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二是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

8楼:刘子德

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当你需要为生存而劳作时,你是痛苦的;当你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你会感到无聊。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人生之所以注定要痛苦,首先是因为人无法逃避死亡。人生最大的恐惧就来自对死亡的忧虑。

他说,人生就好比吹肥皂泡,尽管明知一定要破灭,却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些。叔本华还把生命本身比作是布满暗礁和漩涡的海洋,人生有如怒海行舟,虽然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千方百计地避开暗礁和旋涡,但最终等着他却是再也无法避开的“船沉”,即“死亡”。人生如斯,岂不痛苦?

那么是否放弃这种理智的思考就可以免除人生的痛苦呢?不能。因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而不是理智。

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止的冲动。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便感觉痛苦;而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留给人的又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愿望的实现很快就产生饱和:

目标只是形同虚设:占有一物便意味着一物失去了魅力。”欲望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的满足却总是暂时的、有限的。

当愿望满足、幸福旋即消逝之后,叔本华指出,新的欲望就会继之而起,欲望总是满足一个又引起十个,永无终止,这样欲望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也是痛苦。痛苦就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叔本华认为,人生有如钟摆,摆动于痛苦和无聊之间,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