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化带与成矿带的关系,矿体、矿化体、矿化蚀变带的区别??

2020-11-25 12:25:40 字数 5117 阅读 5927

1楼:匿名用户

矿化带是有矿床、矿点、蚀变围岩等矿化现象或找矿标志呈带(面)状断续分布,并受同一地质条件控制的地段。

成矿带的含义与成矿区相同。即在地质构造,地质发展历史以及在成矿作用上具有共性的地区,多呈狭长的带状分布。成矿带的范围一般与

一、二级构造单元或构造体系一致,如环太平洋成矿带、特提斯成矿带等。

矿体、矿化体、矿化蚀变带的区别??

2楼:杨柳风

矿体和矿化体的区别就在于二者的品位不同,矿体的有用组份含量高于边界品位,而矿化体的有用组份含量低于边界品位,当前无法利用。例如金矿矿体的边界品位大都是1g/t,凡是厚度大于这个标准的地质体就是矿体,然后规定边界品位的一半作为矿化体的标准,即0.5g/t,也就是说品位在0.

5-1g/t之间的地质体就是矿化体。这只是根据当前的经济技术指标等论证的,以后要是选矿工艺进步了,边界品位就会调低,那时候一部分矿化体也就成了矿体,所以说二者的实质相同,都含有有用组份,但是二者的边界条件不同,矿体比矿化体更富含有用组份。

矿化蚀变带则完全和矿体、矿化体不是同一个概念。矿化蚀变带则主要是热液经过一定的区域(如断层等)后形成的一个矿物组成,化学组成等均不同于围岩的一个带。在这个带(矿化蚀变带)中,有用组份富集的地方就会形成矿体,有用组份不太富集的地方就可能形成矿化体,甚至形成不了矿化体。

也就是说热液中会有很多的物质,有的物质对我们有用(例如金),当热液带着这些物质运移时这些物质会陆续的沉淀,这些物质沉淀的区域就会形成矿化蚀变带,但让热液也会对其流过的区域的化学性质产生影响,如果流过的区域岩石化学性质活泼就会形成夕卡岩,这里不多说,只说热液中的物质沉淀后会形成一定的矿物,如黄铁矿、毒砂、辉锑矿等,这些矿物就在矿化蚀变带中形成,更重要的是这些矿物中还包含了有用矿物,所以即使这些矿物不能被利用,但是其含有的有用矿物是可以被利用的(如金就包含在这些矿物中),如果局部位置有利,这些矿物就会富集很多,形成矿体,如果局部位置不利,则会沉淀一部分下来,形成了矿化体,甚至无法形成矿化体。所以说矿化蚀变带是根据有用组份相关的矿物去区分的,矿体、矿化体则是根据有用组份含量的多少去区分的(即以大多数金矿为例,矿化蚀变带是根据含金矿物毒砂、辉锑矿、雄黄、雌黄石英去辨认的,矿体、矿化体)则是根据矿化蚀变带中金的含量去区分)。

综上,矿体与矿化体本质相同,只是谁的有用组份更富集而已;矿化蚀变带是热液流过的一个区域,矿体、矿化体则产于热液蚀变带中。

3楼:匿名用户

概念没有全部找到,下面个人理解,仅供参考:矿体:含有足够数量矿石、具有开采价值的地质体。

矿化体:受到矿化作用的地质体。矿化蚀变带:

矿化是一种地质作用,蚀变也是一种地质作用,存在两种地质作用的(地带)区。

北祁连西段多金属成矿带与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的关系

4楼:中地数媒

一、矿带与区域构造的关系

由地球物理解释推测的区域性控矿构造带主要有nw向和ne向两组。nw向构造带相对连续性较好,主要反映了主构造线的方向。ne向构造呈断续分布,主要反映了主构造带的断错与位移。

正是这种断错和位移才使得成矿物质的运移、集中得以进行。所以,矿床往往分布在这两组构造带的交汇部位。连续性最好的nw向控矿断裂带是北祁连断裂带,它西起寒山,中途经过柳沟峡、桦树沟,东到野牛沟。

几乎所有的ne向断裂与此断裂的交汇处都有矿床(点)产出。还有两条近ew向的构造带与nw、ne向两组构造带的交汇处也是矿床分布的有利部位。

与成矿带有关的断裂带大多数延伸不大,一般终止于壳内滑脱层,深度为l0~12km。推测中祁连北缘断裂是延伸达软流圈的断裂。但是沿此断裂却少有矿床产出。

它主要构成了构造单元的分界和深部幔源物质运移的良好通道(毛景文等,2003)。

二、矿带与地球物理关系

由地球物理动力学模型(见图1-3)可以看出,祁连山地壳和上地幔受到双向挤压。地幔物质相向流动,软流圈抬升的浮力,使岩石圈地幔减薄,并控制了祁连构造单元的深断裂深达软流圈内部,使得地幔物质沿其上侵。在地壳中部,又会沿中祁连北缘断裂上升。

在北祁连西段广泛分布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带证实了这种推测。

在碰撞造山带之下,增厚的岩石圈地幔会因其密度大于软流圈的地幔密度而发生不稳定下沉,结果使冷的、重的岩石圈地幔被热的、轻的软流圈地幔所“置换”。现今祁连山下面软流圈埋深较浅,岩石圈地幔仅厚10km左右。置换作用将使地幔局部产生向上的浮力,使地壳快速抬升,地壳上部拉张,地壳下部熔融,玄武岩浆进入地壳,并可喷发至地表,例如玉门红柳峡—旱峡新生代玄武质火山喷发,被岩石学证明来自地幔。

北祁连西段多金属成矿带对应的深部构造背景为岩石圈地幔减薄和软流圈上隆部位。这样的部位有利于幔源物质的上侵,有利于与深部幔源物质有关的铜金等多金属矿床的形成。

三、矿带与遥感异常关系

遥感异常指在遥感图像中存在的,包括色彩、影纹、水系、独特的地貌以及弧、环形构造、线-环构造的组合等表现出与其周围岩石截然不同的地质体。引起异常的因素很多,如岩浆侵入的环形弧形构造、火山机构形成的环形构造,热液(蚀变)活动成因的环形构造,以及多种成因类型的环形构造组合而成的热穹窿构造、岩浆上拱未露出地表而形成独立地貌的地质体等。其在tm图像上具有各自较为独特的解译标志。

如环状构造在tm图像大多数是通过色调环、地貌环、水系环、植被环、影纹环或它们的复合类型表现出来,具体的如环形或弧形分布的山脊、沟谷,近圆形的山体或山间盆地,以放射状、同心状、环状分布水系、环内具有与背景相区别的特征影纹、色调(色彩)晕等标志而显示出来。

实践证明,遥感异常是遥感成矿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所有的矿床都有遥感异常。张玉君等1997年在柳沟峡-镜铁山地区进行tm遥感信息蚀变填图、成矿**和靶区定位研究的过程中,对祁连西段**区的大部分已知矿床在扣除了tm4、tm7的影响的tm5的图像上观察研究,发现有83.5%的已知矿床(点)有遥感异常。

该区内的遥感异常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地质作用引起的岩性、岩相、地质构造及地貌类型的差异或显著变化,其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较明显,但与成矿的关系直接;另一类是与热液蚀变及成矿作用有关的,如热窿构造、线-环构造组合、矿化蚀变带等,其影像结构复杂且变化较大,遥感图像常表现为晕圈状色调(色彩)异常,边界模糊不清。此类与成矿作用很直接,应特别重视。

成矿系统矿化组合

5楼:中地数媒

在裂谷成矿作用形成的块状硫化物矿带中,不同矿床尽管有空间上的差异,但由于成矿环境及成矿物质**的相似性,故成矿系统中的矿化组合往往显示有很大的共同性。根据各矿床中元素间的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及元素在成矿作用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可将系统中各矿床中有关元素分成3组:①成矿元素cu、pb、zn构成了最主要的矿体或矿石,不论是在块状矿体(石)、还是细脉—脉状矿体(石)中,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均是最主要的金属矿物,是工业利用的主要对象;②伴生元素ag、au、cd含量总体低于工业直接采、选、冶的要求(在富集成矿时,它们可以同时被**和综合利用),这些元素部分在矿石或矿化岩石中构成少量或微量独立矿物,部分呈类质同象存在于成矿元素组成的矿物中;③指示元素hg、as、sb,在矿石或矿化岩石中的含量更低(在成矿元素被采、选、冶时,基本不考虑被**),但是它们的存在对确定或寻找矿体(石)具有指示性的意义。

然而,以上元素组合的划分又是相对的。在不同矿床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及成矿环境并非完全一致,因此在同一成矿系统、甚至同一类型矿床中,矿化元素组合还有一定差异,例如在呷村矿床中,ag也作为成矿元素出现,甚至在一些地段的矿体中,au也构成了成矿元素,其最高品位可达12.1×10-6,以独立的金矿物形成存在于矿石中。

在嘎依穷矿床中,hg常作为伴生元素出现,b、ba、be看作为指示元素。在呷村矿床中,作为指示元素的还有 mo、zr、ti。

这3组元素均显示有原生地球化学晕,在矿体内或围绕矿体分布,显示出典型的火山热液矿床元素分带性特征(图4-33)。

图4-33 嘎依穷矿床原生晕模型

在嘎依穷矿床中,cu-zn-pb-hg-ag地球化学异常晕高浓度带在空间上与矿体十分吻合,远离矿体,高浓度带迅速衰减为中低浓度带。其中,cu、pb、zn、hg中浓度带发育于矿体下盘的火山岩中,而低浓度带位于矿体上盘沉积岩系中,暗示着元素的浓度异常分带可能受岩性控制。与之相反,ag低浓度带发育于矿床下盘,而中浓度带则发育于矿体上盘,显示出ag异常具前缘晕特征。

指示元素sb-as的地球化学晕分带显示一定的对称性,高浓度带与矿体的分布相吻合,中浓度带则对称地发育于矿体两侧的顶底板中,反映其不受岩性控制。sb的低浓度带位于矿体的上盘,而as的低浓度带则发育于矿体下盘。

指示元素b构成前缘或矿上晕,其地化异常的高浓度带与矿体不吻合,主要分布于矿体上方的延伸方向或垂直矿体的上方,并且前缘直达地表,在较大范围出露。而在矿体内侧及直接底板中,则为中级和低级浓度异常晕(图4-33)。

指示元素ba-be兼具围矿晕和上矿晕特征。其高浓度带与矿体分布不吻合,主要出现在矿体两侧的直接顶底板中,而中浓度带则与矿体相符,低浓度带发育在矿体上方的沉积岩系中(图4-33)。

根据以上各元素及元素组合的异常强度、规模、形态、分带性、浓度特点及其与矿体的空间关系,可以在评估异常、寻找盲矿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地层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6楼:中地数媒

矿区地层主要出露有中元古代马面山群龙北溪组和大岭组、以侏罗系长林组为主的火 山沉积岩、燕山晚期中酸性岩脉(陈小华,2000)。

龙北溪组分3段:下段为薄层石英岩与白云质大理岩互层,底部为黑云石英砾岩;中 段为云母石英片岩夹薄层含磁铁矿石英岩、条带状石英岩及二云斜长变粒岩;上段为绿片 岩类,主要为绿泥绿帘石片岩、钠长绿帘石片岩、阳起石绿帘片岩、绿泥石片岩等。厚度 大于373m。

大岭组分2段:下段为石英云母片岩、绢云母片岩、石英斜长片岩,底部云母石英片 岩中夹有透镜状绿片岩和大理岩;上段为一套变质石英砂岩、石英岩、千枚状粉砂岩、千 枚岩夹云母石英片岩组合。

长林组:为一套陆相火山碎屑-沉积岩系,岩性主要为灰白、灰绿、紫红色凝灰质砂 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细砂岩、砂泥岩及凝灰岩,上部夹硅质粉砂岩,偶夹泥灰质透镜体。

龙北溪组上段绿片岩系为主要赋矿层位,燕山期石英斑岩、花岗斑岩脉在形成过程中 矿区地层和含矿岩系是最主要的控矿地质因素。揭去上面的火山岩盖层之后,丁家山矿床 在垂直方向存在上、下两套岩性及含矿性绝然不同的层带:上层带为绿色片岩带(夹大理 岩),垂厚约100m,所有蚀变及铅锌矿化作用均发生在这个岩带内;下层带为浅色片岩带(夹 大理岩),垂厚> 50m,除了少量的脉状碳酸盐化、硅化及微弱星点状的黄铁矿-磁黄铁 矿化外,再没有任何蚀变矿化现象。

同时,丁家山矿床延伸最稳定、规模最大的ⅲ号矿体 带恰好就产在绿色片岩带的最底部,许多钻孔一穿过ⅲ号矿体就可见到浅色片岩,说明绿 色片岩带与浅色片岩带过渡部位是最有利的容矿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