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介词,副词讲解。一

2020-11-25 10:55:27 字数 7003 阅读 2372

1楼:诶你tm的

一、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 (1花伐羔和薏古割汰公咯)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

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语文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介词,副词讲解。一定要详细!

2楼:①個人傻笑

1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状语与定语相同的地方是,都是前加附加成分;不同的地方是,它是谓语里的附加成分,而定语是主语或宾语里的附加成分.从句子的层次上看,状语是在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里的成分,有时甚至是更低层次的成分.

2状语的构成

状语的构成经常充当状语的有形容词,副词,时间处所名词,能愿动词,指示代词,以及方位短语,介词短语,动宾短语,谓词性联合短语,谓词性偏正短语,谓词性主谓短语等.

含有动量词的数量短语以及重叠式的数量短语(不论动量,物量)也可以充当状语.

此外,少数名词带上表比况的助词也可以作状语.

3状语的书面标志——"地"

状语的书面标志是结构助词"地".状语后面带或者是不带"地",情况比较复杂.一般讲来,数量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等作状语时,大都带"地";而介词短语,方位短语,能愿动词,时间处所名词作状语时不能带"地",副词,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一般也不带"地".

4多层状语

如果一个中心语前面有好几个状语(多层状语),那就应当注意它们的语序.多层状语的状语个数一般比多层定语的定语个数要少些,其语序也比多层定语的语序要灵活一些.

多层状语的一般语序:

a.表时间的名词或方位短语,介词短语;

b.副词.

c.表处所的介词短语或名词,方位短语;

d.表情态的形容词或谓词短语;

e.表对象的介词短语.

其中副词的位置较为灵活,也可放置在第三项之后.

5一般状语和句首状语

状语在句子中有两种位置:一种是在主语之后,谓语中心之前,如上文所举各例,这是状语的一般位置;另一种是放在主语的前面的,这是状语的特殊位置,这种状语可称"句首状语".

6状语的分类

状语按其修饰的功能不同可分为八大类:

时间状语,条件状语,原因状语,目的状语,结果状语,让步状语和比较状语

3楼:way小丫

主语:是被陈述

的对象。

谓语:是对陈述对象的陈述。

定语:是动作行为支配或关涉的对象。

状语: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偏正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补语: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偏正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语。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的词。

介词:主要起介绍或标记作用。

比如“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这样一个句子中,“全体”是定语,“同学”是主语,“做”是谓语,“完”是补语,“语法”是定语,“作业”是宾语。

4楼:匿名用户

主语一般是:我,我们,你,你们,他,他们,等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例如:我们看电视。我们是主语,看是谓语,电视是宾语。

5楼:小猫杀狗不眨眼

lz肯定很垃圾的初中生...这都不会

语文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分别用什么词来表示 ,介词可放在哪

6楼:林伊弦

先回答句子成分的问题

【主谓宾式句子】:予(主语)独爱(谓语)莲(宾语)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语:语言动作的发起人、谓语表示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宾语:主语动作的承受者。

【补语】:补充说明句子成分的句子成分。1、从位置上判定。补语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例:

①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②构怨《于诸侯》 ③长于臣

2、从补语的构成方面来判定。补语常由介宾短语。

①以介宾短语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②以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如: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③以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如: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④以副词表示程度。如: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⑤以数量短语表动作行为所用的时间。例: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定语】:说明主语状态的句子成分。 作定语最常见的仍然是形容词,不过位置经常在中心语后面,这叫定语后置。其次,名词也可以作定语的。

(常后置)1.由“……之……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者”。例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句中,“石”是中心词,什么样的石头呢,“铿然有声”的石头。定语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调整语序。

2.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

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解析:“爪牙”和“筋骨”都是中心词,修饰语分别为“利”和“强”。这句话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对“黄泉”的解释,作为古今异义词,这里应该解释为地下的水,而“用”的解释也很特殊,这里用作介词,解释为“因为”。

3.由“……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定语+者”。

例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

解析:“少年”属于古今异义词,解释为“年轻人”。什么样的少年,后面紧跟了修饰语“好事”。

【状语】:描述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句子成分作状语的一般也是动词,形容词,这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文言文中名词也经常怍状语,这属于名词的活用,叫名词作状语。

综合起来看,动词、名词作状语的较为常见;其次是介词结构,但与现代汉语不同,介词结构作状语在文言文中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要后置的,这叫介词结构后置或者状语后置。

例:①叩石垦壤,箕备运于渤海之尾。“箕备”作动词“运”的状语,译为“用箕备”。(《愚公移山》)。

接下来说虚词。

【之】代词 人称代词 代人:他(们) 吾从而师之

代人:我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物:它(们) 拔敛撞而破之

代事:这件事 而死固付之度外

指示代词 近指:这(样、种、类) 士大夫之族

远指:那(么、样) 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也

助词 定语的标志:的 今者有小人之言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夫子之谓也

调节音节,舒缓语气:不译 怅恨久之

动词 往,至……去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而 】

连词 表并列:又,或不译 余因笑而不信也

表递进:并且,而且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表承接:就、才、然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表转折:但是、却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表假设: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着、地、来或不译 则又超急而跃

代词 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动词 如,好象 军惊而坏都舍

学习文言虚词注意以下几点: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

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

3.联系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时改用了别的词。

4.注意特殊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⑴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⑵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⑶双音异义。

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① 府吏见丁宁(我)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③ 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① 举贤以自佐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一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二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