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县民俗文化发展情况

2020-11-25 09:50:32 字数 5989 阅读 3014

1楼:匿名用户

历史沿革  太康县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境内方城、槐寺、陶母岗等八处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

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农垦渔猎,繁衍生息。史料记载,夏王太康曾迁都于此,筑城定居,死后葬于城东南2里处,太康陵墓今犹存。秦皇嬴政二十三年(前224)始置阳夏县。

隋开皇七年改设太康县,沿袭至今。

?年,太康县辖6个镇、17个乡:城关回族镇、老冢镇、逊母口镇、马头镇、常营镇、朱口镇、高贤乡、高朗乡、城郊乡、转楼乡、杨庙乡、板桥乡、王集乡、张集乡、芝麻洼乡、符草楼乡、大许寨乡、独塘乡、马厂乡、清集乡、龙曲乡、毛庄乡、五里口乡。

2000年,太康县辖10个镇、13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254680人,其中:城关回族镇 67503人、常营镇 59063人、逊母口镇 64294人、老冢镇 61988人、朱口镇 80139人、马头镇 79877人、龙曲镇 36754人、板桥镇 54565人、符草楼镇 46300人、马厂镇 75026人、城郊乡 35287人、杨庙乡 47640人、王集乡 53850人、高贤乡 49408人、芝麻洼乡 49702人、清集乡 49994人、独塘乡 42311人、大许寨乡 49645人、五里口乡 42633人、张集乡 53062人、高朗乡 56798人、转楼乡 46608人、毛庄乡 52233人。

2005年11月16日,原属于太康县的4个行政村(张集乡陈老家村、陈小庄、太康寺村、中营子村)正式归属淮阳县四通镇所管辖。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太康县辖11个镇、12个乡:城关回族镇、常营镇、马头镇、朱口镇、老冢镇、逊母口镇、龙曲镇、马厂镇、板桥镇、符草楼镇、毛庄镇;城郊乡、五里口乡、大许寨乡、独塘乡、芝麻洼乡、高贤乡、王集乡、转楼乡、杨庙乡、张集乡、清集乡、高朗乡。

太康县的最著名的曲艺是太康道情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豫东南和安徽西部流行。

太康县民俗文化发展情况

2楼:废寝忘食鸭梨小

太康各乡镇名称的来历及沿革

1、 常营镇:朱元璋名将常遇春在此扎营,故名。1952年建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成立常营公社,1983年改为常营乡,1986年改为常营镇。

2、马头镇:原名许尤镇,北宋时运粮河经此,村东设码头,后改村名为马头。1950年改为太康县十二区,1958年成立马头公社,1983年改为马头乡,1981年改称马头镇。

3、板桥镇: 唐末,始祖从山西洪洞迁此,居住河东,为方便过河,建一座木板桥,故名。1965年由逊母口公社、常营公社析置板桥公社,1983年改为板桥乡,1998年撤乡建镇。

4、 城关镇:1956年设城关镇,1958年为城关人民公社,1962年复城关镇,1983年改为城关回族镇。

5、城郊乡:乡境在县城郊区,故名。1958年成立城郊公社,1983年改为城郊乡。

6、毛庄镇:明末,毛姓在此建村而得名。曾经是初级社、大队、村委会驻地。1995年由城郊、符草楼、大许寨3个乡析置毛庄镇。

7、老冢镇: 原名枣子集,相传隋朝末年一起义军将领战败牺牲,下葬于此,其冢如丘,故而得名,1958年成立老冢公社,1983年改为老冢乡,1986年改为老冢镇。

8、符草楼:原名小王庄,曾名符套楼、符大楼。明末符姓建楼,并在楼顶套建一小楼,故称“符套楼”后演变今名。1961年成立符草楼公社,1983年改为符草楼乡,1998年撤乡建镇。

9、张集镇: 原名邱岗集,后因张姓增多,清咸丰年间,改名张集,1947年后,先后建立过中心乡、作业管理站、小公社、大队等。1975年由符草楼公社、马厂公社析置张集公社。

1983年改为张集乡,2008年5月撤乡建镇。

10、大许寨: 原名土桥寺,清道光年间筑寨,多为许姓,且村庄规模较大,故名。1958年建立大队属老冢公社,1965年成立四柳树公社,1966年由四柳树公社改为大许寨村,1983年改为大许寨乡。

11、逊母口:原名兴隆镇,相传运粮河经此设有渡口,晋陶侃寻母曾到此,故名“寻母口”,后演变为今名。1949年为太康县第七区,1958年成立逊母口公社。1984年改为逊母口镇。

12、五里口:相传,该村北距白坡寺五华里,宋时运粮河经此,设渡口,故名。(另一说,村舍沿河东岸延伸五里)。

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8建大队属老冢公社,1975年由逊母口、大许寨、老冢三个公社析置五里口公社,1983年改为五里口乡。

13、马厂镇:原名白秋集。明末,李自成在此安营扎寨,养马数百,故名马场,后演变为马厂。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撤公社改为马厂乡,1998年撤乡建镇。

14、朱口镇:北宋运粮河经此有渡口,因摆渡者名朱华,称朱华村,后成集称朱家口集,简称今名。1949年为太康县第九区,1958年成立朱口公社,1983年改为朱口乡,1986年改称朱口镇。

15、高朗乡:原名双阁,清咸丰年间高朗集毁于水患,集迁于此,双阁改名高朗。1965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高朗乡。

16、杨庙乡:宋代杨姓在此建有一座大庙,取名杨家庙,后简称杨庙。1958年成立杨庙公社,1983年改为杨庙乡。

17、转楼乡:原名“黄土岭”,清初村西南建一座转角楼,称转香楼,又称转角楼,后简称今名。1976年由杨庙公社和马头公社析置转楼公社,1983年改为转楼乡。

18、王集乡: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王姓人迁此,后举集,故称王集。1949年为太康县第三区,1958年成立王集公社,1983年改为王集乡。

19、龙曲镇:宋时,村西北有水渠,水清渠深,弯弯曲曲好似一条龙,人们以“渠”、“曲”的谐音定名为龙曲。1975年由王集公社、高贤公社析置龙曲公社,1983年改为龙曲乡,1997年撤乡建镇。

20、高贤乡:据史书记载,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高柴(字子羔)系春秋时魏国人,因魏国内乱,子羔逃难至此,以教学讲学为主,死后葬此,故改村名为高贤。1949年为太康县第四区,1958年成立高贤公社,1983年改为高贤乡。

21、清集乡:相传,明初赵姓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清冢村,住在一棵清香树下,后兴集,称“清香集”,简称今名,1958年建立大队,1962年建小公社,1975年由常营、独塘、逊母口三公社析置清集公社,1983年改为清集乡。

22、芝麻洼:原名董安镇(曾名吕洼),因地势低洼,盛产芝麻故名。1965年成立芝麻洼公社,1983年改为芝麻洼乡。

23、独塘乡:相传明朝初年,该村有一水塘,雷、宋、潘三姓居此,水塘权均不属三姓所管,人称独塘,并作村名。1955年建立中心乡,1958年成立独塘公社,1983年改为独塘乡。

3楼:东楚钞子

历史沿革

太康县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自古以来物华天

宝,人杰地灵。境内方城、槐寺、陶母岗等八处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农垦渔猎,繁衍生息。

史料记载,夏王太康曾迁都于此,筑城定居,死后葬于城东南2里处,太康陵墓今犹存。秦皇嬴政二十三年(前224)始置阳夏县。隋开皇七年改设太康县,沿袭至今。

太康各乡镇名称的来历

4楼:七夏暖她情

1、 五里口:相传,该村北距白坡寺五华里,宋时运粮河经此,设渡口,故名。(另一说,村舍沿河东岸延伸五里)。

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8建大队属老冢公社,1975年由逊母口、大许寨、老冢三个公社析置五里口公社,1983年改为五里口乡。

2、马头镇:原名许尤镇,北宋时运粮河经此,村东设码头,后改村名为马头。1950年改为太康县十二区,1958年成立马头公社,1983年改为马头乡,1981年改称马头镇。

3、板桥镇: 唐末,始祖从山西洪洞迁此,居住河东,为方便过河,建一座木板桥,故名。1965年由逊母口公社、常营公社析置板桥公社,1983年改为板桥乡,1998年撤乡建镇。

4、符草楼:原名小王庄,曾名符套楼、符大楼。明末符姓建楼,并在楼顶套建一小楼,故称“符套楼”后演变今名。1961年成立符草楼公社,1983年改为符草楼乡,1998年撤乡建镇。

5、张集镇: 原名邱岗集,后因张姓增多,清咸丰年间,改名张集,1947年后,先后建立过中心乡、作业管理站、小公社、大队等。1975年由符草楼公社、马厂公社析置张集公社。

1983年改为张集乡,2008年5月撤乡建镇。

5楼:小白我很好

1、常营镇:朱元璋名将常遇春在此扎营,故名。1952年建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成立常营公社,1983年改为常营乡,1986年改为常营镇。

2、马头镇:原名许尤镇,北宋时运粮河经此,村东设码头,后改村名为马头。1950年改为太康县十二区,1958年成立马头公社,1983年改为马头乡,1981年改称马头镇。

3、板桥镇:唐末,始祖从山西洪洞迁此,居住河东,为方便过河,建一座木板桥,故名。1965年由逊母口公社、常营公社析置板桥公社,1983年改为板桥乡,1998年撤乡建镇。

4、城关镇:1956年设城关镇,1958年为城关人民公社,1962年复城关镇,1983年改为城关回族镇。

5、城郊乡:乡境在县城郊区,故名。1958年成立城郊公社,1983年改为城郊乡。

6、毛庄镇:明末,毛姓在此建村而得名。曾经是初级社、大队、村委会驻地。1995年由城郊、符草楼、大许寨3个乡析置毛庄镇。

7、老冢镇:原名枣子集,相传隋朝末年一起义军将领战败牺牲,下葬于此,其冢如丘,故而得名,1958年成立老冢公社,1983年改为老冢乡,1986年改为老冢镇。

8、符草楼:原名小王庄,曾名符套楼、符大楼。明末符姓建楼,并在楼顶套建一小楼,故称“符套楼”后演变今名。1961年成立符草楼公社,1983年改为符草楼乡,1998年撤乡建镇。

9、张集镇:原名邱岗集,后因张姓增多,清咸丰年间,改名张集,1947年后,先后建立过中心乡、作业管理站、小公社、大队等。1975年由符草楼公社、马厂公社析置张集公社。

1983年改为张集乡,2008年5月撤乡建镇。

10、大许寨:原名土桥寺,清道光年间筑寨,多为许姓,且村庄规模较大,故名。1958年建立大队属老冢公社,1965年成立四柳树公社,1966年由四柳树公社改为大许寨村,1983年改为大许寨乡。

11、逊母口:原名兴隆镇,相传运粮河经此设有渡口,晋陶侃寻母曾到此,故名“寻母口”,后演变为今名。1949年为太康县第七区,1958年成立逊母口公社。1984年改为逊母口镇。

12、五里口:相传,该村北距白坡寺五华里,宋时运粮河经此,设渡口,故名。(另一说,村舍沿河东岸延伸五里)。

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8建大队属老冢公社,1975年由逊母口、大许寨、老冢三个公社析置五里口公社,1983年年改为五里口乡。

13、马厂镇:原名白秋集。明末,李自成在此安营扎寨,养马数百,故名马场,后演变为马厂。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撤公社改为马厂乡,1998年撤乡建镇。

14、朱口镇:北宋运粮河经此有渡口,因摆渡者名朱华,称朱华村,后成集称朱家口集,简称今名。1949年为太康县第九区,1958年成立朱口公社,1983年改为朱口乡,1986年改称朱口镇。

15、高朗乡:原名双阁,清咸丰年间高朗集毁于水患,集迁于此,双阁改名高朗。1965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高朗乡。

16、杨庙乡:宋代杨姓在此建有一座大庙,取名杨家庙,后简称杨庙。1958年成立杨庙公社,1983年改为杨庙乡。

17、转楼乡:原名“黄土岭”,清初村西南建一座转角楼,称转香楼,又称转角楼,后简称今名。1976年由杨庙公社和马头公社析置转楼公社,1983年改为转楼乡。

18、王集乡: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王姓人迁此,后举集,故称王集。1949年为太康县第三区,1958年成立王集公社,1983年改为王集乡。

19、龙曲镇:宋时,村西北有水渠,水清渠深,弯弯曲曲好似一条龙,人们以“渠”、“曲”的谐音定名为龙曲。1975年由王集公社、高贤公社析置龙曲公社,1983年改为龙曲乡,1997年撤乡建镇。

20、高贤乡:据史书记载,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高柴(字子羔)系春秋时魏国人,因魏国内乱,子羔逃难至此,以教学讲学为主,死后葬此,故改村名为高贤。1949年为太康县第四区,1958年成立高贤公社,1983年改为高贤乡。

21、清集乡:相传,明初赵姓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清冢村,住在一棵清香树下,后兴集,称“清香集”,简称今名,1958年建立大队,1962年建小公社,1975年由常营、独塘、逊母口三公社析置清集公社,1983年改为清集乡。

22、芝麻洼:原名董安镇(曾名吕洼),因地势低洼,盛产芝麻故名。1965年成立芝麻洼公社,1983年改为芝麻洼乡。

23、独塘乡:相传明朝初年,该村有一水塘,雷、宋、潘三姓居此,水塘权均不属三姓所管,人称独塘,并作村名。1955年建立中心乡,1958年成立独塘公社,1983年改为独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