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对外战争的胜利,北宋对外战争是败多胜少,南宋对外战争是胜多败少,是这样吗?

2020-11-25 05:41:56 字数 6201 阅读 5000

1楼:匿名用户

和尚原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这次战争由著名抗金将领吴玠、吴璘兄弟俩指挥,分别于1131年五月和十月挫败金军,阻止了金军的西线攻势,保住了川陕的门户。

顺昌之战是南宋初抗金重要战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将领刘锜指挥的这一战斗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城邑防御战争。整个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40年五月二十五日至六月一日,历时6天,经过三次战斗,击溃金军的前锋部队;第二阶段从六月七日至六月十二日,历时6天,刘锜率全城军民与金兀术亲自率领的金军主力决战,取得了顺昌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郾城、颍昌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重要战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将领岳飞指

挥岳家军于1140年七月先后在郾城、颍昌大破金军,取得了直捣中原、收复河朔计划的

关键性胜利。此战是岳飞生前最后一次与金军主力决战,不久,岳飞奉命班师,使抗金

的有利形势废于一旦。

柘皋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名义上由张俊指挥的宋军在这次战争中先胜后败。战争结束后,金军退淮北归,宋军也退到江南,宋朝廷与金统治者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

火器应用于战争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唐岛之战,又称黄海奔袭战,它是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宋金双方在黄海海面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海上决战,战争的结果,以宋胜金败而告结束。

采石之战是南宋宋军抗金斗争的重要战役。此战发生于绍兴末年,由文臣虞允文指

挥宋军打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渡江南侵。

宋蒙(元)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延续近半个

世纪,它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发

生于1259年的四川合州钓鱼城之战,则是其中影响巨大的一场战事。

钓鱼城作为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时代,充分显示了其防御作用,它

成为蒙古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蒙哥汗败亡后,钓鱼城又顶住了蒙军无数次的进攻,直

至1279年守将王立开城投降,钓鱼城才落入蒙古之手。

北宋对外战争是败多胜少,南宋对外战争是胜多败少,是这样吗?

2楼:明厉锋

不是这样的。经过统计,宋朝历史上战争胜率高达60%。

ls那份资料楼主可以看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这份资料存在明显的“宋粉”倾向,即只挑对宋朝有利的史料进行论述,而对不利的方面则予以回避,从而得出了片面的结论,甚至出现“褒宋贬唐”的观点,这都是错误的。在此略点一二。

1、宋朝军队却少战马是因为没有产马地?这首先就是很大的误解。中原地区不是不能养马,马匹也不是非得在草原养殖不可。

只不过从经济角度来说,老百姓养马的收益不如种植作物和样猪、牛等牲畜,所以养马才比较少;所以,在中原地区养马需要**的扶持和补助。比如,西汉初年,汉朝也没有产马地,汉初历代统治者都大兴马政,鼓励民间养马,从而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北伐匈奴。当然,中原地区养的马匹素质是不如北方草原马的,但还是可以满足中原军队基本需求的。

可是宋朝统治者总结前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为内乱是影响国家统治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尽可能削弱民间产生反叛势力的可能;如果在鼓励民间养马,一旦发生叛乱,这些马无疑会助长叛军的实力,所以宋朝统治者才没有汉朝统治者的魄力实行马政的。

2、关于“重文轻武”的辨析。近年来,很多宋粉对这个问题提出质疑,并论证宋朝是“重武”的,这事实上是他们对“重文轻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重文轻武”从来都不是宋朝广泛的国策,而是人事制度上的原则。

就像他们自己说的,军队是国家统治的基础,没有任何政权会轻视军队的建设。宋朝的军队,从高级将领到基层士兵,地位都很低,士兵参军甚至要被刺面;军队的统帅常常由不知兵事的文人担任,而经验丰富的将军却只能当副职;军队的作战必须严格依据皇帝赐发的阵图部署,否则就是“欺君”。至于军费开支浩大,那是因为宋朝实行“养兵”策略,造成大量的“冗兵”;而军事科技的发展,那也是为了克服军队战术呆板带来的战斗力低下的问题。

至于部分史料的记载,那只是说了宋朝少数精锐部队的表现,我们显然不能拿特种部队的战斗力衡量解放军的总体战斗力吧。

3、宋朝军队虚弱的根本原因。史书上有句说法叫“北宋无将,南宋无相”,历史上宋朝确实缺乏具有统帅力的优秀军事人才,而宋朝军队的基本战斗力并不差。宋朝开国之初,上承隋唐五代剽悍尚武之风,特别是五代内战时期,虽然社会损失巨大,但军队久经战火考验,战斗力十分强悍;后期虽然单兵素质下降,但数量也十分庞大,可以说拿人命堆都能堆死对手。

可是宋朝的将帅就比较弱了。赵匡胤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军事家,可惜死得太早了;赵光义打仗不行,还怕有人比他厉害,所以拼命打压武将,后世的继承人也都延续了压制武将势力的政策,矫枉过正,导致宋朝一直没有优秀的将领。宋朝军队在低级别的小规模战斗中常常取胜,可是一旦进入大兵团作战就往往失败,这就是缺乏名将的表现。

而一旦有优秀的统帅,宋军的战斗力也是很强的,比如两宋初年有赵匡胤、岳飞等人的时代。

再说说唐朝。

宋粉们总以攻击唐朝为能,说唐朝这不行那不行。但是归根结底,唐朝是天可汗,宋朝是纳贡称臣;唐朝的军队打到了中亚,而宋朝的军队连幽云十六州都抢不回来。唐朝对外作战失败较多,但开国百余年始终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宋朝胜利虽多,却始终只是守着那点祖业。

总体来说,唐朝是尚武的,那些说唐朝军人地位低下的是只挑武则天时期府兵制崩溃的历史时期来说的,这时期人们也只是以当府兵为耻,而并不轻视军人这个职业;除了府兵以外,其他的军队的士兵如“牙兵”等依然是很受尊敬的。后来唐玄宗改革兵制指挥,唐朝军队重新焕发了战斗力。

唐朝军队的强大,除了军事制度以外,主要还是有一支优秀的将领团体,而培养这支军官团的就是唐朝对军人的待遇。唐朝时期军人地位高,凌烟阁名臣录中就有大批武将,这与宋朝有天壤之别。当然,唐朝对军人的待遇地位过高也造成了唐朝的毁灭,这也是事实。

3楼:爱尔兰的苹果

当然不是 北宋建国统一四方 对辽作战也是胜多输少 对西夏作战 打了百余年 更是一边倒的局面 除了历史书上写的陕西三大败 几乎西夏就没胜过几次 陕西三大败 宋军损失合起来也不到10万人 一般和西夏一次大规模作战 西夏都能死伤一二十万 西夏和宋朝打真没占过便宜 南宋也谈不上胜多败少 和北宋差不多

4楼:爱我或者毁我

就金而言,北宋末年金国三次南侵,如果不算守城的胜利的话 北宋无一胜绩

5楼:1李天任

不是这样的

一,宋朝军队弱?

事实上,宋朝地外战争胜多败少。无论是宋军以少胜多,横扫南方各国,还是宋辽25年战争,乃至西北战争,乃至后来的宋金战争,宋蒙战争,宋朝军队在抵御异族的入侵中,胜多败少。而唐朝对外战争,却败多胜少“边廷血水成海水……”

二,宋朝军队善于守城,而不善于打野战。

事实上,宋朝前期禁军非常善于打野战,而且善于防守。但是却不善于进攻。其实归根到底是后勤问题,只要是本土作战,宋军一向打的不错。

但是一旦远距离进攻战,宋朝一向打的不好。在古代困难的后期保障条件,而对手拥有强大的骑兵威胁下。以步兵为主的任何一个中原王朝都是这样。

不惟独宋朝。

三,宋朝“重文轻武”。

实际上宋朝是重武的,无论是军费巨大,还是**研发,无论是兵种合成作战,兵员素质,还是吸收社会精英。宋朝是“重文抑武”而不是“轻武”也就是抑制武将的权力。这是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必然选择。

其实有关的想像是经不起具体史实的推敲。「在以往提出的『重文轻武』概念中……但在一般阅读这一概念中『轻武』的语义时,往往也容易使人对『轻武』的理解加以延伸,认为宋朝有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之意。而军队从来是国家存在的重要保障,即使是再愚蠢的统治者也不可能忽视军队的重要性。

因此,便有学者对此概念提出争论,指出:说宋朝『重文』符合实际,说『轻武』则不然。又列举宋太祖以下历朝重视军队,兵员庞大、军费惊人以及政治家无不谈兵等事实,……因此,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宋朝是『重武』不是『轻武』。

」(陈峰《 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

四,宋朝“强干弱枝”

香港曾瑞龙博士的《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分析》一文,以大量历史事实证明,“强干弱枝”政策自北朝以来就不断的加强。并且指出初唐兵力分布就是典型的强干弱枝。若一直如此,安史之乱根本无缘发生。

强干弱枝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常态。而任何打破这一原则的做法,结局只有灭亡一条路。北宋后期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后,北宋把精锐部队投入西北作战,打破这一原则,才使得金军顺利打到开封。

造成了北宋的灭亡。

五,宋朝军队战斗力差,不如汉唐军人?

关於宋朝的武备及军人素质,可以参看以下一段话∶「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岁教养所成。

以至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仗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沈括《梦溪笔谈辨证一》)

六,宋朝军人软弱胆怯,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勇猛善战?兵员素质超越宋朝军队?

「至道初,李继迁遣其大校张浦入贡。上御便殿,召卫士数百辈,习射御前,所挽弓皆一石五斗以上。先是,赐继迁一弓,皆一石六斗,继迁但以朝廷威示戎虏,识非人方所能挽,至是,卫士皆引满平射,有余力。

上问浦:『戎人敢敌否?』浦曰:

『蕃部弓弱矢短,但见此长大,固已逃遁,岂敢拒敌?』上悦,后以浦为郑州防御使,留京师。」(江少虞《事实类苑》)

「会契丹遣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示之。数百人袒裼鼓躁,挥刃而入,跳掷承做,曲尽其妙,契丹使者不敢正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

「虏人(金人)所射弓不过五斗,本朝战士所射弓多是一石或二石者。」(《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

七,“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指宋朝?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句俗谚出处不可考,倒是唐朝(高宗以后)反映类似现象的文字证据不少∶

「天下恶官职,不过是府兵」——王梵志《天下恶官职》

「州县发遣兵募,人身少壮、家有钱财、参逐官府者,东**避,并即得脱」——刘昫等《旧唐书刘仁轨传》

「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骂辱必曰侍官」——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兵志》

「劳苦与白丁无异,百姓不愿从军」——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o一》

「应募者皆市井负贩、无赖子弟」、「子弟为武官,父兄摈不齿」——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六》

……武则天时期,韦嗣立上疏说∶「今天下户口,逃亡过半。」唐长孺先生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指出当时的情况是∶「逃避兵役成为人民逃亡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是唯一原因的话。」宋朝何曾有过同等规模的逃兵潮?

八,宋朝军事战略,“以步克骑”是错误的?应该组建强大而精锐的骑兵部队?

养战马,必须要有大草原。可惜唐朝把华夏传**马产地全部送光了,巧妇难以无米之炊。宋朝没有产马地,如何大批养战马?

在此引用史家对宋朝国防困境的分析∶

「中国的地理形势,到了黄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长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战,一定要骑兵。

而中国之对付北方塞外敌人,更非骑兵不可。而骑兵所需的马匹,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一在西北。

……而这两个出马地方,在宋初开国时,正好一个被辽拿去,一个被西夏拿去,……与马相关的尚有铁,精良的铁矿,亦都在东北塞外,……」(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三讲 宋代》) (补充∶东北一部分是唐朝丢失,一部分是沙陀送给契丹,而沙陀也是唐朝请来的,西北又是唐朝送给吐蕃、党项)

九,宋朝的对手辽国,西夏与唐朝的对手突厥是一个级别?

「半耕牧民族仍带有游牧民族的骑战传统和尚武特性,加上较多元化的经济,较强粘合性的政治体制,都是面对战争的有利条件。拥有一定规模矿业的半耕牧民族政权具备制造铠甲的物质条件,一般都能维持重骑兵为主力。辽军的『铁林』、西夏的『铁鹞子』,都属於这种难以对付的重骑兵。

……在经济上,半耕牧民族政权能生产的货品种类较多,在遭到经济封锁时比较容易立得住脚。……吸收了官僚制度的半耕牧民族政权,在政治上较为巩固,容得挺得住『以夷制夷』等分化的策略。」(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

析》) (补充∶唐时北方几个汗国都因内乱、雪灾而崩溃,唐朝不费多大工夫便可收拾残局)

「宋夏边界向西北有瀚海沙漠戈壁七百里,成为以步兵为主的宋军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这在汉武帝时,匈奴『常以为汉兵不能度幕(漠)轻留』,故忽来忽往给汉边境造成很大威胁。元狩四年,霍去病、卫青各领五万骑,出其不意,径值幕北,大败匈奴,但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

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亦数万,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可见自汉代起,大幕(漠)就是汉族军队难以逾越的障碍,只有强大的骑兵才能与草原民族一争雄长,否则只能是望大幕(漠)瀚海兴叹,『无以复往』。」(李华瑞《论宋夏战争》) (补充∶宋时西北瀚海比汉时大得多,西夏的防御能力也非匈奴可比)

十,宋朝对外胜仗胜利率高,是防守的结果,宋朝很少主动出击他国??

北宋很多时候都是主动出击的,例子有雍熙北伐、熙河开边、元丰伐夏、绍圣开边、宣和伐夏、联金灭辽等等,其中元丰伐夏更是冷兵器时代最大规模的军事作业,甚至是南宋,财政状况恶化亦始於开禧北伐。为了更有效地**前线的军需,北宋容许河北、河西、陕西三路经常性截留上供钱物,南宋甚至容许富庶仅次於东南的四川财政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