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与评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

2020-11-25 05:32:01 字数 5244 阅读 1897

1楼:漫阅科技

177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发表使歌德由德意志诗人而成为一个“世界”诗人。**风行各国,掀起了一股“少年维特热”。作品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就在于它通过维特这个叛逆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揭露了上流社会的污浊庸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不可跨越的等级制度,对当时德国的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批判,反映了已经觉醒却仍软弱的德国进步青年的精神苦闷。

《少年维特之烦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究竟好在**?

2楼:大鸟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欣赏角度不同,看出的道理也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是作者,也就不能很深刻的体会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感悟,毕竟所处的社会背景,成长经历也不一样。要不怎么不同辈的人之间怎么会有代沟呢?不经历过,则无法理解。

《少年维特之烦恼》成功在于作者歌德的亲身经历,真实的感情流露,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它激发了与作者所处同时代的青年人情感上的共鸣。对封建等级制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观念,作者是非常不满的,作者崇尚个性解放,

宣扬感情自由、平等,以维特的内心世界,侧面反映了自己的内心渴望,很真实,很感人。少年维特之烦恼》充满时代精神,触发和引爆了淤积在青年一代人心中对现实不满的火药,同时也表达了青年一代既憎恶社会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彷徨情绪,这正是当时形成感伤主义思潮的现实基础。因此**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在艺术上,**仿佛给文坛吹来一阵新风。他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拒绝一切清规戒律,充分发挥书信体的形式功能,让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向读者述说自己的遭遇和情怀,双方直接产生交流和共鸣。

3楼:烟尘

《少年维特之烦恼》充满时代精神,触发和引爆了淤积在青年一代人心中对现

实不满的火药,同时也表达了青年一代既憎恶社会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彷徨情绪,这正是当时形成感伤主义思潮的现实基础。因此**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在艺术上,**仿佛给文坛吹来一阵新风。

他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拒绝一切清规戒律,充分发挥书信体的形式功能,让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向读者述说自己的遭遇和情怀,双方直接产生交流和共鸣。

《少年维特之烦恼》 读后感

4楼:上帝是个歪脚杆

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以他自身的一次“荒谬”的爱情经历为原型的**,歌德曾在一个小城镇里的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名法官的女儿——名叫夏绿蒂·布夫的女子,并不可遏制的爱上了她,但她是他好友的未婚妻,对于这份无法拥在怀里的爱,他感到异常痛苦,曾几度想自杀以求解脱,最后他只好不辞而别,离开了那个让他痛苦不已的小城镇;后来又得知自己的一个朋友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情感和遭遇让他深有感触,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在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式的情感细腻的悲剧**。

故事很平淡、简单,年轻的维特因为要替母亲和姑妈交涉遗产的分配问题而来到了一个小城镇,并被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心情愉悦而宁静,后来在一个舞会上认识了司法官s的女儿绿蒂,并被她的美貌与优雅的谈吐举止所深深吸引,不可遏制的爱上了她,尽管她早已跟阿尔伯特定婚,后来他和阿尔伯特成了朋友,此时维特已陷入了尴尬痛苦的境地,于是他毅然离开,以求在事业上得到解脱,但是污浊的社会环境与鄙陋的人情世态让他倍受压抑与苦闷,同时对绿蒂的思念也越发深切,于是他又回到了绿蒂所在的那个小城镇,此时绿蒂已和阿尔伯特结婚,他热烈的情感无处寄托,痛苦并慢慢衍生了绝望,他决定以死殉情,于是他用向阿尔伯特的手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中。

据说当时这部**出版后,有许多和维特迹遇相仿的人因看了这部书而自杀,因此我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打开了这本书。**用日记与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充分而鲜明的让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摆上了纸面,我们读着读着,会感觉到自己就是维特的倾诉对象威廉,仿佛维特就坐在我们面前,向我们一诉忠肠,我们的心境会随着他的讲述而起伏,当然现在的我们读完这本**后,也许会因维特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产生的绝望感到不解,我们生活中那些爱来爱去爱个没完没了的歌曲和电影太过于泛滥了。

维特的绝望与痛苦,一方面**于与社会传统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却是维特个人的性格使然。维特是狂飚突进运动时代的一个形象,体现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他渴望自由,张扬自我,却又处在一个到处是传统束缚与精神桎梏的社会,这促矛盾冲突让他感到痛苦与绝望,却又无力对产生这种痛苦的社会做出过于实质性的反抗,他是一个生活中的弱者,同时又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绿蒂对他来说,她就是自然、质朴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居,逃避现实的避难所,但这份情感在面对她与阿尔伯特时却找不到方向。他的自杀是一种精神反抗,宣告了他同这个社会的决裂,控诉了这样一个社会对他这样的青年人的压抑与窒息。

维特是悲哀的,他的自杀是一个悲剧,即使他活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他也依旧会是这样一个悲剧,这是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强烈背离而衍生的性格使然,他是一个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看着这个现实世界的一切并渴望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重合的人,这注定了他的悲剧性;他对绿蒂的情感,也过多的倾向于他的精神想象,如果最后绿蒂跟他在一起,也许(或者可以说是一定)也会发现她其实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美好(也许我们应该庆幸这一点,绿蒂一直到最后在他心中依旧是美好的);他无法立足于这个社会,死后也不能以**徒的方式安葬在教堂墓地,他在活着的时候是孤独的,死后也依旧孤独。

最后还是那句话,维特他是一个社会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强者。

5楼:心疼 过去

维特通过书信与友人告知他的所经历的一切。最终,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女人(结婚了),自杀了! 年轻人的想法和思维总是变化无常,书中多次暗提死去会是维特的结局。

很多人读完会有些代入感,有点不羁,有点感伤,又有点对美好的向往。让人们对青少年更多了几分认识。

6楼:勤鸿煊刁祯

一个人只有在又回到时原地时,才会痛心地承认自己的是真的迷路了。我辛辛苦苦地在生的原野上奔走,我以为我走的很远,我以为不久我将抵达,然而现实却把我摔回了原地。风从四面吹来,我却不知该往那哪儿走。

少年维特之烦恼,或许我们都曾有。深深地爱着一个永远不可能得到时的人而无法自拔,这实在是人世间莫大的悲哀,值得人们同情。不幸的是,维特又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而又极其偏激的人,一旦爱上一个人便把整个世界给忘记了。

他的心智为爱而生,也为爱而灭。在他预感又确认这份爱永远要这样痛苦下去时,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最后他平静地选择了死亡。我惊讶世间竟有些强烈地爱。

爱一个人竟可以达到如些是程度。但可怜的维特,是多么值得我们同情啊!一个人可能在爱时变得才智超人,也可能变成世上最笨的人。

7楼:甄璇频浩波

近日,借着假期的闲暇,我阅读了德国作家歌德的著作《少年维特之烦恼》。闭上眼,主人公维特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想着维特的故事,不禁使我思绪万千,心中有太多的话儿想告诉这位悲情少年。

维特,首先我想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爱。我不是不承认你对绿蒂的爱,你对她炽热的爱,我明白,我也了解。但是你想过让绿蒂幸福快乐吗?

你以为你的死会带给绿蒂和阿尔贝特快乐吗?众所周知,不会。因为你是他们二人最好的朋友。

你爱她,就不应该去纠缠她,阿尔贝特是她的丈夫,阿尔贝特会怎么想,绿蒂夹在中间也很为难。不错,雨果说过:“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

”爱确实是美好的东西。但事情到了这一步,你对绿蒂的爱毫无意义,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远远地祝福他们。

维特,其次我想对你说,如果你改变不了社会,那么就只能适应社会。当然,我这样说,不是怂恿你向那些贵族一样,成为迂腐古板、势利虚荣的人。你了解荷花吗?

荷花素以出淤泥而不染闻名遐迩。我希望你成为那个社会中一朵圣洁的“荷花”,用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然后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些穷人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不是没有努力,而是没有机会,他们受贵族压迫,出人头地谈何容易。

而你,维特,出身贵族,有条件去帮助他们。所以,你应该多关注慈善事业,不要留恋儿女情长。

维特,我还想和你说,你最后的决定--死,是不重视生命的表现!有的人可能会说你勇敢、胆大,但是我却认为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懦夫。你是为了绿蒂而死吗?

你的本意是想让她幸福,但是你有认真考虑吗?你的死给她以后的生活戴上了一道思想枷锁,她还会幸福吗?再说说你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维特啊维特,养育你十几年,你居然就以死来回报他们。我还想问你,你不是想解脱吗?那为什么临死还穿上那套青色燕尾服呢?

你难道不想在天国忘掉这一切悲痛吗?

据说,这本书问世后,震撼了不少青少年,青少年们学维特对月伤情,看花落泪,竟然把维特当成了崇拜的偶像。我想,歌德创作此书不是让后代向维特学习吧。尤其是我们21世纪的青少年,更要以国家、社会为重,不能太重感情。

最后,维特,祝你在天国好运吧!

8楼:北印枝路绸

完了这本书后,我很同情维特,也很理解他为何如此烦恼。但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在生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

只有努力战胜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即使最后我们还没有成功,但至少我们努力过、奋斗过!

努力,并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则一定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在最后一秒还未到来之前,结果永远是未知的,所以在困难面前害功愤嘉莅黄缝萎俯联我们应选择坚持奋斗,永不言弃,努力向成功的彼岸进发。

9楼:谢珠磨含蕊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使我感受最深的

一本书,我是百感交集地读下来这本书的。怎么说呢,我感觉这本书就是我写的,它真的太真实了!!歌德是根据自己初恋的经历写下这本书的,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歌德就此一举成名,我相信这本书受欢迎是因为他真的引起了

许多人的共鸣。

在这本书出版以前,自杀从来就被

人们看做是一种令人发指的无耻行为,为什么维特的自杀却能引起那么多青年

读者的辩护和同情呢?原因在于歌德敏锐地抓住了当时年轻人所特有的多愁善感和悲观厌世的

心理,并将这两种心理凝聚在**的

主人公维特的身上,使他成为一个

时代青年

的典型形象

。这本书这所以对我影响这么大第一是因为

作者所描述的维特的心理几乎句句都是我的

所感所想,第二是因为作者在其中融入的很多的感情,

心理描写

极其生动逼真。

这本书分上下两部。前部写维特

少年时在村庄里自由幸福的生活,和他与夏绿蒂相遇、相识、相知、相处的过程,以及他对夏绿蒂深深的暗恋。后来由于夏绿蒂已经与别人订婚,维特不想打搅他们的生活忍痛离开了故乡。从此开始了下部。

在下部中,写了维特当公使时的生活,和他回乡后与夏绿蒂的接触,以及他因为对夏绿蒂的爱太深反而得不到她陷入

无法自拔

的悲痛最终

自杀的故事。情节

其实很简单,但**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他而描写,情节是以维特写给他的好友威廉

的信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所以维特对于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心理描述的是非常详细准确。我在读这本书时,感觉自己就是维特的倾诉对象——威廉。但同时因为自己的心理与维特的心里是那么地相似,又觉得自己就是维特。

逐渐觉得自己是在跟自己说话,自己是在不断发掘、探索自己的心理,这也正是这本**的魅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