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时期的著名教授,抗战时西南联大有哪些有名的老师

2020-11-24 21:27:54 字数 5542 阅读 1683

1楼:匿名用户

文人抄自古相轻。何况当一人bai学问上升到一

种境界时du,定会有自己的观点,zhi异于常人。dao更何况巍巍联大,里面又**有常人,尽是文豪巨匠,一样的执念,一样的傲气。正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难分上下,但和而不同。

我更愿意相信沈老与哪些教授仅是思想不合,为人行事尽是一样正直。

抗战时西南联大有哪些有名的老师

2楼:萧友瓷

陈寅恪赵元任

冯友兰刘文典

华罗庚钱钟书

闻一多吴晗

朱自清梅贻琦

钱穆沈从文

3楼:匿名用户

吴大猷周培源复 王竹溪 梁思成金

制岳霖 陈省身 王bai力 du朱自清  冯友兰 zhi吴有训 陈寅

恪 沈从dao文 陈岱孙 闻一多 钱穆 钱钟书 费孝通 华罗庚朱光潜 赵九章 李楷文 林徽因 吴晗 吴宓   潘光旦 冯至 卞之琳

西南联大历史简介,西南联大有哪些名人

4楼:爱单单爱

1、历史简介

1935年,北京的局势日益危急,为了防止突发的不利情况,清华大学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长沙。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在庐山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战局问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校长,在庐山会议后并未立即返回京津,而暂时留在南京和上海。7月29、30日,南开大学遭到日机轰炸,大部校舍被焚毁。

8月28日,国民**教育部分别授函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指定三人分任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这一天,后来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临时大学综合了清华、北大、南开原有的院系设置,设17个学系。

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大开始迁徙昆明。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发电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设文、理、工、法商、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校本部所在地现为云南师范大学。

1938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开课。

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2、知名校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友(含附中附小校友)中共有17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163人,中国工程院13人,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此外,在1948年**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知名校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陈寅恪、陈省身、华罗庚、吴大猷、冯友兰、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钱端升、肖公权、陈达等等。

5楼:馃槉

历史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1946) 由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组成, 在昆八 年期间,高举“爱国、科学、民主”的伟大旗帜,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 , “外来民主堡垒之 称号” ,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为促进云 南的 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写下了 光辉的一页。

1937年“ 7·7”芦沟桥事件不久,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 迁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简称临大) 。但临大办学局面并没维持多久, 12月 13日,南京 沦陷。武汉震动,战火危及长沙,临大再次决定西迁昆明。

1938年 2月临大师生分水、陆两路正式西迁。 4月胜利完成迁滇任务。 4月 2日,奉教 育部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联大) 。

5月 4日开始上课,开始 了联大在昆八年的历史。

1939年夏,联大 新校舍建成。 8月,遵照教育部令,西南联大增设师范学院。 1940年 11月 1日,西南联大师 范学院附属学校开学,包括中、小学两部分。

至此,西南联大成为了一个设有 5个学院 26个学 系、 2个专修科、一个先修班、附中、附小及相继恢复了各校研究所的一所规模较大的 综合性大学。联大以“刚毅坚卓”作为校训,教导学生要成为一个刚强、有毅力而又卓尔不 凡的人。

名人简介:

陈省身: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国际上享有“微分几何之父”的美誉。

王竹溪:物理学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饶毓泰: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大猷:国际知名物理学家。

黄子卿:化学家,专于物理化学,精测水的三相点数据被确定为国际实用温标的基本参考数据之一。

叶企孙:物理学家、教育学家。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罗常培: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

袁复礼:从事教育学、生物学、考古学和地质学研究,是我国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创始人。

陈寅恪:国学大师,最早提出“敦煌学”的概念。

冯友兰:哲学大家。

吴有训:物理学家,中国开展近代物理学实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赵九章:气象学家、物理学家。曾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顾毓秀:文理兼通,学贯中西,他既是国际电机界大家,还集教育家、文学家、戏剧家、诗人、**家和讲学家于一身,在世界享有盛誉。

孙云铸: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中国古生物学、地层学的奠基人之一。

沈从文:文学家、历史学家。

周培源: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

金岳霖: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杰出的教育家,为中国第一批院士。

王 力: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陈岱孙: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

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钱 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钱钟书:博学多能,学贯中西的文学家、作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

吴 晗:著名历史学家。

朱光潜:美学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林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作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

李广田:诗人、散文家、作家。与诗人卞之琳、何其芳并称为“汉园三诗人”。

6楼:恋梦无歆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李政道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哲学社会科学学部) 王力、向达、吴晗、金岳霖、陈寅恪、汤用彤、冯友兰、冯至、魏建功、罗常培、丁声树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物理学部) 马大猷、王竹溪、王湘浩、叶企孙、华罗庚、江泽涵、许宝騄、吴有训、余瑞璜、周培源、赵忠尧、胡宁、段学复、饶毓泰、钱伟长、黄昆、葛庭燧、张文裕、郭永怀、邓稼先、朱光亚、李正武、李荫远、肖健、沈元、陈彪、金建中、洪朝生、徐叙瑢、黄祖洽、戴传曾、万哲先、李德平、廖山涛、严志达、应崇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 纪育沣、杨石先、张大煜、张青莲、唐敖庆、黄子卿、黄鸣龙、曾昭抡、申泮文、朱亚杰、肖伦、何炳林、汪家鼎、汪德熙、陈茹玉、钱人元、高振衡、曹本熹、蒋明谦、余国琮、张滂、周同惠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部) 刘崇乐、汤佩松、李继侗、吴征镒、张景钺、陈桢、俞大绂、殷宏章、戴芳澜、王世真、王伏雄、邹承鲁、沈善炯、陆宝麟、陈华癸、钮经义、娄成后、裘维蕃、张树政、钦俊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 孙云铸、杨钟健、赵九章、冯景兰、傅承义、马杏垣、王仁、王鸿祯、王恒升、徐仁、陈永玲、叶笃正、卢衍豪、刘东生、关士聪、池际尚、谷德振、宋叔和、张宗祜、张炳熹、郝诒纯、贾福海、顾知微、郭文魁、郭承基、涂光炽、陶诗言、黄绍显、董申保、谢义炳、穆恩之、杨起、陈庆宣、陈梦熊、於崇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学部) 朱物华、刘仙洲、吴学蔺、孟昭英、章名涛、梁思成、蔡方荫、吴仲华、王守觉、王补宣、毕德显、吕保维、刘恢先、李敏华、杨嘉墀、张恩虬、陈芳允、林为干、周惠久、郑哲敏、孟少农、钱钟韩、黄宏嘉、曹建猷、常迥、梁守槃、慈云桂、潘际銮、卢肇均、吴全德、唐稚松、屠守锷、王希季、戴汝为、严陆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 陈省身、李政道、杨振宁、林家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光亚、陈力为、郑哲敏、黄培云、叶铭汉、高鼎

三、吴佑寿、韩德馨、李鹗鼎、龙驭球、陈士橹、沈渔顿、***

**研究院院士(数理组) 姜立夫、许宝騄、陈省身、华罗庚、吴大猷、吴有训、叶企孙、赵忠尧、饶毓泰、曾昭抡、杨钟健

**研究院院士(生物组) 陈帧、殷宏章、张景钺、戴芳澜、汤佩松、俞大绂

**研究院院士(人文组) 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钱端升、肖公权、陈达

7楼:霁雨若初

历史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7年8月中华**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名人:1、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2、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3、黄昆,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理论和晶体光学振动的唯象方程,并预见了晶体光学声子和电磁场的耦合振动模式,被称为“黄散射”和“黄方程”

4、刘东生,辽宁沈阳人,籍贯天津,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黄土之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5、 叶笃正,又名叶平斋,出生于天津,祖籍安徽省安庆市,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

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叶笃正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