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在于()

2020-11-24 19:13:43 字数 5787 阅读 8173

1楼:匿名用户

随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国共二党的战略均势随即发生了根本的逆转,国民党统治区日益缩小,共产党的则日益扩大,此后仅二年时间,就结束了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而一代伟人邓小平也就此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所以是c

2楼:天下乌贼一贯黑

c,由守转攻的标志

历史课本上都有写的啊

3楼:旧共和国巡洋舰

我瞎蒙的 c结果蒙对了

别怀疑啊 真的是蒙的

初中数学老师 教给我们 一个瞎蒙的 原则 你看哪个 和其他的不一样 就蒙哪个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4楼:匿名用户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把战争从解放区转移到国统区,就象是在国民党统治地区的心脏上插入一把尖刀,由此,各解放区相继转入战略**。前者。

5楼:匿名用户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是( ) a.标志着内战的全面爆发 b.粉碎了国民党军对

6楼:百度用户

c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解放军的战略**的历史史实,题目中有个地方要注意,“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的序幕,解放战争的艰难日子已经过去了,解放军由被动开始转为主动,也就是说由战略防御开始转为战略**了,因此选b,a项是解放战争的开始阶段,d项是全面进攻失败后,国民党发动了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此题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解放军战略**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题干中所给信息的意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题目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对解放军的战略**历史知识点理解较深,并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是不难得出正确答案的。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 )

7楼:想骑马

刘邓野战军挺进中原,举行鲁西南战役,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由于当时还没有完全粉碎敌军重点进攻,我军在数量和装备上远远逊于敌军,就实行战略转变,这是充分估计了影响战争各方面条件后采取的大胆决策。刘伯承、邓小平采取“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创造了以15个旅的兵力歼国民党军4个师部9个半旅约6万人的战例,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线的战略部署,有力配合了西北和山东野战军粉碎国党军重点进攻作战。

8楼:闯佳骥

扭转了共产党在解放战争初期被动的局面,使共产党由防守转为进攻,得到了战争的主动权

9楼:

说实话,意义这东西都是马后炮,他们当时都是执行上面的命令而已,没什么重大意义。如果当年老蒋胜了,同样课本中会出现“胡宗南占领延安的重大意义”。

10楼:芥末罐子

揭开战略**的序幕,是我国100多年来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11楼:匿名用户

我看网上就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12楼:正宗名利客

和 北上抗日一样吧, 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发展新的势力范围!

13楼:计划的梦

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14楼:苏决小姐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全国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战斗力下降,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增加,机动作战兵力已超过国民党军。国统区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形成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已陷于全民包围之中。

在此形势下,中共**毅然作出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决策。针对敌我双方战略态势,决定将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指向既是国民党军的要害又是其薄弱环节的中原地区,并确定了“三军配合、两翼钳制”的战略部署。

15楼:

答案c解析:解答该题要注意对四个选项正确地进行分析。a选项的叙述不正确,因为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地区展开,刘邓大军挺进的地区是中原。

蒋介石重点进攻的方向有两个,一是陕北,一是山东,不包括中原地区,所以b项应予排除。d项改变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不是战略**,而是防御阶段的作战和决战阶段的较量。

答案:c

刘邓挺进大别山有什么重大意义

16楼:暴走少女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

扩展资料:

一、建设沿革

1947年,中原局和野司机关分成前后两个指挥所。刘邓大军牵制了大量敌人,同时与陈、栗野战军相配合,取得了重大胜利。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根据中共**的战略部署,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先后歼敌19万人,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江淮河汉地区,重建和恢复了中原根据地,开辟了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为扭转人民解放战争的战局,加速全国解放的进程,夺取全国的胜利,建树了不朽的功勋。

二、战略意义

1947年6月30日这一天,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为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战略进攻。

自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以来,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整个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由内战初的430万下降为370万,人民解放军则由100万发展到195万,其中,解放军的机动兵力较国民党军多。解放军的装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敌我力量的变化,使得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共**和**军委及时作出了战略进攻方针和主要进攻方向: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挺进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转战苏鲁豫皖地区。三路大军突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后,外线机动作战。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起汉水,东至海边的广大中原地区向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

17楼:匿名用户

1、意义

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2、简介

挺进大别山---1947年(**36年)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3、作用

在此次军事行动之前,毛泽东,邓小平及刘伯承曾经反复研究过,这是一次大胆的军事冒险,甚至赌博.在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这次行动的三种可能: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

他继续提出,要坚决避免第一,二种结果,努力实现第三种结果.因为第一种的结果是,刘邓大军被消灭,第二种结果是,返回根据地打游击.

在后来的淮海战役的时候,刘邓在大别山的战略游击区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刘邓在西线的积极运动和作战,则无法达成对国民党在徐州周围集结的重兵集团的包抄任务,则只可能是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东北地区打一个小规模的淮海战役。1948年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这是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巨大的战略决战规模的关键。而中原野战军,也就是刘邓部在大别山地区的跃进,使得他们能够占据一个有利的攻击位置,从而能够与华东野战军实现东西夹击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合围。

所以刘邓在跃进大别山是一个伏笔,是一次历史转折时刻的壮举,成败不可单拘囿在刘邓在大别山的战斗损失上,刘邓脱离后方,以弱击强,能够全建制的坚持到全局范围的战略**,这便是伟大的胜利。

18楼:一个厨师

刘邓挺进大别山那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可以说是一个殊死搏斗。你就从挺进后取得的效果判断:威迫武汉蒋军,使长江、京汉铁路一线处于战略前线;分散蒋军围剿力量,缓解了山东、陕西两区军民的压力。

可以说这是一个战略性的决策,如果失败,中国的历史格局绝对会另一个模样。有兴趣可以研读一下那时期的历史书籍以及一些个人传记。

19楼:匿名用户

刘邓挺进大别山作为一次大的进入象一把尖刀一样直接进入敌人的腹地,有效的牵制了敌人,和后来的陈毅等部构成了"品"字型,从而基本上确立的决战前的大致结构和体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挺进中原的分别重大意义?

20楼:匿名用户

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直接威胁武汉南京。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原因是什么?

21楼:匿名用户

为了经略中原,取得变化全局的作用。人民解放军占领大别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作用:

一、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重兵聚集陕北和山东,进行重点进攻,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实现跃进大别山、夺取中原的战略计划,人民解放军采取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周密部署。

1947年12月底,三路大军在豫南的遂平、西平地区胜利会师,它们的三个解放区联成了一片,创建了江淮河汉之间的中原解放区。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阵地。

第二,开辟了新解放区,缓解了老解放区经济压力。解放区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建立了鄂豫皖解放区,经济负担由新解放区来承担。

部队也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刘伯承、邓小平还亲自和战士们一起缝制棉衣等。这些都极大地缓解了老解放区的经济压力。

第三,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挺进并转战大别山,与陈粟、陈谢兵团的外线出击,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国战局,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及战略意义。

22楼:充电器大侠

早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和中共**军委即从争取有利的战略地位着眼,制定了外线作战方针。出击中原、进军大别山即是这一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

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依仗军事优势,对解放区实行全面进攻,我军奋起自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敌军企图。

国民党军队被迫改全面进攻为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刘邓大军遵照“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的指示,打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从黄河岸边跃进至大别山,把战争从解放区引到国民党统治区。

这是人民军队发展壮**上的一个创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