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生长与环境关系

2020-11-24 17:47:55 字数 6151 阅读 5978

1楼:匿名用户

.推动地球和生物界的发展。地球形成初期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

在地球的大气中,也没有游离的氧。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只能从分解过程中获取能量,属化能异养生物。到33亿~35亿年前出现了蓝藻,有了光合色素,才开始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使大气中氧气的浓度逐渐增加,并慢慢在高空中形成臭氧层,阻挡了太阳紫外线的直接辐射,改变了地球的整个生态环境。

在5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仅为现在的10%,这时植物有了更大的发展,以后大气中的氧才逐步增加到现有水平。可以说,没有氧气,就没有繁荣的生物界,也没有人类。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出现,推动了生物界的发展,整个动物界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界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

2.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源。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的光能,只有绿色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

这些产物如糖类,在植物体内进一步转变为脂质、蛋白质等,通过食物链为人类、动物及各种异养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源。人类日常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主要由绿色植物的遗体经地质变迁形成。

3.参与土壤形成,为生物创造栖息场所。地球表面土壤的形成,主要来自植物的参与。

细菌和地衣对岩石表面侵蚀,形成了初步风化的成土母质,再经苔藓植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的生长,经过漫长岁月,这些植物以强大的根系(苔藓植物是假根)吸收母质中的有效矿物质,使养分形成有机态,固定在植物体中。植物和其他生物死亡后,尸体经异养微生物分解,部分养料可供植物再利用,另一部分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母质理化性质,使土壤变成具有一定结构和肥力的基质,经过长期利用,土壤渐趋成熟。这就为一定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在其上生存和繁衍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一定的生物群落。

4.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自然界中有各种物质循环,植物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碳的循环。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糖类等有机物,参与构建植物体,并且成为动物体所需有机物的直接或间接的**;细菌、真菌等分解动植物尸体、排泄物等有机物,又把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出来;动植物呼吸、物质燃烧、火山爆发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又可供绿色植物利用,形成了自然界中碳的相对平衡。

其次是氧的循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所释放的氧,补充了动植物呼吸和物质燃烧时所消耗的氧,保证了自然界中氧的相对平衡。

第三是氮的循环。固氮细菌和固氮蓝藻把大气中的游离氮,固定成植物能吸收的氨态氮,或经硝化细菌转化成硝态氮,供植物吸收加工成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植物被动物取食后,植物蛋白等又转化为动物躯体的一部分;动植物死亡后,尸体被细菌、真菌分解,又把氮以氨的形式释放出来;环境中的硝态氮可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形成游离氮或氧化亚氮返回大气中,保持自然界中氮的相对平衡。

举例子说明自然界里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2楼:匿名用户

草食动物要吃植物,部分肉食动物又要吃草食动物,归根,动物是靠植物生存。而,动物反过来又保护植物,或者粪便来肥沃土地。

动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举例说明

3楼:王王王小六

1、青蛙

青蛙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水里用**呼吸,在地面上用肺呼吸。青蛙的幼体为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呼吸。

2、变色龙

变色龙就是因为它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变色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

变色这种生理变化,一种说法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控下,通过**里的色素细胞的扩展或收缩来完成的,另一种说法是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变色龙不是靠色素细胞变色,而是靠调节**表面的纳米晶体,通过改变光的折射而变色的。

3、长颈鹿

长颈鹿的祖先脖子没有那么长,生存于稀树草原地带的长颈鹿祖先,由于稀树草原的树木多为伞型,树叶集中在上层,长颈鹿进化出较长的颈和四肢,可以吃到树叶,于是长颈鹿的脖子经过进化变得很长。

4、仙人掌

仙人掌为了适应干旱和炎热的沙漠,把茎进化成多肉含水量高的肉质茎以储存更多的水分,把叶进化成角质的硬刺以减少水分蒸发。

5、向日葵

向日葵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每**着太阳生长。

人们认为向日葵朝阳仅与光能照射有关,此外与重力作用也有着密切关系。在阳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向日葵背光一面含量升高,刺激背光面细胞拉长向太阳转动。在太阳落山后,生长素重新分布,使向日葵转回东方。

花盘盛开后,就不再向日转动,而是固定朝向东方。向日葵的花粉怕高温,如果温度高于30℃,就会被灼伤,因此固定朝向东方,可以避免正午阳光的直射,减少辐射量。

但是,花盘在早上受阳光照射,有助于烘干在夜晚时凝聚的露水,减少受霉菌侵袭的可能性;此外早上温度较低,阳光的照射使向日葵的花盘成了温暖的小窝,能吸引昆虫帮助传粉。

4楼:匿名用户

植物:1,仙人掌为了适应干旱和炎热的沙漠,把茎进化成多肉含水量高的肉质茎以储存更多的水分,把叶进化成角质的硬刺以减少水分蒸发。

2,竹子一般情况下是以马鞭【地下茎】延伸进行种群繁衍,但遇到大旱的时候就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然后竹子枯死,种子落到地上繁衍种群。

动物:1,熊猫按照其外貌特征【有尖牙利爪】是食肉动物【原本就是】,后来由于环境变化适应了吃竹子。

2 ,长颈鹿的脖子在远古的时候并没有现在这么长,但由于其生活环境中其他食草动物大量繁殖,为了吃到更多的食物,长颈鹿的脖子慢慢变长,以吃到更高树上的树叶。

我查来的 呵呵(⊙o⊙)

5楼:

树木在水少的地方生长,它的根会变得更长

6楼:匿名用户

3、长颈鹿

长颈鹿的祖先脖子没有那么长,生存于稀树草原地带的长颈鹿祖先,由于稀树草原的树木多为伞型,树叶集中在上层,长颈鹿进化出较长的颈和四肢,可以吃到树叶,于是长颈鹿的脖子经过进化变得很长。

7楼:匿名用户

1、青蛙

用**好谢谢你

8楼:施雪南

·有很多,如植物类:1,仙人掌为了适应干旱和炎热的沙漠,把茎进化成多肉含水量高的肉质茎以储存更多的水分,把叶进化成角质的硬刺以减少水分蒸发。

9楼:匿名用户

蚯蚓在干净的水中会变色变淡。

植物的生长习性与自然环境有关系吗?举例说明

10楼:晴盐湖

有关,而且是密切相关的。

比如沙漠里长的植物,

为了储蓄水份,

它们的叶子都变成了针状,

以此减少水份蒸发,

以便生存。

11楼:匿名用户

有,比如最普通的仙人掌

12楼:太妃糖a妃

水分,不是水份。谢谢

举例气温与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关系

13楼:sunny蓝宇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吧。

1青蛙和蛇,在冬天气温很低的时候是会冬眠的。气温暖和的时候才会再次从冬眠中醒来。

2植物,在冬季一般是草木凋零,春季草木旺盛,温度是离不开的。

3人,会根据不同的温度穿不同的衣服~

14楼:匿名用户

动物迁徙,树木秋天落叶

自然界中有没有植物支持着整个结构的案例

自然界中的动物与植物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习性?

15楼:匿名用户

动物的觅食、休息、繁殖时间以及迁徙、冬眠等生活习性都与适应环境有关。

植物的生长向光性、根系的延伸性、开花及授粉的时间、果实的特性等都会与环境相适应

所谓适应性进化,一切形态特征、生理机能、生活习性都是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16楼:匿名用户

这个很多,先举例植物:比如仙人掌,你看到的刺实际是它的叶子,但由于生活在水分稀少的地方,它就必须减少蒸腾作用,保持更多的水在植物体内,于是叶子特化成了刺。

再举例动物:比如鲸鱼,我们都知道它是哺乳动物,生活在海里的哺乳动物,它在4千万多年前,是有类似“脚”的东西的,从远古的化石可以看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进化成在陆地繁衍,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再后来“脚”没有用了,就退化了,它的全部生活史都在水中了。这样的例子比较多,简单说这个希望能帮助你。

谈谈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30

17楼:匿名用户

1.推动地球和生物界的发展和进化

地球形成初期,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地球的大气中,也没有游离氧。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是只能从有机物分解中获取能量的化能营养生物。直至出现了蓝藻,有了光合作用的色素,才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使大气中氧浓度增加,在高空中逐渐形成臭氧层,阻挡太阳紫外线的直接辐射,改变了地球的整个生态环境。

在五亿年之前,地球大气中的氧达到现在的10%时,植物才有了更大的发展。以后大气中的氧含量逐步增加到现有水平。因此可以说没有氧气,就没有生物界,也没有人类。

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地球的发展,也推动了生物界的发展,而整个动物界都是直接或间简接依靠植物界才获得生存和发展。

2. 为地球上一切生命提供能源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的光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藏在光合作用的有机产物中。这些产物如糖类,在植物体内进一步同化为脂类、蛋白质等有机产物,为人类、动物及各种异养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源。

人类日常利用的煤碳、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主要由历史上绿色植物的遗体经地质变迁形成的。因此,地球上绿色植物在整个自然生命活动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可代替的。

目前估算,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产生的干物质达到171×109t/年(其中陆地116.8×109t/年,海洋55×109t/年),而森林最高可达 64.5×109 t/年。

总能量为6.9×1017千卡/年, 大大超过任何物质产生的能量, 是无可争议的第一生产力。

3.参与土壤形成,并为一切生物准备栖息的场所

地球表面土壤的形成,主要是由植物参与的。细菌和地衣在岩石表面或初步风化的成土母质上不断侵袭,再经苔藓植物、草本植物到木本植物在漫长岁月中,以强大根系吸收母质中有效矿物质,使养分成有机态,固定在植物体中。植物和别的生物死亡后,尸体经异养微生物分解,部分养料可供植物再利用,另一部分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母质理化性质,使土壤变成具有一定结构和肥力的基质,经过长期利用,使土壤渐趋成熟。

这样为一定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在其中或其上滋生繁衍创造条件,形成一定的生物群落。

4.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有各种物质循环,绿色植物和非绿色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碳的循环,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糖类等有机物构成植物、动物躯体。细菌、真菌等,把动植物尸体,排泄物等有机物分解时,又把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出来。动植物呼吸、物质燃烧、火山爆发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又可供绿色植物利用,形成了自然界碳的相对平衡。

绿色植物光合过程中所释放的氧,又可补充动植物呼吸和物质燃烧及分解时所消耗的氧,促成了自然界中氧的相对平衡。

在氮的循环中,固氮细菌和固氮蓝藻把大气中的游离氮,固定成植物能吸收的氨态氮,或经硝化细菌转化成硝态氮,供植物吸收。这些氮化物与糖类被加工成植物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建造了植物自身。植物被动物取食后,植物蛋白等转化为动物躯体的一部分。

动植物死亡后,尸体被细菌、真菌分解,又把氮以氨或铵形式释放出来,后者可为植物利用。环境中的硝态氮可由反硝化细菌的作用,形成游离氮或氧化亚氮返回大气中。在氮的循环中,大气氮和土壤中的铵态氮或硝态氮,通过植物辗转而保持相对平衡。

自然界中的其他元素也有循环。总之,在物质循环中,绿色植物和细菌、真菌,通过吸收、合成、分解、释放,互为依存,互为矛盾统一,促进了自然界和地球上生物的不断运动和进化。

在上述物质循环中,也包含着能量的流动。这样,在一定范围中,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了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平衡。

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的压力和冲击太大,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崩溃,导致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人类的生产活动强烈地干扰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改变其面貌。人类的合理开发自然,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如果不合理开发,常导致毁灭森林、水土流失、水源枯竭、草原荒废、河流干涸、土地沙漠化、盐渍化,野生动植物趋于绝灭等,这样的开发,在获得一定“成功”之后,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而得到更大惨败的结果。

与此同时,工业排放的三废和使用大量化肥、农药引起的环境和水质污染,给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带来危机,应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