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物钟有什么特点,关于人体生物钟有哪些介绍?

2020-11-24 17:38:00 字数 6205 阅读 8720

1楼:北京创典文化

也许有朝一日你可以最佳地利用特定的生物周期来安排你的工作和个人生活。透过生物钟的运转,我们发现许多日常生活都受它影响。

半夜到凌晨4点:身体大部分的功能处于最低潮,但听觉处于最灵敏状态。史前的人类就是靠他们的这个“雷达”在睡眠时保护自己的。

早上7点:肾上腺激素达到最高潮,心跳加快,体温上升,血液加速流动,这是一种天然的自身警报。

早上9点:对痛觉最不灵敏,这时最不需要止痛剂。

上午10点:注意力和记忆力在此时达到高峰。如果你是内向性格者,学习新事物此其时矣。

中午:对酒精的效应最易感受。这就是午餐时一场酒席对人下半天的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

下午两点:几乎每个人都会感到午饭后的精神困倦。这与所吃的午饭关系不大,而与中午正常的激素变化有关。

下午3点:对外向性格者这时是他们进行分析和创造最旺盛的时刻,而且持续几个小时。内向性格者此时则处于退潮时刻。

下午4点:脸部潮红,出汗,胸部憋气。这是由于下午工作耗费精力而出现的体内代谢的变化。

下午5点:嗅觉和味觉处于最敏锐的时刻(对控制体重的人要加倍小心)。听觉处于在一天中的第二次高潮期。

下午6点:耐人寻味的是,当我们绝大部分人正乘车下班的时刻,体力活动的潜力正处高潮时刻,可是精神因素能削弱这种精力。

晚上7点:由于激素变化,脾气急躁者容易爆发,血压达到高潮,情绪最不稳定。

晚上8点:当天的食物和水分都已充分贮备,所以体重已达到最大限度。

晚上10点:激素水平及体温均下降,呼吸减缓,身体的各种功能处于低潮。

半夜:身体开始其最繁重的工作,更换已死亡的细胞,建立新的细胞,为下一天做好准备。

关于人体生物钟有哪些介绍?

2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每当冬天来临,天气变冷时,大批的候鸟纷纷南飞,寻找越冬的栖息地:而当春归大地、万物复苏时,它们又归心似箭地飞回到久别的故乡。这似乎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长期的观察发现,候鸟每年回归的时间总是趋近于一个确定的时间。

这就容易使人产生猜疑:是否在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类似人间钟表的计时装置,它支配着生命有节律地活动?

人类自身地摆脱不了这类现象的困扰。这类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研究。最著名的要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维也纳心理学教授斯渥伯达和德国科学院院长弗里斯。

他们是研究人体生命节律问题的先驱。他们以及他们以后的许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不仅情绪和智力,而且血压、体温、心跳、脑电波、血液中的钙、钠离子的浓度等,都有明显的周期性。

3楼:匿名用户

近年来,时间生物学认为,生物体乃至植物体的生命随昼夜交替、四时更迭的周期性运动,揭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节律。古代医学视天地为大宇宙,人体为小宇宙,谓大小宇宙息息相通。健康人体的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昼夜的生理节律,这与地球有规律自转所形成的24小时周期是相适应的,表明生理节律受外环境周期性变化(光照的强弱和气温的高低)的影响而同步。

诸如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生物近似时钟的结构,被称之为“生物钟”。周期节奏近似昼夜24±4小时称“日钟”, 近似29.

53±5天称为“月钟”,近似周年12±2月称为“年钟”。时间生物学研究揭示了植物、动物乃至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持久的”、“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 。

人体生物钟现象都有什么?

4楼:蝴蝶鱼的传说

近年来,时间生物学认为,生物体乃至植物体的生命随昼夜交替、四时更迭的周期性运动,揭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节律。古代医学视天地为大宇宙,人体为小宇宙,谓大小宇宙息息相通。健康人体的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昼夜的生理节律,这与地球有规律自转所形成的24小时周期是相适应的,表明生理节律受外环境周期性变化(光照的强弱和气温的高低)的影响而同步。

诸如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生物近似时钟的结构,被称之为“生物钟”。周期节奏近似昼夜24±4小时称“日钟”, 近似29.

53±5天称为“月钟”,近似周年12±2月称为“年钟”。时间生物学研究揭示了植物、动物乃至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持久的”、“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 。

生物钟依靠像时钟那样周期往复的振荡工作,其工作节奏是不受周围环境影响的,故认为其周期振荡节奏是内生的或在不同器官内独立进行。生物钟的存在有极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能使生物与周期性的环境变化相适应,特别是一些对生存和繁殖关系重大的,如迁徙、觅食、交配、生育等,以至作出提前安排。如糖皮质激素在清晨起床前就已升高,为白天活动作好预先的准备。

然而生物的这种适应性也是有限度的,生理周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追随外界的周期性,当偏差太大,外环境变化造成刺激过强过弱,以致使生理振荡变为越轨的自由运转,从而干扰了时钟的正常运转,造成个体不同器官内部节奏位置的紊乱,破坏有序的合作,会引起某些疾病。

近10年,生物学的研究越来越清楚地告诉我们,昼夜节律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下形成的。1972年研究人员证明,下丘脑前部视交叉上核担负着昼夜节律的中枢起搏点作用。临床观察到人类脑肿瘤破坏包括视交叉上核区时,可导致睡眠-觉醒周期瓦解。

灵长类脑内至少有两个昼夜节律起搏点,其中一个就是视交叉上核,另一个目前尚未确定。

为何成绩一般的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而名列前茅的学生却名落孙山?为何一贯行为文明的青年人突然与人吵架?原来人体存在智力、情绪、体力周期分别为33天、28天和23天的生物钟,这3种“钟”存在明显的盛衰起伏,在各自的运转中都有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

如人体三节律运行在高潮时,则表现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绪乐观,记忆力、理解力强,这样的时机是学习、工作、锻炼的大好时机。这时怀孕所生的孩子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优生儿。在此期,增加学习、运动量,往往事半功倍。

学生节律高潮时考试易取得好成绩,作家易显“灵感”,运动员在此期易破记录。

相反,三节律运行在临界或低潮期,会表现耐力下降,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健忘走神,这时易出车祸和医疗事故,也难在考试中出成绩。老年人发病常在情绪钟低潮期,而许多疾病死亡时间恰在智力、体力、情绪三节律的双重临界日和三重临界日。了解自己三节律的临界日和低潮期,可以在心理上早作准备,以顽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责任感去克服困难,安然度过临界日和低潮期。

如何计算自己智力、情绪、体力钟的高潮、低潮和临界期呢?以下是一种简算法:

(1) 先算“总天数”即计算出生之日至所计算之日的总天数。公式:t=(365.

25×周岁数)± x。式中“t”表示总天数,“x”表示除周岁数以外的天数。例某人1935年10月15日出生, 要计算1987年1月29日的这天生物节律,t=(365.

25×52)-259=18734(天)。

(2) 再算“余数”,将前算得的总天数分别除以33、28、23(它们分别是智力、情绪、体力 节律周期的天数。)然后得到余数。注意必须用手算,而不要用电子计算机计算。

18734/33=567……23(智力钟余数) 18734/28=669……2(情绪钟余数) 18734/23=814……12(体力钟余数)

(3) 当把余数求出之后,如你只需要了解计算日处什么期(高潮期、低潮期、临界期),最简便的方法是采用“周期天数除以2对照法”,又叫半周期法: 33/2=16.5……(智力钟半周期数) 28/2=14.

0……(情绪钟半周期数) 23/2=11.5……(体力钟半周期数) 将“余数”与半周期数作比较,若余数小于此种生物钟的半周期数,此生物钟运行在高潮期;若大于半周期数,运行在低潮期;若接近半周期数或整周期,以及余数为零者,则为临界期。了解自己“智力、情绪、体力”三节律的运行周期,可在高潮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临界、低潮期早作准备,以防不测。

上例,智力钟余数:23>16.5为低潮期;情绪钟余数:2<14.0为高潮期;体力钟余数12>11.5,数字接近半周期,为临界期。

人体生物钟三节律周期理论是指一个人在自身“水平线”上的波动。当人体三节律处于临界期或低潮期,人确实会感到智力下降、情绪欠安和体力易疲劳感,但人是有理智的,有责任感的。我们了解自己的临界期、低潮期,对它没有恐惧的必要,更不要以生物钟低潮期或临界期为借口。

为了降低事故发生率,把处于节律双重、三重临界日驾驶员换下来干其他工作,或提醒他谨慎驾驶,以高度责任感来克服临界日的不适。当然高潮期的驾驶员麻痹大意,以为乱开车也不会出事故,这是绝对错误的。

生物钟老化机制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节律振幅减小。各种组织器官功能减退,例如,神经组织萎缩导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肝脏解毒功能减退;心肌萎缩,心功能减退,如老年人醛固酮、睾酮、黄体生成素昼夜节律振幅明显减小或消失。生物钟处于高潮期,还可抵消这些功能减退,但处于低潮或临界期,则有病变及死亡的危险。

(2)生物节律稳态遭到严重损害。夜班工人体温、血压夜高于昼,睡眠昼夜颠倒,日积月累,使生物节律一定程度损害。

(3)同步因子(生活习惯、光照周期定时进餐)作用的减弱。由于退休,长期生活习惯因改变而不适应,户外接受日光时间减少,干扰了情绪节律,机体衰老与同步因子削弱是有关的。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只有顺从它的变化及时地作出适应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天地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有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以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天地大经。

贤人长寿秘诀是按照天地、日月、星辰的自然运行规律,适应阴阳升降变化,“春夏 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方法,使之长寿健康。历代长寿老人均具有起居,饮食规律的生活。尽管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些事不尽人意,但长寿者由于保持乐观情绪,正确对待和处理矛盾,使生活节律中同步因子不断维持动态平衡,这对延缓衰老有着不可估量的回春作用。

人的生物节律有什么特点?

5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人的身体中同样在进行着律动,即所谓的生物的节律,或生物节律。它们也是钟表,但既看不见,也听不到。这个生物钟在我们的体内都做什么呢?

生物寿命学家在人体内发现了500多个节律变化反应。有些以一秒分之几或一分钟之几为一个周期(来自希腊语“uhk”,即“圆圈”之意)这是脑生物电流波动或心肌收缩。有些节律间隔几个小时、几个月、几年。

比如,太阳的活动周期,它的高峰期为11年一个周期,它对人的神经系统器官就有影响。

最为明显的是昼夜的交替。人们认为,一昼夜就是微缩的一年。也就是说,人在24小时内度过春夏秋冬四季。

冬天,自然界里的生物进程明显放慢,许多动物进入冬眠状态。黑夜就像四季中的这个寒冷的季节,在夜里,人的机体进行休息,脉搏的频率降低,呼吸也变得缓慢起来,血压降低。春天是生命的早晨。

人们醒来,睁开眼睛,光线照到眼睛的视网膜上。这时,大脑开始活跃起来,呼吸加快,有更多的氧气从肺部进入血液,机体组织释放出夜里积累下来的废物。一昼夜间物质的代谢有时逐渐加快,有时逐渐减慢,这可以影响人的身体状况、情绪和工作能力。

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细致的研究证实,有一张对所有人适用的体内时间表存在着。例如,从早晨10点到15点,是人的积极活动时期,大脑在这时的工作最有成效。从13点到14点,胃液的分泌最多,这是午饭的时间。

人有一个身体生长期,即从16点至17点,这时头发、指甲的生长速度最快,还有一个感觉敏锐期,即从17点到18点,这时听觉和嗅觉极为灵敏。从20点开始,许多人开始回忆自己没有实现的计划,为失掉的机会而忧伤,比其它时间更强烈地感受孤独。这是人的忧郁期。

但是,如果之后能把握自己,希望之光就会穿透内心感受的乌云。心情会变好,也可以想明天的事了。这段平静愉快的时间可以延至23点。

然而,23点之后,人体内的肝脏和胆囊的活动活跃起来,人会变得易发怒,并具有挑衅性。因此,要想不与别人吵架,就需要躺下睡觉。况且,时间一过半夜就是“盲期”,眼睛要工作就需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没必要使视力过度紧张。

所以,制定作息制度可不是无稽之谈。尽管也有这种情况:有些人在早晨更富活力,而有些人则是在晚上。

第一种人被称为“百灵鸟”,因为他们就像这种鸟一样,早睡早起。第二种人被叫作“猫头鹰”。半夜早过了,这些人家里的窗口还亮着灯,还在忙着工作,而这时,周围的人们都已进入梦乡。

第一种人和第二种人都处在某种经常稳定的节律中。尽管“百灵鸟”的作息制度对身体来说更符合生理规律,也就是说更为自然些。他们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充满活力,这对新陈代谢十分有利。

在人体中,如果“睡与不睡”的节律易位,通常会导致自我感觉的恶化。白天出现困乏,注意力下降,精神委靡。而夜间,在全身疲劳的情况下还出现失眠有些人慢慢能够习惯夜间不睡。

另一些人则会产生疾病导致生理紊乱。科学家们用紊乱这个词来说人的机体中生理和生化过程的相互协调性(同步性)所遭受的破坏。在此情况下,机体就像一个没有指挥的乐队。

但是如果根本无人去听这样的乐队的话,那么紊乱就会给人带来不幸或是悲剧。想象一下,航空调度员在定位控制台旁睡着、或外科医生在手术台旁失去注意力将是多么可怕。所以,现在为那些昼夜的作息时间经常受到破坏的人准备了一套训练系统。

但是,生物寿命学者们认为,如果不是极为需要,人还是不要在夜里工作。为什么尽管昼夜对所有人都是均等的,而有些人在这段时间里会比其他人做得更多些呢?因为他们善于与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的生物节律和睦相处。

他们不会空费气力,并且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