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里的翻译方法:对、词、换、留、增、删。求解释

2020-11-24 13:49:12 字数 4859 阅读 8384

1楼:匿名用户

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必译或不能译的词语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如人名、官名、地名、物名、国号、年号等等。上面五例中就有一些词语在翻译时保留了下来:鸡、人、听、问、来等。

换,就是替换,替换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如阡陌——田间小路,交通——纵横交错,犬——狗,闻——听到,若——好象,怅恨——因失望而叹恨等。

对,就是对应,一是翻译时一般要“一一对应”,以上例句多数都是“一一对应”的;二是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语对译出来,如茶——茶水,惊——惊讶,久——很久,市——集市,买——购买等。

补,就是补充,一是将句子中省略的词语补上;二是将省略的句子补上,使句子更连贯顺畅一些,如“鸡犬相闻”是主谓句,主语是偏正短语“鸡狗鸣叫的声音”,翻译时应补出中心语“鸣叫的声音”;谓语是个主谓短语“人们相互听得很清楚”,翻译时应补出主语“人们”,否则就做不到“信”——忠实于原文。省略成分补出时,用括号括起。

删,就是删除,删除那些无实在意义的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虚词以及偏义复词(不宜异同)、同义复词(仿佛若有光)的一半等。如“怅恨久之”的“之”,就是用在形容词后的词尾,是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应删除;再如例⑤,如果直译出来,一则啰嗦,二则也不合实际,不如用删除法化繁为简,翻译成“跑了许多集市,购买了出征所必需的物品”,显得更精练些。

调,就是调换,把某些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需要调换顺序的文言句式有主谓倒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像例③中的“问所从来”中的“所从”就是宾语前置,翻译时应按“从所”的顺序翻译。

以上“留、换、对、删”是针对词汇的翻译而言的,“补、调”是针对句子的翻译而言的,至于具体采用那种方法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文言文的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更是阅读中的难点。将文言文译成的现代汉语,往往是不够准确,也只是译出文言文语句的“大意”,可以说不是译文,而是语句的“意思”。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增,删 留 变, 对 请解释一下

2楼:茉尔璃璃

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必译或不能译的词语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如人名、官名、地名、物名、国号、年号等等。上面五例中就有一些词语在翻译时保留了下来:鸡、人、听、问、来等。

换,就是替换,替换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如阡陌——田间小路,交通——纵横交错,犬——狗,闻——听到,若——好象,怅恨——因失望而叹恨等。

对,就是对应,一是翻译时一般要“一一对应”,以上例句多数都是“一一对应”的;二是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语对译出来,如茶——茶水,惊——惊讶,久——很久,市——集市,买——购买等。

补,就是补充,一是将句子中省略的词语补上;二是将省略的句子补上,使句子更连贯顺畅一些,如“鸡犬相闻”是主谓句,主语是偏正短语“鸡狗鸣叫的声音”,翻译时应补出中心语“鸣叫的声音”;谓语是个主谓短语“人们相互听得很清楚”,翻译时应补出主语“人们”,否则就做不到“信”——忠实于原文。省略成分补出时,用括号括起。

删,就是删除,删除那些无实在意义的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虚词以及偏义复词(不宜异同)、同义复词(仿佛若有光)的一半等。如“怅恨久之”的“之”,就是用在形容词后的词尾,是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应删除;再如例⑤,如果直译出来,一则啰嗦,二则也不合实际,不如用删除法化繁为简,翻译成“跑了许多集市,购买了出征所必需的物品”,显得更精练些。

调,就是调换,把某些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需要调换顺序的文言句式有主谓倒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像例③中的“问所从来”中的“所从”就是宾语前置,翻译时应按“从所”的顺序翻译。

以上“留、换、对、删”是针对词汇的翻译而言的,“补、调”是针对句子的翻译而言的,至于具体采用那种方法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文言文的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更是阅读中的难点。将文言文译成的现代汉语,往往是不够准确,也只是译出文言文语句的“大意”,可以说不是译文,而是语句的“意思”。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具体用法:留、补、调、换、删、组

3楼:匿名用户

1、组——组词

把单音节词变成双多音节词。

2、留——保留

1)古今同义词

2)表时间、年号、人名、字号、官名、地名、国号等的词。

3、删——删除重复多余部分。

1)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

2)同义词保留一个。

4、换——替换

遇到古今异义词要用古义替换今义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5、补——增补

1)原文省略部分

2)代词所指的内容或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6、调——调整

把倒装句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4楼:匿名用户

1.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可不译。

误区点拨:强作对译。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予以保留,不要强作翻译,因为这些词大都难与现代汉语对译。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晋侯、秦伯”应当保留)

2.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如: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误区点拨:该译不译。文句对译,要求一一对应,绝少不译的字词。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3.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如:“岁征民间”(《促织》)的“岁”要替换成“年或每年”。

误区点拨:以今律古。有的词语随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改变,如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等,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语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如:

例1.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义,又可表“责备”之义,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卑鄙”属于感**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德恶劣。

译句中以今义当古义,应改用古义。)

例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4.补:即增补法。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

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如:

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浙江卷)

译文: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解析】该句“谕”后面省略了代词“之”(部落首领),即“谕之以祸福”,翻译时必须把它补上。

(2)词语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内容。如: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译文: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解析】该句中加点的“是”“非”是词类活用,属意动用法,翻译时必须增补上表意动的词语“以……为”或“把……看作”。

误区点拨:

(1)该补不补。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应补上)

(2)胡添乱补。一般说来,文言译句必须尊重原文意,不能根据个人的想当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说》)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5.删:即删削法。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湖南卷)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解析】该句是苏轼散文《放鹤亭记》中的一句韵文,“兮”是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而”字不译出也不影响表达的准确顺畅。

误区点拨:该删却留。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6.调:即调整法。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应调整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 不可译为:“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也没有筋骨的强壮。”

误区点拨:该调不调。在古代汉语中,有这样那样的倒装句、省略句。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说来,要将之还原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常式句。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报告秦国的,没有找到。”(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即“寻找可以出使报告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