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和西夏订立盟约,名称是什么,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是啥???

2020-11-24 10:59:48 字数 5426 阅读 8041

1楼:

试题答案:(1)a、辽,b、北宋,c、西夏(2)澶渊之盟(3)金、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4)郾城大捷,岳飞(5)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是啥???

2楼:芝麻蚊子

北宋与这两个政权建立早年战争较多,后来通过谈判讲和.和平时期进行大量的文化\物质等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些都为我国历史上民族的融合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3楼:加菲猫的胡子

与辽的关系是平等的邻国,与西夏是宗主国和属国

4楼:

北宋与辽进行长期战争后,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两国为兄弟之国,互开边境进行**,北宋每年向辽交岁币。

北宋与西夏进行战争后,双方损失都很大,于是订立盟约。西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向西夏交岁币。

5楼:匿名用户

辽在宋之前建立,宋初想通过战争手段夺回被辽控制的幽云十六州以加强边防实现攘北戎以塞外久坐江山并无征服辽的意图.太宗时两次倾国之力御驾亲征均大败,由此攻势转为守势.真宗年间,辽大举进攻,在寇准的担保努力下,真宗被迫亲征,双方基本打了个平手.

订立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及今天的平等外交),辽为兄宋为弟,宋每年向辽交岁币,宋承认幽云十六州为辽领土,进行互市.再无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心.此后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

西夏是由西北少数民族羌族首领李继迁因太宗安抚政策不妥背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国家.到李元昊之时,西夏国力正强咄咄逼人向宋多次大战均大胜,因夏是小国虽多次大胜却无力让宋臣服反倒因此而元气大伤,宋也不能消灭西夏.最终双方订立盟约,西夏名义上向宋称臣其实是个独立王国,却可以得到宋每年大笔的岁币.

此后矛盾摩擦依旧不断.

6楼:匿名用户

西夏想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与辽的关系是平等的邻国

7楼:悠悠御风

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

同属中华民族

8楼:横波妖猫

三足鼎立,

北宋略显弱势.

9楼:匿名用户

辽在北宋之前建立,西夏在北宋后期从北宋分离出去!

宋辽仪和盟约的名称是什么?订立于哪?一年?结果如何

10楼:瞎起个破名吧

宋辽仪和盟约的名称是什么?

澶渊之盟

订立于哪?一年?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十二月

盟约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11楼:鲍博里史瓦格

公元1005年1月宋辽订立“潭渊之盟”

1·澶渊之盟,宋夏议和是在少数民族不断进攻北宋政权,威胁北宋安全的情况下不得已而议和的。

2·北宋统治者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接受了屈辱条件,这种和议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3·每年给予少数民族政权大量的岁币,增进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造成积贫积弱,财政困难。   4·统治者为了转嫁危机,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引起了阶级矛盾激化。起义不断。

5澶渊之盟结束了战争状态,维护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是?

12楼:鎏弘

与辽国兄弟相称!事辽国为兄,宋为弟!

西夏对宋称臣, 但实际上就是宋每年送两国金银若干!名为 赐予实为乞和!

辽在宋之前建立,宋初想通过战争手段夺回被辽控制的幽云十六州以加强边防实现攘北戎以塞外久坐江山并无征服辽的意图.太宗时两次倾国之力御驾亲征均大败,由此攻势转为守势.真宗年间,辽大举进攻,在寇准的担保努力下,真宗被迫亲征,双方基本打了个平手.

订立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及今天的平等外交),辽为兄宋为弟,宋每年向辽交岁币,宋承认幽云十六州为辽领土,进行互市.再无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心.此后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

西夏是由西北少数民族羌族首领李继迁因太宗安抚政策不妥背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国家.到李元昊之时,西夏国力正强咄咄逼人向宋多次大战均大胜,因夏是小国虽多次大胜却无力让宋臣服反倒因此而元气大伤,宋也不能消灭西夏.最终双方订立盟约,西夏名义上向宋称臣其实是个独立王国,却可以得到宋每年大笔的岁币.

此后矛盾摩擦依旧不断.

有人说: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协约“送岁币换和平”不值得。谈谈你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

13楼:hc天意

我却不怎么认为.

首先,先谈谈''对辽作战''和''与辽讲和''的利弊对辽作战:

利:打败辽,解除外患,收复失地(燕云十六州)弊:北宋开过时的政策使国家积贫和积弱 , 兵力不够辽雄厚,多数会输战败后兵力耗损,民不聊生

与辽讲和:

利:两国和平,有助国家发展

边境安宁,保障民生

弊:支出增加(给出大量岁币)

有辱国体

我认为北宋这个岁币保平安的政策比对战的好。因为北宋频密对战,那次赢得战争也是靠运气的,兵力不如人,如果西夏和辽联手打北宋,北宋必死无疑。而且,辽是钱银物质也很缺,如果订立"澶渊之盟",辽为了钱还是展示不会攻打北宋的。

北宋边境安宁,有助国家发展,一旦有机会,反咬辽一口,一洗国耻。

14楼:匿名用户

现在很流行为历史“翻案”。北宋时期对契丹、党项作战屡屡失利,长期采取订立协约“送岁币换和平”的方法,肯定是加重人民负担、使国家和民族利益受损的,可有人对此却大加赞赏,应该说这是片面和不正确的。

其一:“岁币”换不来和平。正常情况下,中原地区经济可以支撑“岁币”的负担,一遇灾年税收受到影响,“岁币”还得付出,无异于雪上加霜,长此以往民怨加深,统治不稳,受害的不仅是政权,更多的还是普通百性;

其二:“岁币”形成了制度,层层摊派、逐级加码,更加滋生腐败现象,造成官民对立。结果是中间(各级官吏)收益,两头(国家和百姓)受损,形成恶性循环;

其三:“岁币”换来的和平是虚假的和平,收益的中间阶层沉迷于欺上瞒下的“稳定”之中,不事武备,为后来北宋的灭亡埋下隐患。

其四:打仗并不是单纯耗费,还会有胜利的收益,即所谓的战利品。

应该说在不利的情况下,“岁币”只能作为短时间维持和平的局面,赢得喘息的方法,是权宜之计,并不适合做一项长期的“国策”。哪有整天给人“罚款”还不亦乐乎的?可在北宋就是这个样子,**谋图自保、皇帝沉迷个人的“爱好”,老百姓没有发言权,只能默默忍受,局势变化之后只能再次陷入挨打的局面,“靖康之变”给这种不思进取的“岁币”换“和平”,敲响了丧钟。

早在汉代时期,刘邦与匈奴作战不利。“白登之围”后,冒顿单于屡次违背汉朝与匈奴所订立盟约,对边界进行侵扰劫掠活动。汉朝为了休养生息,采纳和亲之策,此外汉朝每年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物资。

暂时的缓和了匈奴的关系。后代君王无**帝还是景帝始终也没有忘记消除这个北方威胁,最终在“白登之围”70年后,由汉武帝手中得以实现。与汉朝相比,北宋的统治者就像一个“小偷”,把国家利益当作自己“偷来的东西”,遇到“强盗”给点了事。

所以有宋一朝,虽经济富足、文化强盛、科技发达,却仍免不了亡国的命运。

15楼:匿名用户

讨饭的遇上了大款,大款随便撒点牙缝钱,耳根子清净。

北宋与契丹族和党项族签订盟约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16楼:匿名用户

契丹族和党项之盟?反应了很久。我从来不觉得西夏(及其前身)与任何政权结盟过。

17楼:匿名用户

在宋看来,西夏为辽附庸,若伐灭,辽可能援助。在辽看来,西夏与宋勾结,若伐灭,宋可能生事。宋夏曾战,辽夏亦曾战。

18楼:匿名用户

也没有必要指责西夏的品行,三国并立,它最弱,存国之道,间与齐楚。金宋西夏并立,西夏还是这样。蒙金宋夏并立,西夏依旧这样,这次没混过去。

辽和北宋签定的盟约是?内容?意义

19楼:轻舟浅渡

宋辽签订的盟约称之为(澶渊之盟 )

内容: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 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

意义:澶渊之盟对于宋辽来说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至此对于宋来说,辽停止南下,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战争,经济得到了更快的发展,至仁宗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对于辽来说,岁币缓解了辽经费紧张的麻烦,而双方开商埠互市,更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

至澶渊之盟以后,宋辽100余年不曾发生战争.

20楼:原创诗歌爱好者

澶渊之盟,历史上第一个条约。

21楼:匿名用户

澶渊之盟: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

于是,双方议和。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宋朝的妥协使辽国得到很多好处。但是,“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了平稳的局面。

宋与辽的和战:

宋太宗统一中原和南方后,为了夺取幽云十六州,亲自率兵向辽进攻。宋军包围了幽州城,并在高粱河向辽的援军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负伤中箭仓惶逃走。

雍熙三年(986年),宋军趁着辽朝内部矛盾重重,宋太宗再度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军以曹彬为统帅,中路军以田重进为统帅;西路军以潘美为统帅,。结果,出了中路军全身而退外,其余均被歼灭。从此宋朝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开始采取消极防御的措施。

1004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下,双方在澶州议和,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澶渊之盟后,宋辽的对峙局面形成。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维持了和平的局面。宋辽边疆的安定,双方**兴旺,使者往来不断,加强了汉族和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宋与西夏的和战:

元昊称帝都,与宋朝不断交兵,双方损失都很严重,于是元昊请和。1044年,双方订立和议: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送每年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

从此以后,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北宋与辽和西夏,南宋与金议和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1楼 甜 甜 圈 共同之处 1 都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2 都是南宋上缴岁币,夏 辽称臣 3 都互相互市不绝 4 都加强了民族融合。 2楼 杯具的木头 三个国家互相牵制,除非有足够的力量同时对付两个国家,要不然不可能胜利,这就有点像三国时代,但是情况更加复杂,这三个是三种民族三种统治方式,拥有自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