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导致了黄赤交角的存在,为什么会有黄赤交角? 15

2020-11-24 06:46:48 字数 5354 阅读 6137

1楼:三千宠爱在姐身

地球的倾斜导致的,

地球本来对于太阳来看就是斜的,就是倾斜的那个角度。

2楼:青铜门

地轴是倾斜的 自转面和公转面之间形成的角度

3楼:burning扒皮

你可以做一个小实验,旋转一个鸡蛋,然后轻轻吹它一下,看它怎么变化!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黄赤交角形成原因

4楼:加油奋斗再加油

黄赤交角(又名:黄道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黄赤大距。目前地球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

黄赤交角并非不变的,它一直有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较小,所以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和地球赤道面的夹角是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存在缓慢的变化,这是由于春分点位置的变化产生的。黄赤交角变化的范围在22°00′得到24°30′,变化的周期约为4.

1×10^4年。上次黄赤交角最小值约距今2.8万年。

地球的自转轴(地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的倾斜。地球的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26′),即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则表现为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并被称为黄赤交角,又称"黄赤大距"。黄道与天赤道的两个交点,叫白羊宫(白羊座)第一点和天秤宫(天秤座)第一点,在北半球分别称为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二分点。

黄道上距天赤道最远的两点,叫巨蟹宫(巨蟹座)第一点和摩羯宫(摩羯座)第一点,即北半球的夏至点和冬至点,合称二至点。二至点距天赤道23.43°,称黄赤大距,是黄角交角在地心天球上的表现。

黄赤交角在天球上也表现为南北天极对于南北黄极的偏离。天轴垂直于赤道面,黄轴垂直于黄道面,既然黄赤交角是23.43°,那么,天极对于黄极的偏离,必然也是23.43°。

5楼:3392088付碧莲

黄赤交角是如何形成的?

黄赤交角的形成,实际上与太阳系诞生和演化过程密切相关。按照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我们的地球和其他7大行星基本上在同一时期,在原始星云盘中星子之间的引力作用下,频繁碰撞合并而相当快地形成。绕太阳公转的星子在聚集形成地球的过程中,会使得一部分公转角动量转化为原始地球的自转角动量。

大量星子的碰撞聚集是一种随机过程。如果是一种不受其他作用影响的随机过程,那么总的平均结果必然会使得地球自转角动量的方向与公转角动量方向一致,也就是说黄赤交角为0°。但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强的引力作用,使得这种随机过程出现了一定的偶然性,导致这种随机过程的平均化不彻底。

尤其是在地球形成的晚期,少数大星子的碰撞“入伙”,会造成地球的轨道有一定的偏心率和倾角。还有一些大星子对原始地球施加的掠撞力矩作用,也会导致地球的自转轴发生改变。最终的结果,就使黄赤交角变成了23°26′。

大星子的撞击还可以很好地解释金星的逆向自转和天王星的侧向自转。

6楼:有点雾了

黄赤交角的存在

是因为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太阳公转轨道面之间的斜交存在夹角,太阳的回归运动是在黄赤交角之间进行的,在两条回归线之间出现了太阳的直射现象,所以夹角的存在使地球有了四季和五带的变化。

如果黄赤交角为0,也就意味太阳徘徊在赤道,全球毫无温度带而言,四季的变化是反映在温度的变化,既然任何一个地方的全年温度不变,那么四季也不会变了。同样在全球任意地方的最低太阳高度角全年大于0,也就无极昼极夜现象了。又因为地球存在黄赤交角时,每到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时太阳停留在赤道上),既然太阳永远停留在赤道上,那么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球的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26′),即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则表现为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并被称为黄赤交角。

1.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由于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34′)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黄赤交角(目前23°26′)也基本不变。

(1)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来

假设黄赤交角变大,那么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也会相应变动,直射点会超过现在的最北及最南界限(23°26′),同样极线(66°34′)也会向赤道靠近,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从而使温带范围缩小。既然极地范围的扩大,那么极昼极夜的范围也会相应增大。

2.在地球上某个特定地点,根据太阳的具体位置所确定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时是不一样的。

而区时是以每15°经度间隔划分为一个时区,以每个时区**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为本时区的区时

比如北京与天津在地理位置上相距很近,但地方时是不一样的,北京的时间要比天津的晚。但为了方便两地都会统一采用东八时区的区时即我们所说的北京时间。

3.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 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

各时区的“**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经线东西两侧各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区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时刻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 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个小时,这样各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

因为时区的划分使每个时区之间只相差一小时,所以时区差就等于时差了。

4.算出**经线的作用很多,就拿时间来说,算出**经线就可以推算出所在时区。

7楼:王金甲

所谓的黄赤交角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倾斜于黄道面23.5度。

黄赤交角不永远是23.5度。地球刚诞生时是垂直与黄道面自转。

8楼:

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平面赤道 面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

也就是说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结果

为什么会有黄赤交角? 15

9楼:匿名用户

地球自转轨道面即赤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不在同一平面上,存在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10楼:芒山客

因为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就有了黄赤夹角,假如地轴垂直于黄道面,就不会有黄赤夹角了。

11楼:匿名用户

具体我反正不知道,应该与地球自身的密度分布有关系吧,我认为啊!!!呵呵

黄赤交角是有什么组成

12楼:匿名用户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是个二面角,目前是23度26分

13楼:地理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黄赤交角的成因

14楼:加油奋斗再加油

黄赤交角(又名:黄道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黄赤大距。目前地球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

黄赤交角并非不变的,它一直有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较小,所以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和地球赤道面的夹角是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存在缓慢的变化,这是由于春分点位置的变化产生的。黄赤交角变化的范围在22°00′得到24°30′,变化的周期约为4.

1×10^4年。上次黄赤交角最小值约距今2.8万年。

地球的自转轴(地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的倾斜。地球的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26′),即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则表现为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并被称为黄赤交角,又称"黄赤大距"。黄道与天赤道的两个交点,叫白羊宫(白羊座)第一点和天秤宫(天秤座)第一点,在北半球分别称为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二分点。

黄道上距天赤道最远的两点,叫巨蟹宫(巨蟹座)第一点和摩羯宫(摩羯座)第一点,即北半球的夏至点和冬至点,合称二至点。二至点距天赤道23.43°,称黄赤大距,是黄角交角在地心天球上的表现。

黄赤交角在天球上也表现为南北天极对于南北黄极的偏离。天轴垂直于赤道面,黄轴垂直于黄道面,既然黄赤交角是23.43°,那么,天极对于黄极的偏离,必然也是23.43°。

15楼:匿名用户

黄赤交角和天体之间的引力有关。根据万有引力原理,f=g*m1m2/r*r 。由于天体地量较大,互相吸引所以会产生黄赤交角。太阳系九大行星都有黄赤交角存在。

如果黄赤交角增大,会出现哪些现象

16楼:夏侯轻依

黄赤交角是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目前约为23.5度.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即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变大,则热带与寒带将扩大,温带缩小.寒带范围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寒带扩大则北极点的极昼天数增加.中纬度地区(南北纬30°-60°之间)的昼夜长短变化大,且纬度越高,变化越大.

所以当黄赤交角增大时,中纬度地区夏季昼将增长,冬季夜将增长望采纳

17楼:一匹狼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与寒带将扩大,温带缩小.寒带扩大,极点的极昼天数增加.中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大,且纬度越高,变化越大.

所以当黄赤交角增大时,中纬度地区夏季昼将增长,冬季夜将增长.

阿我很着急。就是除了黄赤交角如果变化回引起五带范围的变化,还有什么如果变化会引起五带范围的变化?我

18楼:匿名用户

是依据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两个因素来划分的,即从有无太阳直射光线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等天文特点来分界的。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地轴是倾斜的?为什么不说是因为地轴是倾斜的才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

19楼:爱天文学大本营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也决定了地球上五带的范围。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缩小。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各地昼夜长短的比例。以夏至日的北半球为例,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北半球的昼变长夜变短(有极昼现象的地区除外),也就是昼夜的差距扩大了;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北半球的昼变短夜变长(有极昼现象的地区除外),也就是昼夜的差距缩小了,即:各地一年中昼长的年变幅随黄赤交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在一年中作有规律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并影响着五带的范围。望采纳

20楼:匿名用户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的确是因为

地轴是倾斜的,且倾斜角为23.5度,但如果说是因为地轴是倾斜的才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那就太笼统了,因为地球的倾斜角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这个固定的数值产生了黄赤交角,你需要说的准确些: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