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古代官印)上是什么字,为什么古代的官印是方的,而现代的公章大都是圆的

2020-11-23 20:41:51 字数 6747 阅读 1268

1楼:愤怒的转轮圣王

我想说的是这玩意应该不是官印。。。完全看不懂

2楼:祁连老叟

左下脚好象是一个印字右上角象一个福字有一个是赵字

3楼:

是不是不是字,而只是一种图案

为什么古代的官印是方的,而现代的公章大都是圆的

4楼:匿名用户

这主要是近代以来我国受到西方影响、传统中断了

从19世纪中叶开始,随着西方工商业的发展,传统的火漆封印和印章戒指不再适合日常需要,于是出现了用金属或橡胶制作的带柄圆形图章,蘸取墨水后盖在文件上。由于西方国家官印除文字外,通常还包含徽记,印章布局以徽记为中心,文字分上下两排从左至右环绕徽记,故其印章多圆形。西方印章的圆形布局结构影响了今日世界大多数国家。

50年代前半期,新政权各级机关和地方**所使用的印章都是方印,但是到1955年之后统一改成了圆形公章。1955年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印章的规定》,规定国家机关公章改为圆形,省部级以上公章**为国徽,其余机关公章**为五角星,并且规定了各级印章的尺寸。1955年将公章由方形改为圆形,主要是为了配合1954年新宪法的颁布,使公章的文字环绕国徽、党徽或五角星,从而构成更加合理美观的印章构图,并且与苏联这样的“先进国家”接轨。

如今在中国,只有在一个地方还能看到硕果仅存的正方形官方印章,也就是印在人民币背面的“行长之章”和“副行长章”。

5楼:杜因那夫

您好!这个不是这样的。只有印类似单位名字这些的时候是用圆形公章,因为单位公章有时需要加五角星一类的标志,如“xx市***局”就是圆形。

但印名字的时候还是方形。比如,某个单位领导叫张某人,他的公章就是方形的“张某人印”。还有就是古代,用的都是篆体字,篆体字刚好能被方形印章装下。

古代官印方章缺三个角有什么意思吗?

6楼:尤老師

官印谨严,一定要正四方

形,表示官品方正;这是卸任**、离职、外放後,原有官印不废弃,而作缺角处理,然後收藏库房不再使用。

印章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纽式也有差异。

印章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一定要正四方形,有鼻纽。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统称。私印体制复杂,可以从字意,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构成形式上分成各种类别。

1.姓名字号印:印纹刻人姓名,表字或号。

汉人名多一字,其三字印,无「印」字者即字印。字印自唐宋後始以朱文二字为正格,也有于姓下加「氏」字的。现代人也有刻笔名的,也属此类。

2.斋馆印:古人常为自己的居室,书斋命名,并常以之制成印章。唐李沁有「端居室」一印,约为此类印章的最早者。

3.书简印:印文在姓名後加「启事」,「白事」,「言事」者。今人有「再拜」,「谨封」,「顿首」者。此种印专用於书简往来。

4.收藏鉴赏印:此种印多用於钤盖书画文物之用。它兴於唐而盛於宋。

7楼:河山在我胸

保存过程中损失三个角。

8楼:匿名用户

从古书记载来看,官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关于官印起源,汉代《春秋合诚图》里有这样的记载:传说尧与太尉舜坐在舟中泛游,忽然,一只凤凰飞到他们面前,将背负的图书交给尧。

这图书装在一个赤玉匣子中,长三尺,宽八寸,上有黄玉检斗,用绳子捆扎,两端用泥封固,并加盖了“天赤帝符玺”的印章。这说明,印章最早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出现的。比较完备的官印制度,形成于秦代,自丞相太尉到郡守县令,都由国君在任命时授予官印,同时配发穿在印钮上的丝带,叫做“绶”,以便须臾不离地佩带在身上。

秦末,天下大乱。项梁指挥项羽拔剑砍下殷通首级,“佩其印绶”,然后便自封为新的郡守,行令各县,“得精兵八千人”。这个凭印绶当官、认印不认人的制度,又为汉朝所继承。

汉武帝时,穷得连老婆也养***的朱买臣忽然被任命为故乡会稽郡守。当其回到下榻的会稽郡驻京办事处时,吏员们仍把他当穷汉看待,不予理睬,直至发现他怀里揣着印绶,“坐中惊骇”,马上排好队,一起跪拜。这种观念的沿袭,便使“掌大印”、“拿印把子”成为当官掌权的代名词。

印绶制度的另一特征,是以铸印材料和绶带颜色区别官阶。如汉代,丞相太尉一级**,金印紫绶;御史大夫及两千石以上,银印青绶;六百石以上,铜印黑绶;二百石以上,铜印黄绶。从晋代起,印绶制又改为印囊制,绶囊用皮革制成,盛进官印后佩在腰间,以绣缕区别官阶。

古印章如何收藏

9楼:傻

古代印章的收藏包括战国、秦汉印和明清流派印两大重点板块。

印章收藏与其他收藏一样,追求年代久、名头大、艺术水平高、品相好等。

印章史上,战国、秦汉是两上比邻的高峰,自然应是首先搜求的对象。其中官印远少于私印,故以官印为贵。钮式中常见为鼻钮、瓦钮,其他钮式如龟钮、辟邪钮、带钩钮等远少于鼻钮,**当然高于鼻钮印。

古玺印中铜印最多,玉印、银印、金印极少,备受藏家倾睐。明清流派流派篆刻方面,明代印章已极罕见,得到清代印足以欢喜,如为名家有年款之作,**自然更高。另外,无论古玺印还是流派印,个头大者一般比个头小的为贵。

就目前文物市场来讲,2010年初时,一般鼻钮秦汉印在20000-30000左右,战国古玺和其他钮式印略贵于此。一般鼻钮官印在30000-50000元左右。龟钮、驼钮印可达50000-80000元。

元押一枚5000-10000元。上年头的明清篆刻作品很少,有名头者更难得一见。而在2014年一般鼻钮秦汉印已涨到50000元左右,战国古玺和其他钮式印更贵于此,且已有价无市。

古印章的真伪,主要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

1.印面形状

历代官印是藏家追逐的目标,因其一般个头大于私印,而数量又远少于私印故也。所以官印又自然成为作伪的一个重灾区。

历代官印皆以正方形为正宗,然而特定时期和地域也有一些其他形状的官印,掌握这些特征,如印文为某时、某地、某职官印,而印面形状却不符,伪印的可能性就更很大了,这在战国古玺鉴定中尤为重要。如战国齐官印往往在印面上端或上下两端有方形突楞,黄宾虹藏有一方“历王之珎”(见《滨虹草堂藏古玺印》),上有一突,摹仿齐玺,但印面有一周框线,一望而知此为赝作。

2.印章尺寸

战国古玺,异彩纷呈。印之大小,并无定制。入秦以后,随着度量衡的统一,方形官印边长多变化于2.

3厘米(合当时1寸)左右。北朝官印略同,隋唐以后,官印边长多超过4厘米。准确掌握历代古印尺寸的变化,对印章辨伪很有用处。

如“司宫长司”印,上世纪70年代山东省文物总店收藏,边长1.6厘米。《山东新出土古玺印》中,被定为汉代官印。

汉代官印边长皆在2.3厘米左右,此印远小于于此,仅此一点,便可定为伪印。再如此印中“司”字右竖左弯(汉官印绝大多数为直笔,如东汉末至西晋“军司马印”),其毫无汉印浑厚神韵已不用再辨。

3. 印章朱白

战国官印或朱或白。至秦至南北朝,方形官印几乎皆为白文。隋唐以后,官印基本为朱文。如遇不合此规律者,务必提高警惕。

如清代吴大澄《十六金符斋印存》一书,著录有一方“虎步叟搏司马”印。叟族为古代少数民族,活动于两汉魏晋之际。按当时印制,且不说此印尺寸形状俱不相符,仅误为朱文一项,便可定为赝作。

4.印面分割

印面分割主要指印面上界格和边栏的运用。

(1)界格。措施于印面,用以分隔印文的界线,主要有田格、横日格、日格(习称半通印)等种类。战国之时齐楚等国就使用田格或横日格划分方形印面。

至秦代,绝大多数官印都用田格或日格,此风延及西汉初年,以后遂成绝响。东汉之时,又出现了少数在田字中间加一竖的格式,系道家印和殉葬专用印。

如林树臣《玺印集林》著录有“阳平君印”。从风格上看接近秦印风格,秦代封君也较常见,或以封地为号,以华阴、泾阳;或为特立之号,如刚成、武信。此印拟秦印而又失之草率简陋,加之秦这类印必用田格,如秦“昌武君印”。

而此印只施边栏,不合时制,当为伪印。

(2)边栏。指刻铸于阴文印面印文之外的方形界框。在官印系统中,战国习见,秦和西汉无之。

东汉和魏晋十六国个别官印有边栏。如秦、西汉或南北朝风格的官印中见到栏边,要格外留神。就私印而言,从战国至北朝,只在战国至西汉早中期部分私印见到,其他时代风格的私印如边栏,伪作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5.印章自名

不同时代的印章有不同的印章称谓,同一时代官级不同,官印的称谓也可能不一样。如“伏波将军”印,上世纪70年代济南市文物店收购,《山东新出土古玺印》著录,时代定为汉。边长1.

3厘米。此印甚小,乃极拙劣之伪作。也许是因为东汉名将马援曾任伏波将军之故,伪造伏波将军官印者颇多。

台北故宫博物院亦旧藏有一“伏波将军”印伪品。检两汉官印制度,二千石以上**皆称“章”或“印章”、“之印章”,以连同原官名凑足5字。二印不合此制,知为伪品。

6.印文内容

所谓印文内容,主要指古代官印中所含的特殊的官名、地名,特别是那些仅见于某一特定时期的官名、地名。如一方印章上出现了这种官名和地名,但印章制度与风格又不见于此时,使可定为伪印。如1870年何昆玉辑《吉金斋古铜印谱》中“绣衣执法”一印。

此官系王莽时期独有,《汉书·王莽传》记载:“莽改御史为执法,又置中郎将绣衣执法五十五人,分填缘边。”但新莽官印圆劲而又无四字者,此印生硬板滞,必为伪印。

7.印章钮式

就隋以前公私印而言,鼻钮占了绝大多数,而龟钮等其他钮式的印章只占一小部分。物以稀为贵,龟钮等奇异钮式便成了作伪者青睐的对象。

“军假侯印”,1979年济南市文物商店收购,边长2.3厘米,原时代定为汉。此印钮式臆造明显,当为伪印。

汉魏之时军假侯乃军曲侯之副手,只能用鼻钮。此印钮为龟上再盘一蛇,当为玄武之类。这种钮式绝不见汉魏官印。

再说,汉魏时,只有高级的侯王印“侯”字无单人旁,而低级的军假侯、军曲侯“侯”字皆有单人旁,伪作者印史知识欠缺是明显的。

8.印台厚度

早期印章的印台指印钮以下的部分,其薄厚因时代而有所变化,如两汉时期官印印台大致在0.6-1.0厘米之间,印台变化的趋势是由薄至厚。过厚过薄者皆要小心。

如西安文物库房藏有一方“军假侯印”。《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中收录此印时虽未提供印体**,但从它著录的印台厚0.2厘米的超薄厚度便可判为伪物。

当然参照上海博物馆藏“军假侯印”,此印“侯”字误刻,印文单薄已不用再论。

9. 印章锈色

古代印章的收藏分为古玺印和流派篆刻两大类,其中古玺印中,铜印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曾长期埋在地下,即使为传世品,也会产生锈蚀。如西汉“李信私印”等。

古印的锈主要有两个层次,即表面为绿锈,绿锈下为枣红锈。有时绿锈上还有土锈结合的硬块。绿锈在印章表面分布并不均匀,有的地方可能已露出枣红锈。

锈层较厚,附着结实。

近年因藏印之风又兴,市场上伪印甚多。但总的来说,现代伪印的锈无论是用漆调色涂抹,还是用硫酸铜加化学试剂置于潮湿环境下“培养”出来,都有两点共性:第一,锈层薄,涂抹而均匀,层次单调,绿锈色多发白,不似古印真品的绿锈沉古。

第二,与印本身铜质结合不紧,较容易除掉。

10. 印章材质

古代不同级别的人,用印的质材是不一样的,其中铜印最普通,玉、金、银印最尊贵,官印系统尤如此。一次有位藏家拿来一方“古印”请我鉴定,印章竖长方形,大概0.6厘米×1.

2厘米。印文为“右空”,鼻钮。右空乃右司空的省文,此自为秦汉“官印”了。

但此印有鎏金残痕,我告诉藏家此乃伪物,因为鎏金印汉魏时期是等同于金印的,非**显宦不能用此。而秦汉时的这种竖长方形的半通官印是级别最低的官才使用的,制度矛盾。再则半通印是同期正方形官印的一半大,即大约1.

2厘米×2.4厘米,此印又显然小了。

曾见“夔州防御使符”,以其自称“符”而非“印”,知为明末李自成政权官印,但印文轻佻,边款刀功恶俗孱弱。再看竟为染色印石刻成,而非铜质铸造,钮制更不着边际,知为近年伪物。检索资料,“夔州防御使符”原印铜质,传出于山东恩县。

印背右刻“夔州防御使符”,左刻“永昌元年四月日造”,印侧刻“宇字贰佰贰拾伍号”,现藏中国博物馆。

11.篆刻风格

篆刻风格是鉴定古印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后世作伪都能摹仿古印的大概,但对特定时代形成的篆刻的内在神韵是难以毕肖的。这也就如同字画鉴定中强调的“时代风格”。

总的说来,战国古玺,古奥灵动。秦代印章多以小篆凿于界格之内,转折自然而富于弹性。两汉官印或铸或凿,但都趋向整齐端庄。

新莽印章,笔画匀挺,工稳颀长,铸制精工。魏晋印章多方折松散。南北朝印章更趋粗朴豪放。

据此,如果有人称藏有一方南北朝官印,印文结构谨严,布局亭匀,那不可能是真品。

同样如谁有一方呆滞无神或雄肆奇崛的“莽印”,也千万不要当真。如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著名画家、篆刻家于希宁编《黄宾虹藏秦汉印拾遗》中有一方“义台道宰印”。此印5字排3行、“印”独占一行及独特写法均为莽印法式,公元8年,王莽篡汉,并开始“大刀阔斧”地托古改制,将许多层级的长官改称“宰”,如改“县令长曰宰”。

但此印周边不整,结字板滞小气,线条僵硬。而莽印真品,一般都方整谨严,篆法遒丽,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蒙阴宰之印”。

汉玉印是印苑中的精灵,**远贵于铜印,历来伪品较多。曾见西安一藏家出示自藏玉印六七方,俱为赝制,有的还用的是近年才盛产的辽宁岫岩玉雕成。别说普通藏家,伪玉印也常使博物馆专业人员“打眼”。

如《西安文物精华·玉器》收录玉印即真伪混杂。其中“陈请士”印,为考古发掘出土之西汉玉印精品。印文以方为主,辅之以圆,挺健而不失婉畅。

“宋珩印”,覆斗钮型制尚称标准,但印文笔画琢磨苟且,僵硬而无婉通之感。笔道起收处多作尖状,而真正汉玉印多方起方收。“宋”字宝盖头错为秃宝盖。

要知玉印初兴于战国,鼎盛于两汉。此间玉印存世约五百余,其中汉代最多,战国次之,个别为秦代。这个数字仅占同期存今玺印总数的百分之一强。

当年汉玉印的主人社会地位比高,其文化水准必不致连自己的姓都刻错。而另一方“秦玉印”文字无一正确,且妄加边框,实向壁虚造,精神与秦汉时代相去万里。

流派印鉴定,切不可一看边款署某一名家就坚信不疑。应从各类印谱中寻找资料,分析其篆法、章法、刀法,体会其篆刻神韵功力是否相符,最好再请教几位印章专家,一定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