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4 6章答案

2020-11-23 18:43:01 字数 5148 阅读 7856

1楼:小铃铛

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

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

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 . 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 - 运动阶段( 0-2 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 2-7 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

4 . 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p58-

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 . 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p65

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楼:匿名用户

“身边卧着的老虎”王轩想到,

随后朝着刘瓛深深的望了一眼,

难道这意思难道就是说的便是刘瓛?王轩不由的身子一震,

3楼:青和丛驰海

人生美好而又残酷,复杂而又简单

求个教育心理学考试题要带答案的

4楼:匿名用户

《教育心理学》 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4 参***

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35 分) p279

1 、什么是品德?品德形成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2 、皮亚杰和科(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p286

认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这一学派强调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第一,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关联;第二,道德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道德动机、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第三,要根据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去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道德动机是道德品质的深层心理结构,它决定了道德品质的性质,也制约着道德行为方式的方向和水平,道德行为方式是道德品质的表层心理结构,是道德品质的外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一定的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建立起比较稳固的联系,这就是道德品质的形成。

3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 p289

通过大量的研究,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总的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自律指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认为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是由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认识也在不断发展,道德判断的标准开始逐步摆脱承认惩罚的影响,在评价某种行为的是非时,能依据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对行为做出判断,这种道德判断具有有了主观的性质,是一种自律水平的道德。儿童在

五、六岁以前是属于无规则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认识。儿童在六岁到

八、九岁期间处于他律的阶段,这是儿童认为独立于自身之外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这一阶段儿童之所以表现出他律的行为,是因为:(

1 )儿童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2 )儿童的思维处于自我中心 , 只从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 , 不能明确地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

, 把**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

八、九岁之后儿童过渡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应该与他人相互尊重并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儿童之所以能从他律转向自律,是因为:(

1 )这时儿童认识到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2

)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脱离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在道德认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4 、教学设计由哪些基本问题组成 p309 第三段

答: 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

”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等;再次是“我怎么判断我已达到了那里?”即教学评价与监控。

5 、什么是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它给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p322 p324

答: 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是指学生的能力倾向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力倾向的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启示:第一,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第二,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第三,对于能力倾向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对他们加以指导,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先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倾向水平。

6 、教师工作都有哪些特点? p368

答: ( 1 ) 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 2 ) 劳动的内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多面性

( 3 ) 劳动的方式决定了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

( 4 ) 劳动的质量决定了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 5 ) 劳动的效果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延时性

7 、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及这些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p374

答: ( 1 ) 合作及民主的态度

( 2 ) 仁慈、体谅

( 3 ) 有忍耐心

( 4 ) 兴趣广泛

( 5 ) 和蔼可亲

( 6 ) 公正无私

( 7 ) 有幽默感

( 8 ) 言行稳定一致

( 9 ) 有兴趣研究学生问题

( 10 ) 处事有伸缩性

( 11 ) 了解学生、给予鼓励

( 12 ) 精通教学技术

作用: 1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2 、会间接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3 、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二、案例分析题( 10 分) p280

案例:此案例可以从道德品质的形成上来分析。张明作为一个中学学生,身体健康,但喜欢打架,打完后知道不对,但改不了,说明从品德心理结构的四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来说,他没有达到统一。张明在对打架这个行为上,从道德认识上他能体会到打架不对,说明他能辨别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但在道德情感上来说,他有所欠缺,没有从心理上体验到打架这个行为带来厌恶感,相反可能他从打架上体会到了某种快感,导致他屡教不改,因此使得他知情意行不能统一。

老师和家长可能也只是从道德认知上对张明进行批评教育,没有从道德情感上予以感悟,因此虽然有所成效,但不能使张明改掉坏毛病。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但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了道德动机,从而形**的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

对张明的教育因从情感入手,使他从心理上体会到打架的不对,对打架的行为产生厌恶感。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为道德动机,才能导致道德行为的产生。

三、论述题(前 5 题,每题 10 分;最后一题 5 分,共 55 分)

1 、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p290

答: 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内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气层次不

5楼:匿名用户

http://****tfzikao.***/article1/200609/20060921093349_3.html

这里有很多。你看下吧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

6楼:匿名用户

****benke.**

这个**里有教育

学心理学的试题,附带答案的,你可以去看看

2016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

7楼:小铃铛

小学教育(专科)

一、名词解释

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4.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7、意义学习: p72 8、陈述性知识: p84

电大专科2011学前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的1——4答案、????????? 急急急。。麻烦大家帮帮忙。。。

8楼:匿名用户

你们找到答案了吗?麻烦你们告诉我.谢谢

9楼:匿名用户

我也想知道,苦在还未找到。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

10楼:匿名用户

懒人一个哟!期末将至,有答案了好好背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