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封制和礼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哪些重大影响

2020-11-23 17:33:44 字数 4980 阅读 4560

1楼:匿名用户

分封制:为了有效地管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周王开始大规模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巩固自己的权利.

宗法制: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利的制度.

礼乐:举行祭祀,宴饮等活动中使用的主要礼乐器.不同等级贵族使用的礼器,其组合各不相同.

是中国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了贵族的身份和地位,使贵族长幼有序,涉及生活方方面面.

对现世的影响:

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结合起来,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和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力,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权威地位得到加强.比起夏商时期众邦林立,各地与王都之间关系松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礼尚往来,礼贤下士,尊老爱幼,这样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不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有所变更,殃殃中华之所以被誉为"礼义之邦",就是因为这些良风美俗使炎黄子孙展现着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风采.所以当今社会要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 .

但是古代的礼乐制度,孔子重视的是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礼乐制度是为了维护古代等级制度,体现社会的不平等,当今是民主的社会,所以又不能完完全全的去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 .

但是,"重礼敬德"的中华礼仪的精神传统却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二十一世纪,礼仪仍然是评价一个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西周的封制和礼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哪些重大影响

2楼:匿名用户

在当**价西周的礼制确保了在政治上业已获取统治地位的家族,其优势地位的血脉延续性,从而“贵者恒贵”。而这些贵者,都是西周的皇亲国族。亲亲原则,把国家上上下下的政治生活,演变成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庞大家族的家族生活。

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家国一体,有朝以来,就这样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被塑造。但也造成封闭的政治空间所形成的对利益既得者的保护效应,只是具有短期性,而从长远来看,一方面,由于不具有竞争性,使得当权者失去了危机感,同时也就失去了奋斗和自我激励、自我提升的精神意志,因此,政治的平庸、萎靡甚至骄奢,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广大民众,对现有状况的不满,必然会进行反抗,反抗导致当权者对暴力的格外倚重和青睐。暴力的使用者,其初衷固然是为了消灭反抗者,以延续和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但当政治生活里充斥着暴力和暴虐时,距离使用这些暴力和暴虐的国家自身的灭亡,也已经为时不远。

从后世影响上来看,西周以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统治思想的核心。当然在其后的时代,礼的适用范围和功能发生移转,从西周之时主要作为政治权力分配功能的原则,到汉代以后转变为社会生活层面秩序塑造和维持的机制,但礼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并未发生改变,反而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西周意识形态奠定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格局。

从周朝到终结于辛亥革命的中国古代社会,绵延2000余年,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多个朝代的更迭,但朝代的更迭似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统治家族的更迭,而在社会秩序、生产方面甚至社会控制策略方面,各朝之间却是承继和延续,而且表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当然在这个过程里,不排除一些历史性的进步,如生产工具的更新和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等等,但这些进步却改变不了历朝在社会政治、经济统治上的同质性质。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会持续2000余年之久?如果把古代社会视为一个绵延的整体存在,从其政治法律统治的思想,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政制的意识形态是一个超越了朝代更迭的思想体系,其自身包容了朝代更迭,蕴涵了朝代必然更迭的基因,包含旧朝代灭亡的必然性和新朝代出现的合理性,因而无论新旧朝代如何更迭,却是没有走出意识形态这个超越各个朝代的巢臼。

周公礼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楼:匿名用户

周公礼制: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周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在夏礼和商礼的基础上,以“亲亲”和“尊尊”为基本指导思想,综合本族的风俗习惯,制定了一整套礼制,史称“周公制礼”。

这次制礼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国家的政治制度,小到个人的日常行为都有详细规定。大的方面包括宗法制、分封制和国家重大活动的制度礼仪,小的方面包括人的婚姻、丧事、**礼仪、祭祀活动等等。通过周公制礼,统治阶层力图使西周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和人们生活以及思想,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做事以礼为准则。

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朝代更替很多,但西周时周公制礼所确定的各种礼制都被继承了下来,特别是婚姻制度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周礼的影响(参见“六礼”和“七出三不去”)。 周礼的有关内容比如:办丧事的时候禁止谈笑;远望灵柩的时候不许唱歌;吃饭的时候不要叹息;邻居有丧事,不许在街巷唱歌;听**的时候不要唉声叹气。

对后世的影响

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阶级已完成了祭祀由自然宗教向伦理宗教的转变。周代祭祀与其说是为了取悦于诸神祗,毋宁说是做给活着的人看。其严格的等级规定,与宗法制度紧密配合,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强制性规范的作用。

祭祀制度已完全融入宗周礼乐文明之中。

周代祭祀制度对中国以后历代祭祀活动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啕。虽然具体的祭祀情况各代有别,但直到清代末期,各种祭祀舌动仍是王朝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从表面上看,中国传统文比中神鬼众多,祭祀不断,然而,人们对于祭祀活动却是完全持荬用的立场。

正如孔子所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人们祭祀鬼神,并没有在超自然的神力上做文章,而是常理性地对待祭祀,借以治国安邦。

这种理性的祭祀观的产堇,正是周公所倡导的祭祀制度的必然结果。

西周礼制的定义及内容

4楼:迷糊源

西周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进行缓解社会矛盾。

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礼乐制度源于夏商,完备于西周。西周礼制是第一次归纳、整理自上古以来政治制度,并形成独立、完整的典章体系,而其影响力却远不止于夏商周“三代”,从之后的秦汉至明清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无不折射着礼乐制度的影子,这既与这种制度符合统治利益要求有关,也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宣扬有关。为什么西周礼乐制度有如此影响力和生命力呢?

从礼乐制度的发展可以看出他有着三个方面鲜明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级特征。

《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可见礼乐制度的核心是等级,无论分封制还是宗法制都是维护宗族贵族的利益。

人类自脱离蒙昧时期后,私有制及其相关制度的阶级性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西周礼乐制度为其后各朝代的制度和法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2.具有独特的家国同构特征。

家国同构即按家庭、家族结构和成员关系,构筑国家组织形态和关系。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故《礼记·曲礼》又云: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孔子将其解释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实上家国同构始终贯穿于之后三千多年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成为十分独特的社会形态和文化。

3.以世袭制为基础,以父系血缘关系作为衡量和维系的依据。

我们已经知道,国家体制以家国同构为基础的,因此在家庭、家族中父家长因其血统上的宗主地位,理所当然地统率其族众家人,而且这一宗主地位并不因其生命的中止而停辍,而是通过血脉遗传,代代相继。同样,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故而贵族世袭和嫡长子继承成为了礼制的一个代表性符号,在此后历史演进中,虽然爵位世袭和继承方式有所不同,但天子或者说皇帝世袭和嫡长子继承始终是政治制度主流。

即便在中国普通百姓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以血缘认定的“五服”等伦理道德亦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

西周礼制不仅对于古代中国具有深刻的意义,即便对于当代中国人也有着极大的影响,由西周礼制所演变成的中华传统文化无不渗透于中国人的待人处事、道德行为等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而尊老爱幼、爱国敬业亦成为时代新风。有选择的传承这一传统瑰宝,形成新时期的公序良俗也应成为每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责任。

西周礼制的形成背景和对当代和中国现代的影响

5楼:匿名用户

去看看《周礼考论》,还有***《〈周礼〉考证和〈周礼〉的现代启示》。

6楼:匿名用户

就是当时西周灭商时 用时很短 就几个月时间 就把一个不可一世的商就给灭掉了(说一下,当时是诸侯国制,当时商是天子,而周只是诸侯) 想想看 当时的天子都成了诸侯了 而且只用几个月时间 最要命的是在战时 参与打仗的奴隶看见商的军队来了 掉转矛头 成了周的先头部队 为了防止历史悲剧在重演 西周制定了一套礼乐制度 礼 就是为了控制人民所做的一些方法 比如说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但是由于只讲礼法实在是枯燥 又有了乐(乐同乐le 就是娱乐)这就是历史背景 文化背景是我们中国人不像西方人 自古以来就没有神灵的崇拜 而是把人来崇拜 我们的圣人都是一些活生生的人 历史上存在的 比如说孔子 孟子 到关羽 岳飞 也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当然我也只是讲个大概 希望你能感兴趣 看一下相关的书籍

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

7楼:步鸷

封建制(分封制)的由来和内容:

在西周初年,周武王伐纣,是联合了当时所谓的各路诸侯(实际是部落和部落国家)。武王伐纣成功以后,为了犒劳联军,酬谢功臣和巩固政权,便“裂土田而瓜分之”,将天下按大小等级分给诸侯,这就是“西周封建”。“封”就是瓜分土地并划定疆域,“建”就是指派国君并厘定等级。

具体地说则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封有土地,建定名分,于是各得其所,天下太平。这就是封建制的由来。

影响:制(分封制)是邦国制的第一大特点,所谓“封建”即封国土建诸侯。封建的具体做法是在国与国之间犁一条深沟出来作为国界,将土翻在两边,并在土上种树,这个动作叫做“封”。

在指定的一块土地上指派一个国君建立一个国家,这个动作叫作“建”。“封”是划定国界,“建”是建立国家,合起来就是封土建国。这是西周时期的一种政治妥协和政治安排的表现。